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游戏堪比吸鸦片”“打游戏的都是精神病人”……暑假期间,一些短视频账号用极端话术渲染焦虑,靠煽动性言论博取流量,借机推销高价“戒网瘾课程”、“特训营”。
青少年沉迷游戏确实是值得关注的社会议题,但“反游戏斗士”刻意放大极端个案,将个别问题夸大为“游戏毁掉一代人”,其“个案即全部”的逻辑已脱离理性讨论,沦为制造对立的工具。
媒体调查发现,这类账号的运营模式高度相似,名为“拯救孩子”,实则“狠宰家长”。直播间里,“戒网瘾课程”动辄数万元,所谓“专家团队”资质成谜,不少机构甚至涉嫌违法经营。家长满怀希望投入重金,换来的往往是收效甚微的“培训”和维权无门的窘境。
更令人忧心的是,“反游戏”闹剧背后的“戒网瘾产业”乱象丛生。一些机构以“行为矫正”为幌子,采取体罚、精神施压等违法手段,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伤害。
防治青少年沉迷游戏,不是“禁”与“放”的对立,而要在“管”与“导”之间找到平衡。游戏本身是一种娱乐方式,就像当年的武侠小说、今天的短视频,并非天然的“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建立清晰的边界、培养理性的认知。
这样的“反游戏”闹剧该收场了,我们需要对教育多一份理性。唯有如此,才能让青少年在规范中学会自律,在体验中懂得平衡,既不被游戏沉迷裹挟,也不因过度约束失去成长活力。
青少年,沉迷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