刘伯承(1892年—1986年) 四川开县(今属重庆)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全民族抗战期间,他担任八路军129师师长,指挥部队先后进行了夜袭阳明堡,伏击七亘村、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百团大战中的正太榆辽等一系列著名战役战斗。
1937年9月30日,陕西富平县庄里镇,秋风拂面。刘伯承骑着一匹杂色大马,率领一支先遣队,踏上了出师抗日的征途。两名警卫人员纵马紧随其后。再往后,十几匹牲口成一路纵队急驰着,上面有的骑着人,有的驮着行李。这就是129师前方指挥所的全部人马。
马蹄“嘚嘚”,田野里金色正浓、翠色将尽,三三两两的羊群正低头啃草。师长刘伯承无心观赏沿途风光,思绪全被晋北前线的战火占据了。两个多月以来,日军突破内长城多处隘口,进逼忻口,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指挥的太原会战将要进入艰苦阶段。129师必须尽早到达正(定)太(原)铁路南北,担负起侧击日军的任务。要开展晋东南的游击战争,也必须赶在日军侵占以前,抢夺先机。
2025年7月16日,刘蒙在广州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杨皓/摄)
“129师是八路军最后出征的一个师。父亲跟我讲过,115师、120师、129师三个师出征前,中央下过命令,每个师都要尽快打一场胜仗,向全国宣告八路军已进入抗日战场。”刘伯承之子刘蒙少将对《环球人物》记者说。129师出征前五天,115师刚刚刺破平型关的晨雾,打出首胜;129师出征半个月后,120师于雁门关外断敌“钢铁动脉”。129师也摩拳擦掌,渴望着一场胜利。
“步兵打飞机”
129师出征后,渡黄河,过侯马,于10月11日抵达太原。第二天,按照中央指令,刘伯承率师前方指挥所和769团乘坐火车,向太原东北山地挺进。
火车上,刘伯承将769团团长陈锡联找来,分析当时战况和形势,判断“太原是很难保住了”。他对陈锡联说:“朱总司令已率115师、120师开到忻口战线的右翼,在滹沱河依托五台山组织防御,他已命令我们赶到原平东北投入战斗。”
“我们团的具体任务呢?”陈锡联问。
“你们团的任务是在原平东北侧击雁门关向忻口进击的敌人。”刘伯承答道,“我们师抗日的第一仗就靠你的了。第一仗可打小一点,但第一炮一定要响,出师的首战胜利特别重要。”
首战的任务落在了22岁的陈锡联头上。他作战经验丰富,在红四方面军担任过连政治指导员。这次,他率769团孤军深入晋北,于10月15日到达代县以南苏郎口村一带,隐蔽待机。战士们时不时听到轰隆隆的声音,不断有飞机从头顶掠过。
与此同时,在八路军总部作战室里,刘伯承与几名指战员磋商着。地图上,一个红色圆圈标注着阳明堡机场的位置,敌机就是从那里起飞,往南面轰炸忻口友军防御阵地。刘伯承知道这里是扭转战局的关键,指着地图说:“769团虽然尚未与日军正面交锋,但他们的战斗力和执行力都是一流的。我认为,他们是执行这次特殊任务的最佳选择。”总部决定,769团的战斗目标是破坏阳明堡机场,削弱日军的空中优势,给他们以重创。
接到命令,陈锡联带部队前往滹沱河边高地进行现场勘察。汇集情报得知,阳明堡镇上驻有日军香月师团一个联队,机场位于镇南侧数公里外,守军约200人。这样的兵力配置,也暴露了日军的轻敌——没想到有谁敢来“虎口拔牙”。
陈锡联想起师长刘伯承一路上的指示——抓住战机,机断专行,首战必胜。他决定夜袭机场。10月19日夜,769团开始行动,1营、2营负责破坏敌外围交通,并在阳明堡至机场的路上设伏打援,3营主攻机场。
3营营长赵崇德,从小参加红军,冲锋在前,尤其擅长近战、夜战,所带部队曾被授予“以一胜百”奖旗。当晚,他率10连和11连轻装出发,在一个当地老乡的引导下,很快涉过滹沱河。利用夜幕的掩护,战士们爬过铁丝网,悄悄向飞机靠近。
眼看着快要碰到机身,机场西北角突然传来叽里呱啦的喊叫声,探照灯猛然扫了过来,枪声骤起。有几个坐在机舱里的日军飞行员被惊醒,连忙打开机头上的机枪,盲目扫射。战士们毫不迟疑,一部分人冲上去,对付日军的警卫部队;一部分人扑到机场中央的机群,打砸、破坏飞机。
“手榴弹!把手榴弹都扔进飞机肚子里!”赵崇德及时下达命令。战士们把一颗颗手榴弹扔进机舱。“轰、轰、轰”连声巨响,一架架飞机相继爆炸。火乘风势,燃起冲天大火,滚滚浓烟卷着刺鼻的飞机材料味道,弥漫了整个机场。
1937年10月19日,129师769团夜袭阳明堡机场,炸毁日军的飞机。
这一仗,烧毁飞机20余架,歼敌百余人。“父亲接到捷报后,连赞‘首战告捷,打得好!打得好!’”刘蒙说。刘伯承后来总结这次战斗的优点是:侦察清楚,部署周密,行动秘密而迅速,动作突然而坚决。
夜袭阳明堡战斗成功!这立刻成为中外媒体争相报道的头条新闻,769团也被称为“抗战四大名团”之一(其他三个团是守卫卢沟桥的吉星文团、南口保卫战的罗芳珪团、淞沪抗战守卫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团)。延安窑洞内,毛泽东轻叩战报说道:“步兵打飞机,我们开了世界先例!”
不幸的是,突袭后撤退时,赵崇德中弹牺牲,年仅23岁。在他牺牲后的第七天,战友们在太行山崖刻下标语:“踏着血路前进!”
夜袭阳明堡后的一张老照片,可以看到八路军战士们衣衫褴褛,即便如此他们也凭着一腔热血,不惧牺牲拿下了战斗的胜利。
今天,在山西代县小茹村附近,矗立着一座高耸的纪念碑,碑上镌刻着“阳明堡飞机场遗址”8个大字。曾经战火纷飞的机场,变成一块平整的田地,种过玉米也种过甜瓜。而在这片土地上缔造过“步兵打飞机”神话的769团3营10连,战后被授予“战斗模范连”的称号。这支连队的传人——“强军精武红四连”如今驻守在祖国东南沿海,继续传承着“攻必克、战必胜,不畏难、不畏险”的“夜袭精神”。
“趁其不备给他迎头一棍”
阳明堡战斗打响的当天,刘伯承赶到平定县城以东的马山村,与前一天开到的386旅会合。他准备率该旅侧击进犯娘子关的日军,以支援防御娘子关正面的国民党友军。
抵达后,刘伯承立即召集营以上干部开会。会上,他交代了386旅的任务,解释了为何“侧击”:“日本鬼子人多,装备好,很愿意跟我们硬拼。可我们偏不这么干,而是打击它的侧背。大家一定都懂得这样的道理,对付大人的欺侮,小孩子只有找机会躲在门背后,等他过来,就趁其不备给他迎头一棍。”
著名的七亘村伏击战,用的就是这一打法。
七亘大捷旧址,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东回镇七亘村,已被平定县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七亘村位于太行山脉中段,是平定、昔阳、井陉三县的交界地带,四面环山,沟壑纵横,峡谷陡峭。“父亲根据当时战况和地形判断,日军为了切实控制正太路南的平行大道,必然加紧从井陉至平定的小路运兵运粮,七亘村是必经之路,所以他决定在七亘村打一仗。”刘蒙说,刘伯承打仗讲究“五行”,即任务、我情、敌情、时间、地形,“他运用‘五行术’随机应变、乘势而为,打巧仗、打硬仗。长征中的智取遵义城、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是如此,抗战中的七亘村也是如此。”
1937年10月26日,七亘村第一次伏击战斗战场一角。
从七亘村往东到石门,正好是十里峡谷,谷深数十米,底宽不足3米,地势险峻。经过实地调查,刘伯承选中这里做伏击地,随即命令772团3营进至七亘村附近待机。
772团副团长王近山,不到15岁参加红军,作战英勇,多次参加鄂豫皖苏区反“围剿”。他还在红军大学上过刘伯承的课,“刘校长是大军事家,强将手下无弱兵,好好听他的课,我们就能做个‘常胜将军’”。王近山打仗,出了名的不要命,大家都叫他“王疯子”。每次战斗,他都身先士卒,屡建奇功。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的原型就是他。
10月26日拂晓,七亘村、甲南峪间峡谷仍有薄雾。772团3营官兵蜷缩在石缝间,王近山与营长尤太忠盯着谷底不足两米的窄道,低声议定:“等驮马队过半,先打头尾!”
这次要打的是日军川岸师团的补给队。辎重兵押送百余驮马,满载着日军进攻太原急需的弹药。9时,日军进入伏击区。王近山率领战士们开打,陡坡顶上的机枪、步枪“哗哗”地往日军人堆里倾泻着子弹,手榴弹一颗颗垂直往下扔。日军顿时像炸了窝的马蜂,乱碰乱撞,死的死,伤的伤,有不少被挤下了深沟。一阵猛烈的袭击后,战士们奋勇跳入敌群,跟日军展开白刃战。
激战两个多小时,喊杀声渐渐沉寂下来。一个日军辎重兵后来在回忆中哀叹:“手榴弹如雨泼下,军马坠崖如滚石,道路两侧皆是十丈绝壁,无处可逃!”最终,半数日军当场毙命。
打了胜仗的消息很快传开。附近的村子派代表抬着大肥猪,送到旅部给八路军庆贺。
“不可逾越之鬼门”
就在当天,刘伯承得到情报:正太路西段的日军正向东运动,娘子关右翼的日军也正继续向旧关抄袭。据此,他判断七亘村依然会是日军进军的必经之路,决定在这里再次设伏。
“一般来说,‘兵不重伏’是兵家传统用兵原则。但父亲利用日军心理及作战常识,巧用了重叠设伏战术,出其不意。”刘蒙说。为了迷惑日军,在日军到七亘村收尸时,刘伯承令772团主力当着日军的面佯装慌忙撤退,造成村里已无兵把守的假象。实际上,王近山带着战士们绕了一圈又返回,集结在七亘村西公路南侧的山地里。
10月28日晨,日军的辎重部队果然循原路过来了。这次,他们加强了戒备,前后有100多骑兵、300多步兵做掩护。11时许,敌人进入伏击区。机枪、步枪齐响,地雷爆炸声接连不断,吓得牲口扬蹄疯窜。日军死守高地三小时,终因寡不敌众而败。
这次伏击,击毙日军百余名,缴获骡马几十匹,成功牵制了敌人,将困在旧关以南的国民党友军从敌人的包围中解救了出来。八路军还缴获了一张山西地图,发现日军在“七亘村”旁竟标注了一行小字:“不可逾越之鬼门。”
“我后来寻访过参加七亘村伏击战的老战士,说当天下着大雨,他们把从日军那里缴获的军刀送给父亲。父亲立马派人,冒着大雨骑着马,把军刀送给了卫立煌。因为之前卫立煌曾指责八路军‘游而不击’,父亲和八路军队伍用事实回击了他。”刘蒙说。
卫立煌赞叹不已,称此战为“战史上的奇迹”,誉刘伯承为“当之无愧的名将”。后来,不少国家将这一战法写进了军事教科书。
“‘重叠设伏’堪称中外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父亲是个极聪明的人,在军事上尤其如此,用兵打仗重在‘奇’和‘巧’。他有实战经验,从北伐战争一路打过来,遍体弹痕。他又重视理论,在苏联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过。他还善于总结,抗战初期写的《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术问题》小册子,成为八路军很多部队的教本。”刘蒙说,人们常称呼刘伯承为“常胜将军”,但他自己说“我就是一个做军事工作的专业人才”。
七亘村伏击战后,772团接连在长生口伏击战、神头岭伏击战、响堂铺伏击战和长乐村急袭战等多个战斗中连战连捷,以较小的代价歼灭了大批日军人马。1945年1月,772团被授予“同心同德,气夺敌胆”的荣誉战旗。如今,772团的传人已整建制调入新的战区,坚定地守卫着祖国的南疆。
刘伯承,阳明堡战斗,七亘村伏击战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