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国内
专访|走过淬火年代,看见不一样的张新成
2025年07月19日11:07 来源:环球人物网-人民文娱微信 作者:余驰疆
小号 中号 大号

人物简介:张新成,1995年出生于湖北荆州,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代表作包括《你好,旧时光》《大宋少年志》《冰糖炖雪梨》《以家人之名》《天才基本法》《县委大院》等。2025年6月,由其主演的电视剧《淬火年代》播出。

电视剧《淬火年代》的首轮播出落下帷幕,张新成与柳钧的创业故事暂告段落,他仿佛又从热火朝天的上世纪90年代回到了此时此刻。剧中的柳钧,眼神里既有留学归来的理想光芒,又有经历沉浮历练后的沉稳坚韧——他像一块被扔进时代熔炉的钢,从最初的“格格不入” 到后来的 “刚柔并济”,完成了一场跨越十年的成长。

·  《淬火年代》剧照。

“这个人物身上最大的闪光点就是自信、敢做,他身上始终有一股劲儿,死磕自己相信的东西。”张新成对人民文娱记者说,“如果一直打安全牌,就不会有真正的发展。”

“我们常说面对事情要可进可退。但柳钧就属于一直进的类型,所以导致他有时候会吃亏。”当记者询问这一点是否和张新成本人有共同之处时,他笑言:“我稍微比他好点,但也好不到哪儿去。”

在青春校园剧中崭露头角,“少年感”曾是张新成身上的重要标签。他有过急于撕下标签的阶段,又在一部部作品中明白表演是一门长期主义的学问。近些年,从《县委大院》到《淬火年代》,他逐渐在现实主义题材中找到新的路径和突破口,所有成长都是水到渠成。

他说:“现在意识到,其实没有必要证明给任何人看,做好自己就行了。”这也是柳钧教会他的生活启示。

演出一个角色的温度

张新成用一句话形容《淬火年代》聚焦的上世纪90年代:“那个时候的年轻人比的就是谁胆子大,甚至有时候会有些激进。”他饰演的柳钧,带着德国学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回国,却一头撞进了尚不完善的营商环境里:工人不服管、合作方设陷阱、研发遇瓶颈,甚至被恶意伤害至断指。

从带着点天真、轴劲儿的精英青年,到真正体会人情世故、学会舍得进退的创业者,角色的成长,藏在每一次碰壁后的眼神变化里。

·  《淬火年代》剧照。

如果要将柳钧的成长分为几个阶段,张新成选择用他的激进程度来划分。刚回国时他是100%的激进,完全的理想主义;真正走进社会,与工人产生了矛盾,甚至被竞争对手断指,他才明白生活的‘迂回’,激进程度降到了70%;结婚以后,事业发展伴随着研发挫折,他的性格也愈渐成熟,最终有了50%的坚持和50%的通透。

张新成说,“但他依然有自己的底线,对于很多事情,理解但不会去做。”从“非黑即白”到懂得“张弛”,柳钧的故事也是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

那场备受热议的“断指戏”,正是柳钧思想转变的重要一站。“我自己胳膊断过,知道全麻时身体的那种感觉,也能想象骨肉分离的疼。”那场戏拍的时候,张新成没做太多情绪铺垫,“导演说开始,现场的紧张感自然就把你裹进去了。你会觉得,柳钧被砍断的不是手指,而是他的骄傲,被现实摁在地上磨了一遍。”

·  《淬火年代》剧照。

然而,相较于情绪浓烈、高潮迭起的戏份,烟火气的细节呈现才是对演员的真正考验。《淬火年代》的导演李雪出了名的严格,张新成形容他:“连‘的、地、得’都不能出一点错,句子中逗号的停顿都得演出来。”

有一场戏,情境是工厂遭遇异常高温,柳钧一边给工人交代任务,一边擦汗,紧接着开车离开。看似平平无奇的戏,李雪导演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首先走过来的几步,要像工厂的领导,同时又表现出着急的状态;工厂里温度很高,要让人在镜头里感受出角色“特别热”;上车之后,打开空调,一边打电话一边摇车窗,过程中还要让观众感觉到温度的变化,体会人物的情绪转变,所有细节都在一个镜头里完成。

“这场戏大概拍了五六遍,然后雪导说:挺好,我能看出温度了。”

有时候要精准,有时候又需要即兴。“导演还会经常要求演戏过程中突然冒出一句跟当下情境有关,但和主要戏份无关的台词。”张新成说,“比如我们喝着咖啡、聊着正事儿,突然说一句:‘这咖啡是还挺苦的。’这样的题外话,反而让表演真实起来了。”

一开始,这种表演节奏让张新成有些不适应,但经过一次次磨合,他渐渐找到了核心。“归根结底就一个事儿,演员真实的感受和生活的逻辑。”

·  《淬火年代》剧照。

“所以,现实主义题材挺磨人的。它跟其他类型不太一样,它像电脑的多线程处理,演员要在表演中处理很多事情,但又得看起来非常自然。”

在《淬火年代》拍摄现场,张新成不断观察前辈们的表演,尤其是一些充满生活细节的过场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巧思,但是又不着痕迹,我就觉得很妙、很好,又说不出来好在哪儿,很难提取、也很难模仿,这就是表演的功力吧”。

化表演为无形,也是他在拍完《淬火年代》后,学到的新的表演理念。

“做好自己就行了”

正值毕业季,毕业7年的张新成回忆大学时光,第一个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是中央戏剧学院的表导楼,“天天得去那儿排练”。

2014年,张新成以文化、专业双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进校第一课就是学着把“第一”抛掉,老师每天都会说:“甭管你是谁,进了学校后就什么都不是。”

一天到晚的课,结束后还得去排练,“你想忙的时候,会有无数件事情可以忙”。“中戏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大部分老师都比较偏‘打击型’教育,导致后来真正走上社会了,别人夸你一句,都觉得非常难得。”

那个时候的张新成,最先被记住的角色是《你好,旧时光》里的林杨,许多观众称之为“眼里有光的少年”。“那时候确实年轻,演少年感很自然。”

·  《你好,旧时光》剧照。

很长一段时间,“少年感”的标签既是张新成的个人特色,也成为心里的坎儿,“就觉得好像自己是不是要受限了,老想演一点其他类型的角色”。

2018年,张新成参加表演竞技类综艺《我就是演员》,节目的表演指导就是中戏副教授刘天池。老师大概是看出了他急于转型的想法,在一次闲聊时对他说:“新成,这个类型的角色,你先演上几年再说,不要着急转型。”

“但我当时就觉得要演不同类的角色,老想着所谓的‘突破’。”张新成回忆,“现在回想才真正懂得老师的话,还是得尊重长期主义,有时候把一个东西演实了,一直在上面耕耘未必是坏事。”

古装剧《大宋少年志》里机敏狡黠的元仲辛,偶像剧《冰糖炖雪梨》中外冷内热的黎语冰,《以家人之名》中渴望归属惹人心疼的贺子秋,《天才基本法》中理性疏离的裴之……7年间,张新成演了许多角色,拓宽自身边界的同时也修炼着内心的稳定。遇到过备受认可的时刻,也碰过不被认可的阶段;有过为一部戏的成绩焦虑的时候,也逐渐学会收起浮躁。

·  《大宋少年志》剧照。

“经历了很多事之后,更意识到其实没有必要证明给任何人看,做好自己就行了。”张新成说,“现在的我,就是想不断增加自己的创作能力,跟好的团队合作。把握自己能把握的。剩下的事情,不论你在意或不在意,都会让人变得浮躁,也没有必要。”

“只要尽力了,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今年6月,张新成在音乐剧《大江东去》中饰演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该剧以苏轼被贬黄州的4年经历为主线,通过25首原创歌曲展现其从仕途低谷到精神涅槃的蜕变历程。

·  《大江东去》剧照。

在北京首演时,张新成颇为紧张,最大的挑战在于“唱和演的平衡”。音乐剧的上半场收尾的唱段,情绪要顶到最高处,声音却不能抖;下半场结尾时体力快耗尽,还要保持气息稳定。“你得一边全情投入角色,一边清醒地控制声音。”

·  《大江东去》剧照。

苏东坡的词,流传千古,他的形象也在许多文艺作品中被呈现。如何塑造一个令人信服的苏东坡?张新成有自己的理解。

“首先,他是一个有趣的人。在他的许多诗词里,我们能感受到这个人的性情和真实生活。”张新成说,“他有生活情调的一面,爱美食、美景,也有着身为士大夫的雄心壮志。他可能在白天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也会在夜晚脆弱得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写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你也会有这种脆弱的时刻么?”记者问道。

“当然会有,每个人都会有把生活无限放大的时候,可能一件特别小的事情会让你开心很久,也可能一次挫折就让你脆弱不堪,我觉得这个心境是一样的,所以我更多地是想把这些人的共性套在一块儿。”

身为公众人物,时刻处在大众审视的眼光之中。张新成坦言也会有被外界声音左右的阶段,但所幸角色和表演不断反哺自己。就像柳钧有理想主义被当头棒喝的时刻,苏东坡也会有满腔壮志无处施展的困境,每个人都会遭遇不一样的人生瓶颈。“但一定要相信,只要尽力了,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对他而言,所有角色和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


责任编辑:高玮怡
关键词:

张新成,淬火年代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