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晨,建筑师,1967年出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总规划师,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人居科学学院院长,首钢集团总建筑师,率先在国内开展“城市复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代表作有北京南站、中信大厦、新首钢园区等,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许多出自外国设计师之手的建筑,正在让中国城市失去自己的特色。”
这是吴晨在英国工作期间的感受。1998年,在英国取得硕士双学位后,吴晨决定留下来工作。他用最短的时间通过了英国皇家特许建筑师考试,成为首位获此资格的中国内地建筑师。在英期间,吴晨先后参与了英国内政部办公楼、伦敦金丝雀码头办公楼和格林威治半岛社区等项目。同时,他也密切关注着国内建筑行业的发展。
位于北京大栅栏的“北京坊”一角。
但一个声音总在吴晨脑海中盘旋:“身在国外,是否有资格探讨国内的建筑?”于是,回国成了他自然而然的选择。2004年,怀揣新的抱负,吴晨回到了家乡北京。北京南站、大栅栏“北京坊”建筑群、中信大厦、新首钢园区……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地标建筑的规划设计,都出自吴晨和他的团队。
清华园里的启蒙
吴晨有着“铁人”般的身体素质。在伦敦求学时,为了挤出更多时间学习和画图,他总是清晨5点睡、上午9点起,房东一度以为他喜欢开着灯睡觉。回国后,他坚持每天工作16至18小时,基本上不吃午饭,理由是“吃了饭会犯困,影响工作状态”。
这种工作习惯颇似他的父亲吴良镛。吴良镛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奠基者之一,80多岁高龄时仍凌晨4点起床,工作2个小时后小憩,再去办公室工作一整天。
年少时,吴晨一直在清华园生活。中西合璧的建筑、层次分明的空间,塑造了吴晨对建筑的初步认知。“清华园始于清朝的皇家园林,扩建过程中融入了不同时期的建筑理念,传递着现代大学应该具有的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精神。可以说,我的性格与‘建筑观’的形成,与清华园的氛围息息相关。”吴晨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在清华园的建筑中,1931年竣工的清华大学图书馆二期,给吴晨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项目负责人为中国知名建筑师杨廷宝,他坚持建筑设计要量体裁衣、切合实际、照顾全局、结合自身。设计扩建部分时,他巧妙“复制”了一期建筑,使得二期建筑作为西翼、一期建筑作为东翼,二者通过45度斜向布置的主入口相连,两期工程浑然一体。
1930年至1931年间,杨廷宝还设计了北平的交通银行大楼。吴晨向《环球人物》记者介绍,这栋大楼的主要形制是西式的,在立面装饰上则加入了斗拱、雀替、云纹等中式元素,体现了杨廷宝对民族建筑的思考。
杨廷宝、梁思成、林徽因、陆谦受……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优秀留洋建筑师归国。“这些前辈接受的大多是西方古典建筑教育,回国后却主动考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并在实践中探索西方技术与中国风格的融合。他们的精神现在仍值得学习。”吴晨说。
怎样让“城市复兴”
“中国正在成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2003年,正在英国一家知名设计公司担任技术高管的吴晨公开表达批评意见,引发了中国建筑界的大讨论。
正是这场大讨论,让吴晨下定决心回到北京发展。吴良镛因此给儿子写了一幅字:“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段话出自中国古代工科著作《周礼·冬官考工记》。吴晨读懂了父亲的期许:“我们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同时融合各方面的元素创造今天的城市。”
回国后,吴晨迎来了最初的挑战: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1.26平方公里的保护、整治与复兴规划设计,以及“北京坊”建筑群的建筑设计。如何让古老的街区获得新生?2004年,吴晨开始主持和参与这里的设计工作,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出了“城市复兴”理论,即主要通过顶层设计改造存量地块、整合空间环境,让城市中的“局部衰落”地区重新焕发活力。
“北京坊”所在区域商业发达、胡同交错,留下了一批中国初代建筑师的作品,如沈理源设计的劝业场、杨廷宝设计的交通银行大楼等。因此,吴晨和团队在恢复原有胡同肌理的基础上,以百年劝业场为中心,依托历史建筑沿街铺陈新的单体建筑。
落成后的建筑集群没有夸张奇异的形态,而是更注重古今融合、整体协调。“‘北京坊’的设计方案处处体现着建筑师们对北京老城的尊重,合院、内街、灰砖、花瓦的运用,让游客如同在北京胡同中漫步。”吴晨说。
“北京坊”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历时7年,建成后吸引了星巴克、无印良品、叶壹堂等商业品牌入驻,附近的胡同则聚集了一众特色小店。吴晨说,这片区域已成为北京老城复兴、文化消费的一张“金名片”。
“二环里的江南水乡”
北京三里河公园被形容为“北京二环里的江南水乡”。
这几年,City Walk(城市漫步)在中国逐渐走红。爱好者们通常会在城市中找到一条主题线路,在漫步中深度感受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各地文旅部门也加入City Walk热潮,推出了一批“官方推荐”线路。其中,吴晨主导设计的三里河公园,是北京东城区政府推荐的前门旅游打卡点。
吴晨也是City Walk的爱好者。青年时期,不管是在北京还是伦敦,他常常骑着自行车或单凭两只脚在街道上穿行,感受城市的肌理和气质。北京西郊山水相映的三山五园,是他记忆里最美好的北京画面之一。
20世纪中后期,随着城市扩张、工业发展和人口膨胀,北京成为缺水城市。在吴晨看来,这是北京的遗憾。“水系对许多世界著名城市而言是璀璨的闪光点。然而,受困于极度有限的水资源,河湖水系在北京的城市风貌中不够突出。”2015年,吴晨迎来难得机遇,在他的建议下,东城区启动东三里河水系恢复工程,并由他担当规划设计。东三里河因距离正阳门三里而得名,是明代中期由人工挖掘、用于泄洪的河道,“北桥湾”“南桥湾”“芦草园”等地名均源于此。清朝中晚期,因河道淤积,东三里河彻底断流。
“东三里河的每一处恢复与还原,都饱含深意。”吴晨介绍,河边种植的芦苇,源自过去的地名“芦草园”;博物馆、陈列馆等建筑的前身,是过去名流云集的会馆;树龄较长的老树被移栽到新址,成为湖心岛的一景;1000米的河道得到恢复,水流采用自循环形式,以保持水质洁净。
2017年完工后,三里河公园成了颇受附近居民喜爱的休闲去处。今年春天,因为桃花掩映、锦鲤成群的别致景观,三里河公园被社交媒体形容为“北京二环里的江南水乡”,引起热议。
作为已经履职7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吴晨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呼吁,推动北京建设充满活力的青年发展型城市。他认为,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可遵循“城市复兴”理念,对废弃厂房、建筑夹缝等边角空间进行开发,为年轻人打造多元化的公共空间和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在他看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传承,是自己这一代建筑师的职责和担当,也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