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可能会陪我更久。”
日前,《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了一组热爱玩具的大人。他们中有的让自己的玩具作为“伴郎”在婚礼中登场;有的喜欢毛绒玩偶,在得了抑郁症之后除了医生就只对玩偶倾诉;有的不结婚也没什么朋友,却将玩具摆满了整个房间……
玩具,似乎是只属于孩子的,如今却也成了不少成年人精神世界里的不可或缺之物。从整体趋势看,这个行业的叙事已经逐渐开始被成年人改变。
前不久引发抢购热潮的Labubu,以及更早前的迪士尼的玲娜贝儿之类的玩偶,都曾被炒上了天价,主要就是成年人的“力量”;再到近些年兴起的“谷子经济”,成年人开始对手办、卡牌等如痴如醉,据统计经济规模已接近1700亿元,成了不可忽视的行业门类。
这些信号,都已经说明玩具,已经渐渐从一种垂类产品,变成了全年龄段的日常消费。玩具也不再只是少数个体的爱好,而是变成日益普遍的情感载体与生活方式选择。
大人玩玩具开始变得主流化,其实也和近些年兴起的情绪消费有关。据新京报《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情绪成为年轻人的消费需求,近三成受访年轻人会为情绪价值买单,而其中的消费标的就包括二次元谷子经济、潮玩手办等物品。
可见成年人买玩具,在玩具身上投射情感,对着玩具倾诉,甚至把玩具视为家人,只是希望自己的情绪能够有一个寄托罢了。玩具当然不会像生灵一样有具体的反馈,但这不重要,只要成年人能够以逻辑自洽的方式自我纾解就足够了。
可以想见,只要年轻人愿意以种种方式“购买情绪”,在现实世界进行精神层面的自我守护,玩具消费就还会进一步壮大。
不过,即便大人玩玩具正变得普遍,但从一些采访内容和网民留言看,也还会面临一些拷问。就像开头提到的报道,标题是“大人玩玩具,羞耻吗”,这似乎回应了一种传统的价值判断:玩玩具不是大人该干的事,大人就应该去直面“严肃”的事,而不是把玩玩具。而在评论区,也有“幼稚”“巨婴”“心智不成熟”之类的评论。
其实,社会舆论没必要如此苛刻,对玩玩具的成年人另眼视之。正如也有网友所言,“我们每个人都曾是小孩子,却只有少数人记得”。成年人同样可以有着细微、柔弱、纯粹的情感需求,依然需要一种“广义童年”的抚慰——这并不是真实的年纪,而是一种童年状态的复刻。无忧无虑、自我沉浸、天马行空,无关年龄,而是一种生活空间的短暂切换,以求得精神的抽离和愉悦。
而且,成年人喜爱玩具,渴望一种柔软、纯粹的价值,对社会氛围来说也是有益的。人们的精神世界,因为玩具的存在而变得细腻、丰富,而不是粗粝、单薄。这也一定会展现于社会生活,体现在更温和的交流、更富有想象力的表达,以及更愿意彼此理解和共情的态度里。
所以,成人世界需要这份柔软,社会应当对这种情绪流变、流行趋势、消费热点给予更多的包容,把所谓“羞耻”的滤镜彻底摘除。爱好者们也可以更自然地在玩具世界中,求得自己的精神满足。
当然也需注意,在个别案例中,沉迷玩具似乎成了逃避现实的通道。比如,有些是和家人不能相互理解,转而投向玩具,有些则是对维持长期关系过于恐惧,于是选择玩具这种“无负担社交”。
这其实也提醒,沉迷玩具有时是其他心理困境的外在映射,玩具也注定无法承担全部的人生命题。若一些玩具爱好者在沉浸其中的同时,仍能保持对自身问题的洞察,并勇敢走入现实世界,或许也就是玩具所带来的更加积极的力量吧。
玩具,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