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华为年报中的持股员工代表合影,任正非站在第二排最右侧。
今年4月,华为发布的年报中,一张合影引人注目——161名持股员工代表站在阶梯上,“C位”不是任正非,而是华为现任董事长梁华。与梁华一起站在前排的还有郭平、孟晚舟、余承东等人。任正非在第二排最右侧的角落里,背手而立。
网友留下“神评论”:“任正非气定神闲,像是来视察的退休老校长。”
这张合影印证了任正非在2019年说的那句话:“华为的未来不用我想,我在华为已经是个傀儡了。”
财经作家、《华为商业哲学》主编程东升告诉《环球人物》记者,任正非在合影中的位置逐渐边缘化,是华为独特的权力分配机制与战略布局的必然结果,也体现了任正非对华为高层团队的信任。
这种信任源自哪里呢?程东升说,“源于他看到了现今高管团队传承了华为的价值观”。华为的价值观由任正非奠定,主要包括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自我批判、以客户为中心、持续创新等。高管团队传承后,“又进一步塑造了他们的领导风格和工作方式”。
“英雄”
2017年9月,郭平任华为轮值董事长期间接受媒体采访。
这张大合影中,除任正非外,资历最深的是现任华为监事会主席郭平。他在1988年,也就是任正非创业的第二年就加入了华为,曾与孙亚芳、郑宝用、李一男、余承东并称华为“五虎上将”。
华为资深管理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春波向《环球人物》记者这样形容40多岁创业的任正非和最早加入华为的那批人:“一位有抱负的中年知识分子,周围集结了一大群有想法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年龄相差20岁左右,身上共同的标志是8个字:一贫如洗,胸怀大志。”在吴春波看来,“英雄主义是华为的重要基因”。作为任正非的早期追随者,郭平身上自然有着与任正非相似的“英雄主义”。
2000年,华为遭遇寒冬。跨国公司以残酷的价格战与华为等本土企业争夺市场。任正非对当时局势的总结是:“若3至5年内建立不起国际化的队伍,那么国内市场一旦饱和,我们将坐以待毙!”
国外市场的开拓非常艰难。现任华为监事会副主席李杰是1992年加入华为的,1996年前后,他被派去开拓俄罗斯市场,这也是华为拓展的第一个海外市场。当时恰巧赶上俄罗斯的经济危机,李杰的业务陷入停滞。任正非对他说:“如果有一天俄罗斯市场复苏了,而华为却被挡在了门外,你就从楼上跳下去吧。”李杰说:“好!”
到了2003年,华为一路克服艰难险阻,逐渐开拓了东南亚、欧洲和拉美等市场,海外业务渐有起色。但同年,又一场危机向华为袭来。华为被跨国通信巨头美国思科以“在多款路由器和交换机中盗用了其源代码”为由提起诉讼。
一旦思科胜诉,意味着华为将长时间无法进入美国市场,更坏的结果是,舆论风暴很有可能会让华为多年的国际化布局遭遇崩盘。
就在此时,郭平临危受命,担任应诉团队总指挥。到美国后,郭平做的第一步就是换掉原来的公关公司,因为他发现,思科同时也是这家公关公司的广告客户。他还发现,思科的霸道扩张使美国本土到处暗藏着反抗思科的火药。他因此确定,反击思科要做的,就是找到那根能将火药点燃的火柴。
郭平邀请斯坦福大学教授、数据通信专家丹尼斯·阿里森作为第三方专家参观研发流程,对思科和华为的产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华为没有抄袭的理由和证据。这不仅让华为洗脱了抄袭的嫌疑,赢得了许多支持,还给华为在全球范围做了一次免费广告。
吴春波与华为资深管理顾问田涛合著的《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一书中记载了一个细节:郭平等华为多位高管一年乘坐飞机的次数在150次以上,长期高压工作让郭平患上了一种查不出原因的病,症状严重时,血小板异常低,但休息一段时间又会康复。
处理与思科的这场官司,郭平是紧急赴美,起初以为是寻常的一次出差,他只带了两件衬衫,没想到待了半年,官司才打赢。
得到“胜仗”的消息,华为在北京召开媒体见面会,但出现在镜头面前的不是郭平。时至今日,郭平都未讲述那场胜仗的更多细节。
有观点认为,这传达出郭平与任正非别无二致的“英雄观”。任正非说过:“管理层要淡化英雄色彩。即使需要一个人去接受鲜花,他也仅仅是代表。”
“一边吹牛,一边战斗”
当年的“五虎上将”,孙亚芳、郑宝用、李一男已离开华为,只剩下郭平和余承东。不同于郭平的低调,1993年加入华为的余承东经常“吹牛”,他因此得了些绰号——“余大嘴”“余疯子”。
2019年8月,余承东在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官宣发布鸿蒙系统。
任正非对此的态度是:“就让‘余疯子’搞黑与白去,我们多点灰度,不正好和他对冲一下……”
所谓的“黑、白、灰”指的是任正非独创的一套“灰度”理论,他曾用太极来解释:太极圈里的白鱼表示阳,黑鱼表示阴。白鱼中间一黑眼睛,黑鱼之中一白眼睛,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一个人的优点与缺点相互对冲又相互依存,一个组织的辉煌与衰落也都是同宗同源,互为因果。”任正非说。
2010年,41岁的余承东掌管华为终端公司和消费者业务。当时,华为生产的还是运营商贴牌机,面临着高端智能机迅速普及,销售从线下转到线上的复杂局面。
2012年3月,余承东发了一条微博:“最近被那些盲从的跟风者搞火了,我在此不谦虚地说一次,我们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将推出一款比iPhone5要强大很多的旗舰手机。”这条微博被网友冷嘲热讽,“余大嘴”的称号便来源于此。
吴春波说:“华为最核心的精神动力机制之一就是‘吹大牛’,而余承东身上有很深的华为‘烙印’——一边吹牛,一边战斗。”
从2012年到2013年,余承东“壮士断腕”般砍掉大量贴牌机和低端功能机,创新性地推出了华为Ascend P1、Ascend D1等中高端智能机。然而,这些机型不仅未达到理想的销售目标,反而使华为的营收下滑,华为内部响起“让老余下课”的呼声。
此时任正非站出来说:“不支持余承东的工作就是不支持我。”怨声被压了下去。余承东再次“口出狂言”:华为手机3年之内成为世界领先手机终端厂商、销售目标一年涨三倍……
余承东带团队顶着巨大的压力继续进行研发,在一款新机型上倾注了大量资源和精力,这款新机就是2013年发布的华为Ascend P6——上市前两天,预定量突破了200多万台。
从这时起,“让老余下课”的声音少了,就连“余大嘴”“余疯子”也不再是“黑点”,反而成了他的勋章。正如他所言:“我吹过的牛,基本都实现了。”
2019年8月9日,华为开发者大会上,余承东公布了鸿蒙系统,再次让市场为之一振。那天正好是他50岁生日,他发了一条朋友圈说,“感恩工作时遇到一个有伟大老板和奋斗文化的好公司”。
这几年,余承东还是一边保持着“大嘴”的状态——华为不让他说“遥遥领先”,他转头就说“强得飞起”;一边继续自己的“战斗”——鸿蒙系统已经迭代到5.1版本。
今年6月11日,在华为发布会上,余承东说:“创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华为始终坚持在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永不止步。”
“自我批判”
对华为现任副董事长、公司首席财务官(CFO)孟晚舟而言,任正非是父亲,也是老板。
2023年6月,孟晚舟作为华为轮值董事长出席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和余承东一样,孟晚舟也是1993年加入华为的,一开始做杂活,一做就是3年。她待在一个“特混”办公室——文秘、前台、《华为人》编印都在这里,做的工作是文件打印、转接电话、安排展览会务等。当时父亲告诉她,社会阅历第一条就是对人要有认识,打杂有助于积累这些经验。
1997年,孟晚舟进入华中理工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攻读会计硕士学位,毕业后任职于华为财务部门,由此才算真正开始自己在华为的职业生涯。
对华为的财务,任正非曾用“一杆汉阳枪”来比喻:“一大批青年人,初出茅庐,什么都不懂,提着一杆汉阳枪就上战场。”
在这个战场上,孟晚舟主导建立了华为的5个账务共享中心,覆盖和支撑全球的会计核算工作,并推动华为全球集中支付中心在深圳落成。她还负责实施长达8年的华为IFS(集成财经服务)变革,在资源配置等多方面建立规则,使华为开启了精细化管理之路。此后,IFS为华为培养了数千名合格的财务总监。
2009年,任正非与财务体系员工座谈,将公司业务的飞速发展归功于财务体系的有力支持。“提着一杆汉阳枪就把巡航导弹打下来了,这就是华为的财务。”
成绩已经相当亮眼,但问题依然存在——有部门和个人为了冲业绩做假收入、假利润、假合同。
在华为,任正非经常谈到自我批判:“华为多年坚持的自我批判的传统,是我们战胜内部危机的一大法宝。”“我们要不断地自我批判,不论进步有多大,都要自我批判,世界是在永恒的否定中发展的。”
发现问题的孟晚舟也决定“自我批判”,她说:“华为不能建在啤酒泡上……”于是在2014年,她带领财务部成立了数据核查小组,专门负责账实相符的监察工作。
这还没完,2015年,华为内刊上登了一篇名为《一次付款的艰难旅程》的文章,反映向客户预付款时审批多、流程复杂等问题。任正非看后,签发了一封总裁办电子邮件,带着怒气说:“不知从何时起,财务忘了自己的本职是为业务服务、为作战服务,什么时候变成了颐指气使?”
被父亲批评后,孟晚舟花了2年时间,将华为的账务核算做到全球7×24小时循环结账机制,官宣时,她将此形象地称作“‘日不落’循环结账”。
也是这一年,北大管理学教授陈春花问任正非:“华为成功的真正核心点是什么?”任正非答,是财务体系和人力资源体系。这无疑是对孟晚舟工作的认可。
孟晚舟和华为财务体系的“自我批判”仍在进行。华为在2024年财报中透露,2019年以来,孟晚舟继续构建财经数字化整体蓝图,融入AI与算法,华为财经已成为世界领先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财经组织。
华为有一项轮值董事长制度,每届任期6个月,轮值期间主持公司董事会及董事会常务委员会。2023年4月,孟晚舟首次担任轮值董事长。
今年1月,华为公开任正非的个人持股,只有约0.73%。这正如任正非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的——“华为不是一个人的公司”。
程东升说:“任正非的‘放权’,激发了团队的创造力和执行力。今天我们看到的高管团队正是在任正非的充分授权下,才迅速成长为核心力量,成为华为迈向未来的坚实底座。”
华为,任正非,余承东,郭平,孟晚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