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长三角>>浙江
登陆跳板承载的抗战记忆
2025年07月25日10:06 来源:团结报 作者:钟峨
小号 中号 大号

张卫东(中)向浙江省档案局捐赠登陆跳板。

2015年11月5日,一块木板(长1.9米,宽22.8厘米)在众人注视下被民盟盟员、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史志学会会员张卫东郑重捐赠给浙江省档案局。捐赠仪式上,时任浙江省档案局副局长丁越飞表示:“这类具有明确出土地点、清晰传承脉络、重要历史价值的抗战实物在馆藏中尚属空白,对丰富馆藏、研究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这块木板的木质坚硬,表面有“登陆”“鸿巢木材株式会社制”及“七寸”等日文字样,是2014年9月张卫东在平湖市独山港镇进行抗战口述史采集工作时发现的。

据史料记载,淞沪会战后期,1937年11月5日,10万多日军在杭州湾北岸金山卫和平湖全公亭沿海一带偷袭登陆,增兵淞沪战场,日寇也由此打开侵略浙江的大门。在位于平湖的全公亭、白沙湾、裴家弄沿海一线,日军遭到中国守军的强烈抵抗。当时年仅13岁的夏吉林曾目睹日军登陆过程。

据夏吉林回忆,1937年11月日军登陆后,将大量跳板、扶梯等物资遗弃在海滩,当时许多村民房屋被毁,便将这些材料用于重建家园,其中有两块跳板因其优良的木质和“登陆”等日文字样,被夏家精心保存了70多年。

在夏吉林的卧室,张卫东发现了两块被用作床板的日军遗留跳板。经与夏家协商,他出资收购了这两块跳板,并连夜为老人定制了新的床板。

张卫东将这两块跳板中较大的一块捐赠给了浙江省档案局,另一块跳板(长1.9米,宽18.2厘米)则陈列于平湖市青少年抗战历史宣教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张卫东(右一)、钟峨(左一)等人在平湖市青少年抗战历史宣教馆参观馆内的登陆跳板。

相关研究者从多个角度对跳板的真实性进行了考证。一方面,除亲历者夏吉林外,还有至少另外两位来自白沙湾的村民也提到过当年海滩上遗留大量日军跳板;另一方面,跳板上的日文标识、统一规格及特殊处理工艺与日军军用物资特征相符。据悉,跳板上提到的“鸿巢”为日本一个城市,1937年日军为准备杭州湾登陆作战,专门成立鸿巢木材株式会社生产军用跳板。此外,跳板采用优质木材并经特殊熏蒸处理,日军选择这种特殊处理工艺是为了适应杭州湾北岸的“铁板沙”地质条件——表面坚硬但下层松软。这种土壤条件使得普通车辆难以通行,必须使用坚实的跳板快速运输人员和物资。同时,这样的处理工艺也解释了为何跳板能够历经70余年仍保存完好。

如今,两块登陆跳板已成为抗战历史宣教的“活教材”。存放在浙江省档案局的那块登陆跳板每逢重要时间节点会向广大公众展出。陈列于平湖市青少年抗战历史宣教馆的那块登陆跳板也经常“走进”校园、社区,在平湖市各中小学和公共场所巡展,让更多人铭记历史、不忘过去。

登陆跳板就像是沉默的见证者,见证了1937年11月5日黎明时分杭州湾北岸的炮火与硝烟,那天,平湖军民奋起抵抗,打响了浙江抗战的第一枪。而日军这支部队,正是一个月后参与南京大屠杀的部队之一,登陆跳板总在提醒着我们牢记那段沉痛的历史。

作为民盟盟员、平湖市史志学会会员,我和张卫东多年来致力于抗战历史的宣传教育,经常在平湖市青少年抗战历史宣教馆志愿讲解抗战故事。当我向青少年讲起登陆跳板的故事,看到孩子们围着这块跳板认真记录的样子,我深感历史教育的真谛,不是简单地背诵日期和事件,而是通过具体物件建立与过去的情感连接。

当学生们的指尖碰到那些凹凸不平的木纹时,眼睛总会亮起来。“这是真的吗?”“日军真的踩过这块木板吗?”——这些问题背后,是历史意识觉醒的瞬间。

历史不会说话,但老物件会;过去已经逝去,但记忆可以永存。登陆跳板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体与集体、记忆与教育的多重纽带,正以它独有的方式,对抗着时间的侵蚀和遗忘的威胁。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纪念历史的最好方式,或许就是让更多类似登陆跳板这样的记忆载体“开口说话”,让它们继续讲述应被铭记的历史。


责任编辑:蔡晓慧
关键词:

登陆跳板,张卫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