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陈热在演出后台化装。
鲍陈热,浙江台州乱弹剧团副团长,一级演员。代表剧目有《活捉三郎》《我的大陈岛》《心·痴梦》等。曾获浙江省戏剧表演最高奖“金桂奖”。2025年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7月6日晚,新疆伊犁大剧院,“中国有戏”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走进伊犁专场演出现场,第四个节目——台州乱弹《活捉三郎》选段正在上演。
2025年7月6日,“中国有戏”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走进伊犁专场演出,鲍陈热(左)和搭档张振星上演台州乱弹《活捉三郎》选段。
舞台上,一桌叠起一椅,旦角演员鲍陈热轻巧地立在上面,搭档张振星从离桌两米处起跑、横跳、踹凳,鲍陈热同时凌空跳起,椅子被踹飞落地,张振星横躺桌面上,鲍陈热也稳稳落于桌上。台下,观众先惊呼、再叫好,掌声雷动。
这样的瞬间还有很多。椅背探海、长绸拽烛、鬼步飘挪……一出旦角的戏,鲍陈热硬是演出了如同武打片的惊心动魄。
“我们的剧是稀有剧种,为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可谓绞尽了脑汁。”演出前的采访中,鲍陈热吐露“绝技”背后的设计心思。
话语质朴,浓缩的是一个人20年的风雨坚守,还有一个剧种400年沉浮不灭的生命力。
唯一保留“乱弹”名称的剧种
第32届梅花奖获奖演员可谓“新梅新气象”,都极具代表意义。鲍陈热是其中民营剧团的“破冰者”,也是濒危剧种的传承者。
都说“一部戏曲史,半部在浙江”。在大行天下的越剧诞生之前,独步一方的是乱弹。浙江有四大乱弹,浦江乱弹现在叫婺剧,绍兴乱弹叫绍剧,温州乱弹叫瓯剧。唯一保留“乱弹”名称的,就是台州乱弹。
台州乱弹原名黄岩乱弹。500多年前,明成化年间,黄岩已有职业戏班,高腔与昆腔盛行,为乱弹的多声腔融合奠定了基础。
生于乡野、长于乡野的台州乱弹,渐渐成了一个独特的剧种:在演出形态上诸腔杂唱、乐器混搭,表演风格上则“文戏武做,武戏文唱”。“它发展于最基层的观众群体,所以整体风格是非常豪放、粗犷的。”鲍陈热说。
数百年间,台州乱弹三起三灭。到2005年重新组建台州乱弹剧团时,一度停演近30年。
1989年出生的鲍陈热,加入台州乱弹剧团,也是机缘巧合。她出生在金华武义县,爷爷和姑姑都是婺剧演员,常在当地草台戏班演出。少时的鲍陈热,总是猫在幕布后,用爷爷做的旧木偶,跟着舞台上的唱腔鼓点牵线比划。12岁时,她考入兰香艺术学校,系统学习婺剧表演。当时的她还不知道,自己会为台州乱弹奉献最好的年华。
第一个十年:从台州到杭州再到北京
2005年,鲍陈热从艺校毕业,恰逢台州乱弹剧团重组。老团长想找一批好苗子,婺剧也属乱弹体系,且是最接近的,于是全班30名同学一起被招进了剧团。
一开始的路都很难。首先是方言。台州乱弹是用台州官话唱的,得改换口音唱出来,很不容易。其次是音乐。每个地方剧种都有自己的曲牌和音乐,鲍陈热和同学们都是学婺剧出身,只能重新摸索。
第一次演出,鲍陈热印象深刻。“很早之前,台州乱弹在一个村子里特别受欢迎。剧团刚组建,那个村子就邀请团里去演出。那时候设备、环境都很差,最关键的是戏都没几本,村里要求演5天,根本凑不出那么多剧目。但乡亲们特别包容,说没事,你们演,演完了就重复演。”现在想来,当地人对台州乱弹的喜爱已是融在了血脉里。
鲍陈热他们也没有辜负这份珍重和爱护。戏本一部一部地排练、上演。2005年6月,复排剧目《百花赠剑》在台州举行的全国民营剧团汇演上首个亮相,广受好评。这次复出,在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一年后,台州乱弹便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为“文戏武做,武戏文唱”的珍稀剧种,台州乱弹对演员的唱念做打要求极高。鲍陈热整日泡在练功房,千遍万遍抬腿旋转,“一帧一帧”观察自己的口型和表情,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实打实演绎什么叫“不疯魔不成活”。
2013年,在杭州举行的“浙江好声腔——全省珍稀剧种汇演”舞台上,台州乱弹折子戏《吕布与貂蝉·小宴》上演。在这部戏中,鲍陈热以爆发力十足的唱腔、融合创新的水袖功和刚柔并济的肢体张力,塑造出不同于传统柔弱形象的貂蝉——既是棋子亦是棋手,在娇媚躯壳下暗藏家国大义。
2015年,《吕布与貂蝉·小宴》登上央视羊年春晚,和京剧、秦腔等大戏种同台演出。从台州到杭州再到北京,台州乱弹的这一群年轻人已走过了10年。
第二个十年:勇当“潮流icon”
获得中国戏曲界最高奖梅花奖,则是鲍陈热给台州乱弹剧团第二个十年打下的“江山”。
身在民营剧团,同时又在濒危剧种里挣扎重生,鲍陈热和团员们一直憋着一股劲,咬牙前行。2010年,一次下乡演出的路上,剧团遭遇了事故,翻下3米深路基,车上40多人,19人重伤。外面都在传台州乱弹又要没落了,一时间剧团里也人心惶惶。
鲍陈热不甘心,在QQ工作群里用一句“此生唱戏,只唱台州乱弹”,鼓励全团重整旗鼓。很快,剧团又引进20余位演员,大伙儿一起在病床前排练,硬是在27天后一口气复排了7本大剧。首场演出结束后,大家喊着“我的乱弹我的团”,在后台抱头痛哭。
此后,台州乱弹剧团每年演出达300多场,从文化礼堂到田间地头,从庙宇戏台到企业车间,几乎走遍台州各个村庄,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台州乱弹。这个民间剧团,就这样一步步走到了梅花奖的舞台。
鲍陈热饰演崔氏 剧目:《心·痴梦》
梅花奖今年首开民营院团直接申报通道,为什么首奖是鲍陈热?这个奖与其说是给她,不如说是给了台州乱弹,给了这个团。
他们注重传统。演员们至今每天8点半集体练早功,只要不演出,排练厅、练乐厅都能够看到他们的身影。全团一心,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朱锋翎子功耍得好,团长就量身打造《吕布与貂蝉·小宴》;鲍陈热唱作俱佳,团里就为她费心定制《心·痴梦》。
他们深扎当地。每年演出不断,有一线城市的剧院厅堂,但更多是县镇乡村的灯台戏火。围绕台州当地文化的《戚继光》《我的大陈岛》等,牢牢抓住了本地观众的心。
鲍陈热饰演阎惜娇 剧目:《活捉三郎》
他们更注重创新。剧目创排上“守正不守古,尊古不复古”,不做束之高阁的文化标本,而是勇当“潮流icon(偶像)”。《活捉三郎》等戏,不仅是古老乱弹的当代呈现,也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探索。“老戏是根,但得让新芽从当代的土壤里长出来。”鲍陈热说。
在这次伊犁专场演出中,有一批特殊的观众,他们是来参加“全球青年多维对话·新疆行”的各国青年。记者问他们对整场演出的印象,会说中文与不会说中文的,几乎都提到了鲍陈热“桌上踹凳”的绝技,无人不竖大拇指。
真正的艺术复兴,除了殿堂奖项,也在观众席间的每一声喝彩里,无远弗届,超越文化。
鲍陈热,台州乱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