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长三角>>江苏
青梅科技小院来了首席专家
2025年07月23日15:14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胡英华 颜勤
小号 中号 大号
原标题:青梅科技小院来了首席专家——“梅”专家田间忙 好“丰”光酿造有方

“树体基部的萌蘖要修剪掉,不能让它分走营养,影响花芽分化。”7月15日下午3点多,地面温度超过40℃,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溧水青梅科技小院首席专家高志红顶着烈日在溧水区晶桥镇笪村青梅园进行夏季田间管理指导。说话间,她咔咔几下,就把数枝约30厘米的萌蘖剪掉,梅园管理员王绿生跟在一旁认真学习、记录。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高志红的脸已被晒得通红,汗珠顺着发梢滴下。高志红继续讲解,“除了防旱防涝,土壤营养也要跟上,建议增施磷钾肥。”说着,她把肥料的配比和用量数字写给王绿生。

青梅是溧水区特色经济林果“五莓(梅)”之一,全区种植面积超万亩,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青梅产业总产值超2亿元,是目前江苏省种植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为解决品种更新、产业链提升等问题,促进产业进一步发展,溧水区与高志红团队合作,创立了溧水青梅科技小院,今年5月,小院晋级为“国家级”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一头连着高校,一头连着田间地头。高志红领衔的科研团队有20多人,他们扎根乡村,为当地梅农和青梅加工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很多人认为夏季青梅采收后,就可以不管了,其实不然,”高志红告诉记者,6—10月是青梅花芽分化的关键期,这个时候的田间管理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来年青梅的产量和品质。在梅园,高志红仔细介绍田间管理事项,并叮嘱王绿生要注意病虫害防治。

这片梅林共有200亩,是笪村为青梅科技小院提供的试验田,也是小院“科技兴农”的实验基地,共栽植了“青丰”“长农17”“南农丰娇”“南农龙霞”4个品种。高志红介绍,溧水很多梅树已有30多年的树龄,果子大小参差不齐,产量也不高,亟须更新品种,试验田里的4个品种为当前的主流品种。其中,“青丰”果大产量高,适合加工为脆梅;“长农17”有机酸含量高,适合用于提取青梅精;而“南农丰娇”和“南农龙霞”为南京农业大学自主培育的花果兼用品种,有助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为制定每个品种在溧水的种植标准,高志红带领她的研究生刘欣等人一头扎进梅园,记录不同时期梅树的相关指标、测试不同肥料对果实有机酸含量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密切监测青梅挂果后不同生长时期有机酸含量的变化,找出有机酸含量较高的最佳采摘期。

采访当天上午,溧水青梅科技小院例会正在举行,十多家梅农和梅企齐聚一堂,介绍各自遇到的技术难题。落户笪村的南京梅之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加工脆梅为主,眼下正面临如何让青梅经过2个月的腌制后仍保持脆爽口感的难题。“我们今年春季已启动技术研发,暑假期间研究生们将对果实进行分析,筛选出有效的处理方法,实现梅果保脆。”高志红说。

企业和梅农的需求在科技小院一一有了回应。“高志红教授科研团队来村里后,我们发展青梅产业的底气更足了。”笪村党总支书记陈超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2023年上任以来,一直致力于发展青梅产业,他介绍,在溧水区科协的牵线下,笪村和高志红团队探索“党支部+科技小院+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200亩试验田来自农户,由村集体负责购买树苗等农资投入,前3年由村集体统一田间管理,让专家团队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3年后梅树进入挂果收获期再归还农户,预计可为农户带来每亩近5000元的增收。同时,将村里的闲置民房改造为科技小院科研实验室、科普展示区、公寓等功能区,打通从科研成果到生产实践的“最后一公里”。

下午5时多,在梅园和加工企业奔走了一下午的高志红早已汗湿衣衫,她摘下帽子轻轻扇风,笑着感慨:“做农业既要脚踩泥土,也要勇攀高峰。”

傍晚时分,高志红带着采集的样本踏上归程,身影渐渐融入晚霞晕染的乡村风景,而她的研究生们则回到科技小院公寓,继续整理资料。当来年梅果满枝时,这片梅园将迎来属于专家团队和农户们共同的“梅”好时光。


责任编辑:蔡晓慧
关键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