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国际
智慧人生 | 来自病房的信
2025年07月16日16:06 来源:环球人物 作者:张君燕
小号 中号 大号

“他们在寻找答案时的光芒

比任何学术论文都珍贵。”

1945年夏末,普林斯顿大学的信箱里躺着一封特别的信。浅蓝色信封上,稚嫩的笔迹写着收件人“爱因斯坦教授”,寄信地址是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病房。

打开信,爱因斯坦看到11岁的白血病患儿艾米莉用蜡笔涂画的问题:“如果您是上帝,会怎么设计人类?”这位头发蓬乱的科学家摘下眼镜,沉思许久——彼时他刚完成一项复杂的研究,而这封来自病房的信却让他想起科学最纯粹的温度。

此后3个月,爱因斯坦推掉了3场学术演讲,在书房里反复修改回信。

他放弃用相对论解释宇宙的精妙,而是想象出一个奇思妙想的世界:人类拥有4条手臂,两条用来创造,两条用来拥抱;眼睛变成蜻蜓复眼,既能仰望星空又能捕捉微观世界;每个人的脚底都装有轮子,这样就能轻松地去看望远方的朋友。他还在信中附上亲手绘制的简笔画,笨拙的线条里,长着翅膀的人类正在云朵上拉小提琴。

这封回信不仅让艾米莉的病房充满笑声,更意外地开启了爱因斯坦与孩子们的特殊联结。他开始定期收到来自世界各地孩子的信件,问题千奇百怪:“星星会觉得冷吗”“恐龙灭绝那天,太阳是什么颜色”“如果我能跟动物说话,该先问什么”……他坚持手写每一封回信,常常因为思考如何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作答而耽误了科研工作。

助手忧心忡忡地提醒:“教授,这些信件占用了您太多时间。”爱因斯坦却指着墙上贴满的儿童画作说:“看看这些眼睛,他们在寻找答案时的光芒比任何学术论文都珍贵。”

一家儿童福利机构曾公布数据:爱因斯坦累计回复儿童信件1000多封,并且其中30多封是用不同国家的语言写的。这些信件里没有晦涩的公式,只有对世界最本真的好奇与回应。

在爱因斯坦的私人日记里,夹着艾米莉去世前寄来的最后一张明信片。泛黄的卡片上,女孩用颤抖的笔迹写道:“谢谢您让我知道,即使做不了天使,也能成为会飞的科学家。”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真正的智慧是用思想的光芒照亮他人的生命,而这份温暖的传递,才是属于聪明人的最珍贵的幸福。

监制:许陈静

编审:尹   洁

编辑:徐力婧

(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加微信“HQRW2H”了解细则。欢迎大家投稿和提供新闻线索,可发至邮箱tougao@hqrw.com.cn。)


责任编辑:高玮怡
关键词:

爱因斯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