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国际
“工人总统”卢拉与“金砖”巴西
2025年07月19日10:11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许陈静 邵世均
小号 中号 大号

当地时间2025年6月5日,卢拉访问法国。本期杂志封面图依据此照片,经过AI生成。

7月的里约热内卢,海风裹挟着冬日的温凉掠过。当地时间6日和7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七次会晤(以下简称金砖峰会)在这里举行。今年金砖国家轮值主席国巴西以东道主的热忱,精心筹备了这场全球瞩目的盛会。

今年5月,巴西总统卢拉来华访问时表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是一项非凡创举,他对金砖合作在团结全球南方国家、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等方面的作用给予积极评价。

2025年的金砖峰会意义非凡:这是新成员印度尼西亚和10个伙伴国加入金砖国家后举行的首次峰会,还有多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国际和地区组织受邀与会。金砖国家携手合作,不仅能进一步弘扬金砖共同价值、维护金砖共同利益、促进金砖联合自强,还能为实现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注入强大动能。

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我们策划了这组报道。看200多年的时间里,巴西是如何摆脱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之路,成为“金砖国家”的;看这片土地如何孕育出多元绚丽的文化——热情奔放的桑巴、层出不穷的绿茵传奇;看中巴友谊如何跨越山海、历久弥新。

“当今世界面临二战以来前所未有的冲突局面……金砖国家本身具有的代表性和多样性使其能够成为促进全球和平、预防和调解冲突的重要力量。”当地时间7月6日,巴西总统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七次会晤开幕式上致辞,他认为金砖国家应当为振兴全球治理奠定基础。

当地时间2025年7月6日,巴西里约热内卢,卢拉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七次会晤首次全体会议上发表讲话。

在此前一天举行的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卢拉还强调,当前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有四成是由金砖国家贡献的,金砖机制将继续为世界做出贡献。

卢拉是一位雄心勃勃的总统。2023年元旦,卢拉在巴西国会大厦宣誓就职时,台下支持者高呼他的名字,红底白字的“卢拉”旗帜如浪潮般翻涌。这是他第三次执掌巴西这个拉美最大经济体。77岁的卢拉眼眶微红,声音略带哽咽:“巴西回来了。”

这一幕似曾相识。2003年卢拉首次就任总统时,巴西经济深陷债务危机,通胀水平高企,失业率攀升。20年后,巴西再次面临经济衰退、社会分裂的困境。但卢拉的目光早已越过国界,投向更远的地方——他看到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为巴西带来的战略机遇,看到了“全球南方”集体崛起的希望。

首位左翼总统

“在我的任期内,每个巴西人一天能吃上三顿饭。”这是2003年1月1日卢拉在就职演说中的承诺。他是巴西历史上首位工人出身的总统,这句朴实无华的承诺,源自他刻骨铭心的饥饿记忆。

1945年10月,卢拉出生于巴西东北部的贫困农村。7岁时,他随母亲与7个兄弟姐妹挤在货运卡车上,经历了13天颠簸,来到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罗谋生。“哪怕在最艰难的时期,母亲也没有失去希望,这种信仰也深深影响了我。”卢拉回忆道。

起初,卢拉靠擦皮鞋、卖花生获得微薄的收入。12岁那年,他进入工厂当学徒,后来成为一名车床工人。18岁时,他因工伤失去了左手的小拇指,厂方却丝毫没有同情心,也不愿意赔偿,这使他认识到保护工人权益的重要性。他曾回忆:“我每天工作12小时,却仍无法让家人吃饱。那时我就明白,经济增长如果不能惠及普通人,就毫无意义。”

今年6月,《卢拉传》中文版出版,作者莫赖斯在接受采访时谈到,20世纪70年代,卢拉当选为圣保罗州ABC地区(圣保罗州的一个传统工业区)冶金工人工会主席,“不仅了解冶金行业,也接触到来自农业、其他工业部门工人的状况,这让他意识到,整个社会需要改变”。有一次,他到首都巴西利亚访问巴西国会,在那里震惊地发现,在400多名议员中,工人阶级的代表只有两个,其余议员都代表着更高阶层的利益——不管是糖厂主、农场主、牧场主,还是农业资本家。

“于是他明白了:要改变国家的面貌,仅靠领导工人抗议和批评是不够的,必须参与政治,在议会、在国家治理层面发声。这次国会之行就成了他人生的又一大转折。”莫赖斯说。不久后,卢拉创建了巴西劳工党。2002年,他第四次竞选总统,并当选为巴西历史上首位左翼总统。

草根背景让卢拉对国家经济政策有着独特的理解——既要有宏大的愿景,也要脚踏实地。一位政府官员曾回忆,卢拉在制定政策时常常问:“这对普通工人有什么好处?”这种务实主义是他一贯的执政风格,他也被人们称为“工人总统”。

2002年,时任左翼政党联盟总统候选人卢拉在巴西圣保罗证券交易所参加活动。

创造“巴西奇迹”

2003年,刚刚上任的卢拉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演讲,毫不掩饰自己的雄心:“巴西不会永远是一个‘未来之国’,我们要让世界看到,这个‘未来’已经到来。”

二战期间,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出版《巴西:未来之国》一书,认为巴西多元文化融合孕育的包容性社会模式可为战乱中的欧洲提供参照。然而,巴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境,卢拉是有亲身经历的,因此不少人在“未来之国”前面加上了“永远的”这一调侃式的反语。

进入新世纪,当卢拉发出豪言壮语时,许多西方媒体不以为意,因为卢拉面临的是一个被新自由主义改革掏空的巴西。20世纪90年代,巴西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三化”改革,虽在短期内遏制了通胀、促进了增长,却导致国家经济控制力削弱、社会不公加剧。卢拉深知,巴西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政策修补,而是一场深刻的经济转型。

2003年至2010年,卢拉政府推行“零饥饿计划”和“家庭补助金计划”,成立了主管社会发展和消除饥饿的机构,实行多种社会资助计划,向贫困家庭发放现金补助,条件是让孩子上学并接种疫苗。这些政策不仅减少了贫困,还刺激了消费,成为巴西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与此同时,卢拉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巴西农产品出口,使该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牛肉和咖啡出口国之一。在这一时期,巴西贫困率从37.5%降至20.9%,赤贫率从13.2%降至6.1%,同时经济年均增长4.3%,并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迅速复苏。2009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达到7.5%,创下24年来最高纪录。国际媒体惊呼这是“巴西奇迹”。

2009年6月,“金砖四国”领导人首次正式会晤在欧亚大陆分界处的俄罗斯名城叶卡捷琳堡举行。卢拉说,各国应该继续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反对保护主义,“金砖四国”应该加强合作与对话。

2009年6月,首次“金砖四国”领导人会晤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图为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右)和巴西总统卢拉举行会晤。

“金砖国家”概念由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于2001年首次提出,他把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中国(China)四国的英文首字母合为“BRIC”一词,它与英文单词“砖”(brick)相近,中国媒体和学者将其译为“金砖四国”“金砖国家”。金砖国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在世界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卢拉最具前瞻性的经济决策之一,是将巴西的未来与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2004年,他首次以总统身份访华,站在上海外滩感叹:“这就是巴西应该成为的样子。”此后,中巴贸易额从2003年的79.8亿美元飙升至2010年的625亿美元。2009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巴西最大贸易伙伴,这一地位保持至今。

为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卢拉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与中国达成100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同时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达成300亿美元货币互换协议。这些举措不仅帮助巴西度过危机,还提前偿还了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部债务,实现了从债务国向债权国的转变。卢拉在签署这些协议时感叹道,这是南方国家第一次不需要跪着向北方要钱。

2010年,卢拉连任两届总统后卸任时支持率高达87%,巴西经济规模也超过意大利,跃居世界第七位。当时在很多巴西人的眼里,卢拉是“巴西史上最好的总统”。

发布“经济主权宣言”

当地时间2023年1月1日,卢拉在巴西总统府接受总统绶带后挥手致意。

在2023年第三次宣誓就任巴西总统时,卢拉面对的是一个与13年前截然不同的世界和巴西。新冠肺炎疫情重创经济,通胀再次抬头,贫富差距扩大,公共债务居历史高位,去工业化趋势加剧。更棘手的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已与20年前大不相同——俄乌冲突、全球供应链重组,金砖国家机制也面临新的挑战。但卢拉看到了新的机遇:金砖机制扩员,全球南方国家团结意识增强,巴西有望在这一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为什么所有国家都要用美元结算?为什么不能是人民币或其他货币?”2023年4月,卢拉在访问位于上海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总部时发出了这一振聋发聩的提问。随行的一名巴西记者描述道:“当卢拉说出这些话时,会场安静得能听见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随后掌声持续了整整一分钟。”

这次访问,卢拉带来了240人的庞大商业代表团,创下巴西总统出访随行商界人士数量的纪录。在华为上海研究所,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对5G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不断询问这些技术如何应用于巴西的“再工业化”计划。“再工业化”是卢拉这次上任总统以来频繁提到的一个关键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国际经济发展大势和内部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等影响,巴西经济显现去工业化倾向,服务业、金融业占比提升,目前服务业产值约占经济总量的七成。但这并未给巴西带来预想中的长期繁荣,特别是受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巴西经济大起大落,接踵而来的通胀、失业、贫困、治安等问题持续困扰巴西社会。因此,芯片、汽车等高端制造业成为卢拉重点关注的方向。

2023年4月13日,卢拉(中)在上海和华为董事长梁华(右)交谈。左为巴西第一夫人罗桑吉拉·达席尔瓦。

这次访华,中巴签署了20多项协议,包括允许比亚迪接管巴西巴伊亚州福特工厂的协议——这座年产30万辆汽车的工厂于2021年停产,象征着美国资本撤离后巴西工业的困境。2023年10月,比亚迪在巴伊亚州的生产基地综合体项目举行奠基仪式,卢拉专门致电表示祝贺。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中巴达成协议不再使用美元作为中间货币,而是以本币进行贸易结算。卢拉的经济顾问透露:“总统亲自参与了这项谈判的每个细节,他称之为‘经济主权宣言’。”

2024年1月,卢拉在巴西利亚宣布启动“巴西新工业”计划,目标是扭转持续数十年的去工业化趋势。“我们需要解决导致巴西总是接近却永远成不了发达国家的问题。”卢拉在演讲中说道。这项十年计划聚焦六大领域:数字化农业、健康产业、可持续基础设施、行业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和国防技术,预计总投资3000亿雷亚尔(1雷亚尔约合1.3元人民币)。一位参与制定该计划的经济学家回忆:“卢拉在内部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只做中国的大豆供应商和铁矿石仓库,巴西必须有自己的高科技产业。’他特别强调要借鉴中国在新能源车、光伏等领域的经验。”这一思路直接反映在卢拉2025年5月的第六次访华行程中——他专门考察了广汽集团、运达科技、远景能源等中国企业,推动它们在巴西投资建厂,并承诺提供技术转让和工人培训。

见证“全球南方”的觉醒

2025年,巴西担任金砖国家轮值主席国,卢拉十分重视这一角色。在他的推动下,金砖国家就扩员标准达成一致,将来会有更多发展中国家加入。卢拉亲自致电多国领导人,邀请对方加入金砖机制,强调这是“改写全球经济规则的历史性机遇”。2025年1月,巴西发布公告,印度尼西亚成为金砖国家正式成员。

卢拉的愿景不仅限于经济合作。2025年5月访华期间,他与习近平主席共同发表关于乌克兰危机的联合声明,呼吁政治解决冲突。在联合国,巴西与中国共同发起“和平之友”小组,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我们正在见证‘全球南方’的觉醒。”2025年5月16日,卢拉在北京的一场演讲中说道,“金砖国家不是要取代任何现有机制,而是要确保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有公平的发言权。”

尽管取得显著成就,巴西的发展之路仍面临重重挑战。巴西经济依然严重依赖大宗商品出口,2024年农产品出口额达164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8.8%。“新工业计划”面临资金和技术双重短缺,部分媒体质疑其可行性。国内政治极化也未消除,极右翼势力仍在国会拥有强大影响力。

但卢拉似乎早已习惯逆风前行。2025年5月访华期间,当被问及如何看待这些挑战时,他引用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政治就像香肠制作——过程可能不太好看,但结果值得期待。”

在返回巴西的总统专机上,卢拉和助手们回顾此次访华成果:270亿雷亚尔的中国投资承诺、1570亿雷亚尔的货币互换协议、经过巴西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两洋铁路”项目取得进展……当飞机穿越云层时,阳光透过舷窗照在这位老战士的脸上。“你们知道吗?”他突然说道,“我第一次访华时,巴西国内生产总值是中国的1/3;现在,中国是我们的近十倍。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路——金砖之路。”

圣保罗劳工党总部墙上,年轻的卢拉在工会集会上挥拳的老照片,与今日推动金砖合作的白发总统形象形成时空对话。半个世纪过去,他的目标从未改变——让经济为普通人服务。而金砖之路,或许将是他留给这个国家最宝贵的遗产之一。


责任编辑:高玮怡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