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视野
让沉默文物开口说话——“千馆千面”背后的文化复兴密码
2025年07月21日16:14 来源:环球人物网 作者:张显龙
小号 中号 大号

新时代的博物馆,正突破传统边界,从馆舍天地奔向大千世界,彰显个性魅力,从“千馆一面”迈向“千馆千面”,成为展示中华文明、教育服务大众、推动国际交流、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能量场。

博物馆,绝非尘封往事的“仓库”,实乃孕育新文明的“产床”。放眼全球,大英博物馆以八百万件馆藏年纳六百万访客,卢浮宫凭《蒙娜丽莎》诉说“人的觉醒”;再看我国,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以平均每年200多家的速度增长,备案博物馆超7000家。这组沉甸甸的数字,不仅映照出数量的激增,更深刻揭示了对博物馆作为“文明母体”价值的时代再认知:它早已超越“古董陈列之所”,而嬗变为文化基因得以复制、民族血脉得以赓续的“文明产床”。

“千馆千面”守护文明根脉,彰显多元文化。中华大地,坐拥1亿多件(套)灿若星河的可移动文物、70多万处星罗棋布的不可移动文物遗珍。如此浩瀚深邃的文明图谱,若强施单一标尺削足适履,无异于以工业模具浇铸活态历史,导致文化多样性消减,使本应郁郁葱葱的精神家园变得贫瘠。

拒绝平庸,“千馆千面”正绽放异彩:运城博物馆以4D影像令“舜耕历山”破壁而出;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借数字海图再现“海上丝路”的壮阔;平遥日昇昌票号博物馆则将晋商汇票凝入区块链体验舱……这些“特而精”的实践,正是文化自信的深刻彰显。中华文明自古便是一部“和而不同”的恢弘交响,诚如《国语》所载:“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唯有多元共生,方能成为不竭的活力之源。

让文物“说话”,关键在于引发共情,方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文物如何“说话”?其核心密钥,深植于“人民共情”之中。唯有叩击心扉、唤起共鸣,尘封的岁月方能化为生动的诉说。

基于此,各地博物馆正书写着创新实践的华章:南通博物苑将张謇先生“父教育、母实业”的至理箴言,熔铸于青少年研学活动,使实业报国、教育兴邦的精神血脉,在互动体验中悄然浸润新生代心田;金寨革命博物馆则匠心独运,以革命先辈饱蘸深情的“家书”为魂,打造沉浸式互动朗读亭;粤剧艺术博物馆让被誉为“南国红豆”的古老粤剧,在抖音直播间焕发时代新生,水袖翻飞、丝竹悠扬,传统艺术在“云”端觅得知音无数。

这些创新实践昭示了文物的生命力,在于与大众的情感共振。当冰冷的展陈化作心灵的对话,当尘封的故事点燃精神的薪火,历史便不再是遥远的回响,而成为滋养当下、启迪未来的不竭源泉。让文物“说话”的本质,正是让人民的心声与历史的脉搏同频共振。当文物与人民实现“双向奔赴”,文化便褪去“高冷”外衣,焕发蓬勃生机。

从文化自觉向文明互鉴升维,博物馆日益成为跨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当前,中国博物馆正以“走出去”与“请进来”双轨并行,有力推动文明互鉴:国家博物馆携手意大利,联办“秦汉—罗马文明展”,实现两大帝国跨越千年的历史对话;敦煌研究院携尖端8K数字技术,使飞天壁画于卢浮宫穹顶“翩然起舞”;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珍藏苏绣《仕女蹴鞠图》,促成蹴鞠与足球的跨时空“基因对话”。博物馆巧妙转化差异为共识,以深度对话促进理解,是实践“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理念的绝佳载体。

“博物馆+”的生态新图景正在徐徐铺展。“博物馆+科技”:故宫博物院“端门数字馆”运用尖端AI技术,以高达0.1毫米的精度成功修复《清明上河图》历史缺憾,让沉睡的瑰宝焕发新生机。“博物馆+城市”: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深度融入城市肌理,强力带动周边文创产业蓬勃发展。“博物馆+乡村”:浙江松阳创新构建“乡村博物馆群”,盘活闲置老屋资源,激活沉睡的乡土文化基因,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博物馆+”模式的精髓,在于其将无形的文化软实力,高效转化为坚实的发展硬支撑,这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更是驱动未来社会全方位发展的强劲引擎。

从殷墟甲骨承载的古老智慧,到敦煌经卷辉映的信仰光芒,博物馆是守护华夏文明火种的神圣殿堂。它们穿越五千年历史风烟,于今世依然熊熊燃烧,辉映未来。当观众步出展厅,文物并未沉寂,它们已在心田悄然播下思想的火种,点燃新的星火。


责任编辑:高玮怡
关键词:

博物馆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