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国际
抗日英雄谱丨约翰·拉贝:对生命有大爱 对和平有追求
2025年07月26日09:33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小号 中号 大号

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受雇于西门子公司的德国人约翰·拉贝同其他在华国际人士设立了“南京安全区”,为25万中国人提供庇护所,无私地挽救了大批中国民众的生命。

拉贝在华期间写下的日记《拉贝日记》也成为了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习近平主席评价说:“中国人民纪念拉贝,是因为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

今天的《抗日英雄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约翰·拉贝的故事。

今天,善待了我30年之久的东道国遭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富人们逃走了,穷人们不得不留下来,他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他们没有钱逃走,他们不是正面临着被集体屠杀的危险吗?我们难道不应该设法帮助他们吗?至少救救一些人吧?假如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同胞呢?

这是1937年9月,在华德国人约翰·拉贝在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此前一个月,侵华日军已开始对南京进行大规模轰炸。面对德国大使馆要求撤离南京的劝告,拉贝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冒险留下。

约翰·拉贝之孙 托马斯·拉贝:我爷爷说“我也是在这个国家(中国)长大的,我在这个国家(中国)生活了30年。”他说,“朋友有难,必须帮助他们。”

1882年11月23日,约翰·拉贝出生于德国汉堡。1908年,拉贝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1911年冬,他进入德国西门子驻北京代表处工作,并于1930年被西门子上海总部任命为南京代表处负责人。自此,拉贝与南京这座城市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

正是基于这种情谊,1937年11月,面对侵华日军的逼近,拉贝和十几位外籍人士共同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拉贝被推举为主席。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古城金陵陷入黑色恐怖深渊。

约翰·拉贝之孙 托马斯·拉贝:他们(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决定设立一个约2公里乘2公里、也就是约4平方公里的中立区,供平民居住。

这个方圆3.86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共建立了25个难民收容所,拯救了约25万中国人的生命。在自己的住所及办公地,拉贝最多时收留了600多名中国人。

拉贝家避难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2014年采访): (日本人说)都站好了,准备开枪了,后来(有)人把拉贝喊去了。拉贝就跑去,站在那儿,就跟他这样子一讲,讲过了,日本人就走了。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张生(2024年采访) :怎么样让日军尊重这个安全区,尊重在这里面生活的成千上万的老百姓,保护他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这是安全区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以拉贝为首的西方侨民就为此要和日本方面进行频繁的谈判和接触。可以看到(拉贝)知识的力量,对国际形势了解的力量,他是一个充满勇气、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从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拉贝在南京的住所内写下了2000多页日记,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用自己的文字和照片记录下了日军在南京的种种暴行。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

约翰·拉贝之孙 托马斯·拉贝:(1937年)12月13日一大清早,当我再次被空袭惊醒时,心里感到很失望,炸弹又落了下来。我们在司法部大楼里安置了大约1000名中国士兵,约有400人到500人被捆绑着从那里强行拖走,我们安置伤病(员)的外交部已经不允许我们进去,中国医护人员也不许离开。我们成功抢在日军下手之前将一批125名中国人迅速地安置在空房子里。

这段时间里,拉贝几乎每天都会整理出一份日军暴行记录汇编,交给日方以示抗议。他的正义之举遭到日本侵略者的记恨。1938年,西门子总部迫于压力召回了拉贝。但拉贝并没有就此停止正义的脚步,回到德国后,他多次在柏林公开发表演讲,揭露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因此遭到盖世太保的迫害。

1950年1月5日,拉贝因中风不幸离世,终年68岁。

1996年12月,尘封近60年的《拉贝日记》由拉贝的后人公开,随后还以中、德、日、英四种语言出版,让更多的人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约翰·拉贝之孙 托马斯·拉贝 :日记中的两段描述最让我心碎。1937年9月,第一次空袭期间,我的祖父和中国员工及孩子们坐在自家的避难所里,担心房子会被击中,他左右各握着一个中国孩子的手,孩子们吓得瑟瑟发抖。他说“如果你经历过我在掩体里的经历,那么你就不想让这些人失望。”这是其中一段描述。另一段描述是1937年12月24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收到的最好的节日礼物是我家、我的花园和德国学校里保护的600多名中国难民的生命。”

约翰·拉贝(1882年—1950年)

拉贝离世后葬于柏林

其墓地一度因租约到期而被废弃

2013年南京市政府出资重修墓园

墓碑基座由雨花石铺垫


责任编辑:高玮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