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朱唯一在北京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记者 侯欣颖/摄)
朱唯一,1981年出生,河南漯河人。2008年从部队转业,先后从事反贪和监察工作。2023年底建立网络账号“听风的蚕”,以通俗诙谐的方式解读全球军事及时政热点,迅速走红。目前全网粉丝量接近5000万。
作为知名网络博主,朱唯一的粉丝多,“黑粉”也多。
粉丝们喜爱他的理由五花八门,最常见的关键词是幽默、靠谱和及时——不久前的以伊冲突中,他创造最新“战绩”,提前31分钟“预言”了伊朗对美国空军基地的打击。有粉丝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国际新闻视频里常有这样的弹幕飘过:“听风的蚕之前预测了。”
而“黑粉”们,或者说批评者,也几乎因为同样的原因不喜欢朱唯一。在他们看来,朱唯一的分析不够严肃、时有夸大,与其说是科普,不如说是“爽文”。
对于赞美和批评,朱唯一都照单全收。有人调侃他说的是“军事评书”,他乐呵呵地接过标签贴在身上。“中国有句老话,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果我的‘军事评书’能为大家带来一点启发和帮助,那就值了。”
病中“走红”
朱唯一走上“网红”之路,纯属偶然。
2023年春节,朱唯一办完案子,打算好好休息几天,却总感到喘不上气,到北京的医院做检查,不幸确诊肺癌。肿瘤体积不大,但位置特殊,如果确定手术,得切掉整侧肺叶。朱唯一没有犹豫:“切,命重要!”
生病前,朱唯一像一节高速行驶的火车头,19岁上军校,23岁进部队,27岁转业到河南漯河市检察院,36岁调职到当地监察委。案子多、任务重,他和同事在全国各地跑,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饭。
人生头一回,习惯了冲锋在前的朱唯一遭遇漫长“刹车”。“2023年4月1日开始休假,我记得特别清楚。”妻子上班、孩子上学后,他独自在家待一整天,康复之余,就是玩游戏、看新闻。
3个月后,身体逐渐恢复的朱唯一“闲不住了”。时政新闻刷了又刷,看着七嘴八舌的自媒体账号,他决定自己试试:“有些人说得不对啊,我得反驳他!”
“听风的蚕”抖音账号主页。
于是,朱唯一开始在网上写文章。没多久,他觉得光写不过瘾,又学着录音做视频,只出声音不露脸。最初的视频画面挺粗糙,可朱唯一的选题、逻辑和讲述方式独具一格——
胡塞武装硬刚美国,“为什么这么横?全凭腰里有货”;韩国总统尹锡悦被捕,来龙去脉得从1335年开始讲,“讲了28分钟就是为了讲一个道理,他们的民族性格就是这样,只侍奉强者”。
嬉笑怒骂之间,朱唯一将军事风云层层拆解,让网友不再“雾里看花”——病假到期时,粉丝量达到500万,他清楚纪律要求,上班后肯定不能再更新账号,只能忍痛割爱。谁知刚回去就赶上大案,被派到外地找人谈话。3个多小时后对方交代了,他却眼冒金星,是扶着墙走出来的。
“回家以后又进了医院,躺了10多天。当时我就想,这一行是彻底干不了了。”下了决心,朱唯一没再犹豫,在病床上写完了辞职信。“领导收到信很诧异,说你放着好好的工作不要,要去当网红?你生活怎么办?他怕我混不好,还要给我寄生活费。”
代号“听风”
2023年底,美国海军发表声明,宣布“卡尔·文森”号航母第136电子战中队的指挥官被解职。声明没提解职原因,但这则消息引起了朱唯一的注意——“卡尔·文森”号航母被部署在西太平洋,曾数次耀武扬威地驶入中国南海。
2025年7月,朱唯一在河南漯河的办公室查阅资料。
在检索了大量资料后,朱唯一开始发布“中美电子战”相关内容。他原本想用2集共1个小时讲完,结果旁征博引、越讲越多,从有源相控阵雷达讲到C4神经网络,从南海撞机事件讲到布雷顿森林体系,每次更新都会埋下“新坑”。最后,在粉丝的持续点播和催更下,电子战系列一共制作了50多集,成为朱唯一的代表作。
由于视频中的不少内容很像“内幕消息”,朱唯一的身份一时引发热议。还有网友担心,军事装备信息属于敏感内容,朱唯一说得太多太细,有泄密之嫌。
对此,朱唯一面对《环球人物》记者再次辟谣:“泄密的前提是你得有机密,不然想泄也泄不了,对不对?我的视频内容都是根据互联网上权威的公开资料整合的。有些人觉得‘敏感’,其实是因为信息差。”
从海量信息中寻找线索、打通链条、还原真相,是朱唯一的老本行。从检察院到监察委,近15年的时间里,他与疑难案件打交道,靠着抽丝剥茧、见微知著的深厚功力,破获不少大案。
“有一次,一个被调查对象在春节期间去海南,飞机落地后打了个电话。我们不知道通话内容,只能查到打给了某小区物业,由此推测他在小区有房子,因为长期不住这里,需要打电话询问水电情况。接着查,发现这套房子没在他名下,说明是故意隐瞒了。就这么挖出来了。”朱唯一说,工作强度最大的时候,他用4个月看完了800多个银行网点15年内的全部单据。
有批评者觉得朱唯一讲军事东拉西扯、“注水”严重,朱唯一却说,时事分析和办案都像拼图,经常要把一堆看似不相关的碎片串联起来,从中探寻唯一的可能性。他曾处理过一起土地产权纠纷案件,遍查各个环节没发现问题,最后聚焦到土地测量上。“测量员多量了一块地,巧的是那块地的所有人去世了,所以前期没人发现量错了。”
有时候,为了不惊动“保护伞”,朱唯一和同事们的调查工作只能暗中进行。久而久之,他练就“独门绝技”,通过公域互联网搜集信息,也能把情况查透。“想当年,我是四大名捕之一,代号‘听风’。”朱唯一笑道,“当网红后干的还是老活儿,只不过调查对象变了。”
现在,朱唯一每天要花至少六七个小时搜集和消化信息,“刷完牙就开始看,洗澡时也要听”。每次录音,他基本上不需文稿,只用四五个平板电脑打开所有参考资料,列好分析要点,边看边讲,一气呵成。采访当天,拍摄一结束他就拿起手机,埋头查阅以伊冲突的最新进展。“今天一整天都在路上,我得赶紧补课。”
“吐点精华”
《环球人物》:你的网名为什么叫“听风的蚕”?听说本来想叫“听风观月”,结果你不小心打错了后两个字。
朱唯一:打错字是开玩笑的,哈哈。“听风”是我工作时的代号,至于为什么是“蚕”呢?首先跟“残”谐音,我切了半个肺嘛,残了。
“蚕”字拆开是“天虫”。在中国文化里,虫的意义特别丰富,蛇叫长虫,老虎叫大虫,有时候人叫懒虫,哈哈。虫可以代表世间的一切活物,我生病了,可我还想活,所以叫“听风的蚕”,争取像武侠小说里似的,实现“天蚕变”。现在网上负能量很多,别人吐槽,那我就“吐丝”,吐点精华,算以正视听吧。
《环球人物》:你的很多视频宣扬我军实力,被质疑是“爽文”。对于选题内容,你是怎么考虑的?
朱唯一:一个国家的人民没有自信,就很容易跟着别人跑。前段时间伊朗很多核科学家被斩首,与以色列摩萨德的渗透有关。伊朗有人自愿为摩萨德工作,因为他们没有自信,觉得自己永远不行,只有加入西方才有生路。
以前中国人讲究内敛,觉得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不行。这种说法有实际考虑,但对于民族自信产生了一定影响。作为“80后”,我亲身经历了中国从“不行”到“行”的全过程,我希望告诉大家,中国已经强大了,我们得自信起来。像我之前说以色列的F—35战机遇见咱们的歼—10C战机只有死路一条,很多人不信,印巴冲突后军迷就知道了,我没有吹牛。
2024年11月,朱唯一(前排左)在珠海航展与军迷合影。
《环球人物》:你讲军事的一大特色是趣味性强、深入浅出。这源自常年的工作实践吗?
朱唯一:这个首先和地域性格有关。我们河南人有种骨子里的幽默感,擅长用大白话解释很复杂的事。比如说一个人憨傻,容易受骗,就说“信球”。他什么都信,可不就是傻嘛。
至于深入浅出,确实是练出来的。以前办刑事案件,关系错综复杂,你要给领导汇报,但领导还要开会,只能听你讲10分钟。怎么办?上来按部就班地说,某某,男,身份证号多少,肯定不行。所以我就开始“说评书”,10分钟之内把事情讲得明明白白,还有感染力。
我觉得在网上做科普就得这样,让大家能听得乐呵,又听得明白。如果太过专业,那就只有专业人士能听懂了。
《环球人物》:你现在的粉丝画像大概是怎样的?
朱唯一:本来我以为吸引的是三四十岁的男性军迷,结果发现粉丝里有很多女性。这让我很有信心,难道是我年轻时的容颜又回来了?开玩笑。其实有些女性对军事和时政方面的内容也很有研究。
另外我没想到,粉丝里还有很多年轻人、小朋友。有位粉丝说,他试着给孩子推荐了我的视频,结果孩子看上瘾了,迷上了历史和军事,现在对飞机制造特别感兴趣,立志要好好学习,长大为中国制造第七代战斗机。
我从小就是军迷,当初也是抱着报效祖国的想法考了军校。这两年,网友对军事题材越来越感兴趣,这是一种进步,说明大家有了更多精神上的追求,都希望自己的国家更好。我也将继续“吐丝”,为大家解谜。
朱唯一,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