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视野
“电网医生”董明的“严细实”方程式
2025年07月16日16:14 来源:环球人物网 作者:闫清瑶 才婧楠
小号 中号 大号

即使夜里睡得正香,只要放在枕边的手机稍有震动,董明就瞬间清醒,这是他与电网相伴十三年养成的习惯。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到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从一线检修工到国网大连供电公司二次检修工区副主任,董明把青春淬炼成一道守护万家灯火的屏障。变电站的继电保护装置告警,如同电网突发心梗,分秒延误都可能酿成大祸。董明说,“二次检修相当于电网医生,故障就是命令。”

成长:从“跟着干”到“领着冲”

2012年,初入变电二次检修班组的董明总习惯依赖班长。6个人的班组,班长需要扛起从工作组织到人员安排再到危险点管控的一系列重担。“严细实”——严谨、细致、踏实,是一代代电网人传下去的工作标准。“班长太累了,很心疼他,想帮他分担一点。”董明在“严细实”的要求下,逼自己转换角色——即便作为班员,也要用技术员的思维预判风险、用负责人的视角协调资源,多换位思考才能高效高质的完成工作。

7年的班组生活让这个初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蜕变成为独当一面的成手,同时也让他意识到,如果想进步,就不能把自己简单地定位成执行者。2019年东北电力系统专业竞赛,蛰伏七年的他一举夺魁,背包里常备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规程》,办公室常亮的灯光,数千页画满了批注的图纸在那一刻都有了回响。“竞赛题藏着现场故障的影子,平日多问一句‘为什么’,关键时刻就多一分底气。”密密麻麻的计算本记录了他的不懈努力。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永远要往前多想一步。这种“往前想”的自觉,在2020年迎来严考。这一年,董明调任管理岗,面对电网线路的庞大和居家办公的不便,他从资料室找来三本前辈们的计算本边干边学。一个点出现问题只是表面,还要思考其他地方会不会也有问题,遇见问题要学会举一反三。细心的董明发现,前辈们处理过的电源并网线路整定算例,和他现在遇到的情况非常相似。就这样边学边做,董明也把相关的算例记录下来,并将计算本继续传下去。联动的算例成为了董明和前辈间的隔空对话,前辈们踩过的坑、趟过的河,成为了董明前行的路标。他摸着计算本里褪色的字迹,突然理解“严细实”三个字不是教条,而是无数个深夜熬出来的智慧传承。

新疆行记:跨越3000公里的技术接力

2024年9月,到新疆石河子参加大连市总工会开展的技术帮扶活动,成为董明职业认知的又一里程碑。在天业集团变电站交流时,一位临近退休的女值班员拿着二次回路图刨根问底的场景让他印象深刻。“看着她用铅笔头在图纸上画满了问号,那种对技术的敬畏感,和我们班组老师傅如出一辙。”这一刻董明突然理解了“严细实”三个字的重量。前辈们留下的不只是技术手册,更是一种永远对未知保持敬畏的匠人魂。而这份跨越山海的精神接力,正悄然改写着电网二次检修的时代注脚。

技术交流会上,大连的“光音魔方”校验装置与新疆电网的需求碰撞出火花。“光音魔方”是董明带领青创团队自主研发、获得国网青创赛银奖的便携式互感器极性校验装置。传统校验需要4人配合,且要在一次设备区和保护室之间来回奔波,安全风险极高。董明团队拆解了多种型号的校验仪,最终用蓝牙模块和图形化界面,将人力需求减半,为项目节省120小时工时。他与当地企业签订师带徒协议,促成“光音魔方”校验装置在新疆电网的试点应用。

从新疆交流回到大连,两地的技术检修云端对话也从未中断。有一次,他们发来线路保护误动的波形图,隔着 3000公里反复推演,最后发现是下级主变投入时产生励磁涌流与上级定值配合不当导致越级跳闸的老问题。这种跨越地域的技术共鸣,让他更深切体会到每个时代劳模都有独特的使命——前辈们用计算器计算保护定值,如今他用新模型新理念继续操作,变的是技术迭代的速度,不变的是每个时代电力人对“零差错”的极致追求,就像天山雪水与渤海浪潮,终将在电网的脉络里汇成同一条奔涌的河。

竞赛场边:从硬核训练到柔性引导

2019年东北电力系统专业竞赛前夜,董明在宿舍背规程到凌晨,却在模拟故障处理时卡壳——那道关于母线保护死区故障的题,让他突然想起班长曾说的 “保护装置就像人的神经系统,每个触点都连着生死线”。如今作为教练,他更懂如何拆解这种压力。

董明将“严细实”的精神转化为可操作的培养模式,创立“三维练兵场”体系。在革镇堡实训基地的智能变电站仿真系统前,他带领新人模拟各类故障场景,甚至突然关掉照明,要求徒弟们仅凭手感完成端子排接线。“就像电网急诊医生必须适应紧急环境,二次检修工要在极限条件下形成肌肉记忆。”董明说。这种沉浸式训练成效显著——最终在全国行业竞赛中,他带领的辽宁队斩获团体二等奖。近三年,国网大连供电公司二次检修工区通过此模式输送的5名员工均在市级以上技能竞赛中获奖,其中1人获得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称号,1人获得大连五一劳动奖章。

场下他更像个兄长:“我们年龄相仿,很好打成一片,他们都是很自律的人,比赛心理压力大我会带他们去篮球场打球放松,紧绷的弓弦射不出好箭。”

从依赖班长的青涩少年到独当一面的“电网医生”,董明用十三载光阴,将“严细实”三个字淬炼成本能的要求。如今,站在工区副主任的岗位上,他深知守护的不仅是设备,更是这份薪火相传的敬畏与精进。在这条路上,每一份“严细实”的坚持,终将汇入点亮时代的磅礴电流,在电网的“神经”中无声奔流。


责任编辑:蔡晓慧
关键词:

董明,电网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