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近期,德国与俄罗斯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在德国防长皮斯托里乌斯发表“如果俄罗斯攻击北约,德国士兵届时将准备好杀死俄军人”的言论后,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直言“德国正再次变得危险”。两国政界的立场似乎影响了民间的态度:英国舆观调查公司近期所做民调显示,约一半的德国选民认同该国联邦政府的评估,认为“俄罗斯对德国构成威胁”;俄民调机构近期公布的调查结果则显示,55%的俄罗斯人认为德国是“最不友好国家”。不过,《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通过观察和采访发现,德国人对俄罗斯的态度其实较为复杂,这不仅与他们的政治倾向有关,也受他们所在地区的影响。虽然德国政府正在加大施压俄罗斯,但其商界却已经将目光投向俄乌冲突结束之后双方可能进行的合作。
一个难题:买俄油还是大规模裁员
近期,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德国政府对俄罗斯的态度异常强硬。今年5月,德国新政府上台后宣布,德国将向乌克兰提供资金支持,在乌本土帮助其生产远程导弹,而这些武器没有射程限制,可供乌军打击俄罗斯境内军事目标。7月14日,德国总理默茨表示,他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就援助乌克兰进行沟通,对后者宣布通过北约向乌克兰提供大规模军事援助表示欢迎,并承诺德国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大约两周后,有消息人士对美国《华盛顿邮报》表示,德国已向乌克兰交付3套“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
在经济领域,路透社6月下旬获得的一份文件显示,德国正考虑修改对外贸易法,以防止运营“北溪-2”天然气管道的公司被收购,这是德国政府避免恢复进口俄罗斯天然气的行动之一。今年5月有报道称,美俄在讨论俄乌停火时谈到重启“北溪-2”管道的可能性。双方拟议由美国投资方从俄罗斯购买天然气,再贴以美国品牌向欧洲转售。瑞士运营“北溪-2”管道项目的公司目前正在进行破产清算,可能出售其拥有的资产。去年11月有报道称,美国投资者林奇正试图收购该项目,但俄罗斯政府否认了这一报道。默茨曾表示,他将确保“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不会投入运营,但德国目前没有法律手段阻止瑞士公司出售其资产。
与德国政府的强硬态度相比,该国经济界很多人士呼吁重启对俄合作。“要俄罗斯石油还是大规模裁员:一个德国小镇的难题”,据美国“政治新闻网”欧洲版7月4日报道,德国勃兰登堡州施韦特市大概有3万居民,其中约1/5的人都在该市的炼油厂工作。这家供应了柏林90%以上石油的工厂目前面临严重危机。俄乌冲突爆发之后,德国政府暂时接管了这家工厂,并没收了俄罗斯石油公司在其中拥有的股份,因此施韦特炼油厂不再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现在该厂很多员工以及施韦特市长霍普担心,如果不重新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很多人将失去工作。
施韦特炼油厂面临的挑战以及该厂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态度代表了很多德国企业的处境及其立场。德国智库对外关系委员会学者迈斯特表示,来自不同公司的声音越来越多,要求重新使用廉价的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地方政界人士也越来越多。
几十年来,除了为德国提供丰富的廉价能源外,俄罗斯在德国的投资项目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而柏林对莫斯科的制裁让不少德国民众的生活陷入困难。德国北部港口城市卢布明是“北溪”天然气管道经过的地方之一。“由于美国和欧盟的制裁,‘北溪’管道已经停止运营。”在当地经营餐馆的菲利克斯对《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说,卢布明周边本来还有多个俄罗斯投资者参与的项目,如造船厂、俄罗斯食品进口公司等,当地民众在这些企业上班,当地餐馆和酒店也受益于这些投资,但现在很多项目和工厂已经被关停,民众收入因此降低不少。
德国退休工程师扬尼克以前曾在莱比锡一家生产电子连接器的工厂工作。他对《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表示,俄罗斯企业此前给了他们很多订单,但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之后尤其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工厂被官方管制,几乎断了出口俄罗斯的业务。机械工程公司奈尔斯-西蒙斯位于德国萨克森州西部的开姆尼茨市。该公司主管克劳斯对记者表示,俄罗斯市场是其产品销售的主要市场之一。在西方制裁俄罗斯后,奈尔斯-西蒙斯的业务受到很大影响,管理层不得不重新调整方向。
“亲俄”与“恐俄”在不同地区同时上演
据德新社7月20日报道,英国舆观调查公司(YouGov)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约一半的德国选民认同德国联邦政府的评估,认为“俄罗斯对德国构成威胁”。不过,不同的人群对此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执政党联盟党(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党以及反对党绿党的支持者认为俄罗斯构成“相当大”或“非常大”的威胁,而在极右翼德国选择党以及左翼政党莎拉·瓦根克内希特联盟的支持者中,大多数人认为俄罗斯不构成任何威胁。
其实,德国人对俄罗斯态度各异,不单单是因为其政治倾向不同,还因为他们所处地区的不同。德国东部地区的民众显然更加“亲俄”。《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在柏林、德累斯顿等德国东部城市采访时,总能在街头看到各种俄罗斯或者苏联元素,比如苏联红军纪念碑等。中德广播公司之前报道称,截至2021年,德国各地仍有460多条街道以俄罗斯元素命名。
扬尼克对《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说,二战之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将俄语课列为必修课,学校会举办俄语奥林匹克竞赛,鼓励当地学生与俄罗斯学生以笔友身份交流。俄罗斯文学也进入东德校园,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我们许多人通过笔友、学生交流和旅行认识了俄罗斯同龄人。这样的经历会影响我们对俄罗斯的看法。”扬尼克说,直到现在,他仍与一些俄罗斯朋友有联系。
家住柏林的12岁中学生凡妮莎对俄罗斯芭蕾舞、鱼子酱等文化和特产如数家珍。她对《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说,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各地的学校组织支持乌克兰的游行,许多家庭的窗户上甚至挂起乌克兰国旗,这让她一度陷入迷茫,因为自己印象中的俄罗斯并不是战争发动者的形象。
尽管俄乌冲突的爆发影响了德国人整体对俄罗斯的态度,但德国东部地区民众对俄罗斯的“偏爱”在去年6月的欧洲议会选举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此次选举中,被认为亲俄的德国选择党以及莎拉·瓦根克内希特联盟在东部地区成绩不俗。
然而在德国西部地区,民众对俄罗斯的恐惧正在上升。当地许多德国人担心,俄罗斯会袭击欧盟国家。“德国人对俄罗斯的看法很复杂,一些人对俄罗斯的恐惧有历史根源,而俄乌冲突加剧了这种恐惧。”柏林俄罗斯问题学者卡姆对《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说,历史上,德国人对俄罗斯的印象也一直在恐惧与迷恋之间摇摆不定。他认为,在德国,俄罗斯的形象曾被美化,也曾被丑化,而这背后折射的其实是俄罗斯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变化。
在历史上,德俄关系十分复杂。根据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以及《美国利益》杂志的说法,300年来,德俄关系一直是欧洲政治的中心,双方曾在20世纪两次相互开战;德国人曾统治沙俄。在19世纪,多达一半的沙俄总督和高级军官拥有德国血统,而苏联曾默许甚至支持两德统一。在德国统一以及苏联解体之后,德俄关系在各个层面和许多领域积极发展,直到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的发生。
一些德国民众恐惧俄罗斯的原因,与德国政府的政策转向有很大关系。德国对外关系委员会此前发文称,几十年来,德国对俄外交政策一直专注于和解与缓和,但俄乌冲突导致这两个国家的关系发生了令人震惊的变化,之后德国不断加大对乌克兰的军事和财政支持。本届德国政府也正加大国防开支,以应对俄罗斯“威胁”。
德俄关系的恶化对一个群体的打击尤其大,他们就是从俄罗斯回归德国的旅俄德裔。据德国《法兰克福杂志》网站报道,根据不同的计算方式,目前德国大约有250万到500万人属于这一群体,他们是18世纪下半叶以来定居在俄罗斯的德国移民后裔。苏联解体后,约有250万旅俄德裔回到他们“真正的祖国”德国。
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旅俄德裔在德国几乎不为人注意,直到俄乌冲突后,“恐俄症”导致他们遭受网暴。目前居住在斯图加特的萨皮娜及其家人上世纪90年代末从俄罗斯圣彼得堡移居德国。她此前并不关心政治。俄乌冲突爆发时,她还在上大学,当时很多老师和同学开始回避她。萨皮娜对《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介绍说,在亲戚群里,一些亲戚反感俄罗斯,而另一些人则为俄罗斯感到骄傲,两派人因此闹翻。
“如果冲突结束,西方企业可能重返俄罗斯”
俄罗斯人对德国的反感似乎也在上升。根据俄罗斯独立民意调查机构列瓦达中心近期发布的调查结果,当被问及“最不友好国家”时,55%的俄罗斯受访者首先提到德国。自2020年5月以来,这一比例增加了40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德国超过了占据榜首长达20年的美国,成为俄罗斯的“最大敌人”。
不过,对许多德国人和俄罗斯人来说,现实中的俄罗斯或德国并没有民调结果显得那么“可怕”。来自德国汉堡的商人弗洛里安向《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讲述了自己去年前往俄罗斯的经过。他表示,去年10月,自己首次持电子签证进入俄罗斯,觉得此行甚至比俄乌冲突爆发之前还方便。在开往圣彼得堡的“游隼”号列车上,一些俄罗斯人用流利的德语跟弗洛里安聊天,他们对德国企业和风景赞不绝口。弗洛里安发现,这列火车上能看到西门子的标志。
在一家俄罗斯电器连锁店,弗洛里安发现其中陈列的德国产品还不少,比如博世和美诺等品牌的冰箱、吸尘器等,有些商品的价格甚至比德国还便宜。俄罗斯超市的货架上也摆满了来自德国的产品,包括啤酒、小熊软糖、巧克力、洗发水等。弗洛里安问了当地的俄罗斯合作伙伴和德国分公司熟人才得知,俄罗斯并未全面禁运德国商品,电子产品只有价格超过750欧元才会被禁止进口。据德国《明镜》周刊评估,尽管形式有所不同,但约有2000至2500家德国公司仍在俄罗斯运营。
随着俄乌停火的可能性增大,希望重新进入俄罗斯市场的德国企业也多了起来。德国《经济周刊》引述俄罗斯咨询专家加兰德的话称,自特朗普上任以来,她收到了越来越多德企尤其是那些仍在俄罗斯运营企业的咨询,它们询问相关情况是否有望改善。
德国《慕尼黑水星报》也透露,如果俄乌冲突结束,西方企业可能会重返俄罗斯。维也纳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俄罗斯问题专家阿斯特罗夫告诉德新社,这个拥有约1.4亿人口的市场实在太有吸引力了,以至于外企无法永久离开。
德国,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