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乾在北京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记者 侯欣颖/摄)
周乾,1975年出生于湖南茶陵县,古建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先后出版《太和殿》《故宫建筑细探》等。新近出版《故宫里的神兽》引发关注。
1925年10月10日,午后二时,故宫博物院的开幕典礼在乾清门内举行。从这天起,所谓的“紫禁城”不复存在,昔日的皇家宫阙走进大众视野。
屋顶建筑上的狻猊。
百年来,关于这座隐秘宫殿以及其中的稀世文物,人们怎么也说不完、听不腻、看不厌。“一龙二凤三狮子,四天马五海马六狻猊,七獬豸八押鱼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光是金銮殿上的“五脊六兽”,细细考证起来也是一项庞大繁琐的工程,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这两年就在埋头做这方面的研究。不久前,他把研究成果汇总整理,出版了《故宫里的神兽》一书。
故宫九龙壁正龙。
宫里的事儿还是应该听“宫里的人”讲。周乾在故宫已工作20多年,“刚开始做古建筑的安全评估和科学保护。慢慢地,在与古建筑的接触中,对其中博大精深的文化有了许多感悟和理解。”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近年来,他逐渐从学术勘探中抬首,开始将自己多年的实践与思考写到书里,说给“对故宫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每一个人”。
2021年出版的《太和殿》一书,窥一殿而知万殿;而后的《故宫建筑细探》,则打开了宫里的三交六椀菱花纹门窗,让金砖晒晒太阳,给榫卯揉揉筋骨,将紫禁城中的古建秘密和盘托出;这次《故宫里的神兽》,活脱脱一幅“600年神兽图鉴”,从故宫中的龙生九子讲到太和殿门前的铜狮,从琉璃瓦上的乌鸦讲到慈禧怀中的京巴……他将宫里的“神奇动物”一一言说,借用动物们的眼睛看宫里的人和事,庄严肃穆的皇宫变得别有生机。
以下是《环球人物》记者与周乾的对话。
龙凤与乌鸦
《环球人物》:您是在什么契机下开始关注宫里的神兽的?
周乾:我最开始做故宫历史文化科普就和神兽有关。那是2015年5月的一个上午,我推着自行车路过午门北广场,无意间看到导游正在讲解太和门屋脊上的神兽,就竖起耳朵想学习学习。只听导游煞有介事地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神仙在一起做游戏,累了就落在屋顶上,变成了神兽。”说脊兽是神仙变的,这太离谱儿了。脊兽的真实作用是保护屋脊上的铁钉不被锈蚀,而屋脊使用铁钉的目的,是为了固定瓦件,避免其下滑。
这种讲解是不负责任的。你想,每年那么多游客带着兴趣和求知欲来故宫,他们想听的是真实的故宫故事,而不是随意编纂、道听途说的传言。用简单真实的例证,解答公众关心的问题,一直是我做科普的初心,也是这次写作《故宫里的神兽》的目的。
《环球人物》:《故宫里的神兽》第一章写的是“强政神兽”,书里写“太和殿装饰有1万多条龙”,这是真的吗?
周乾:1万多条龙,这个不是我数的。之前有位老前辈数的,并且在《紫禁城》期刊上发表了文章,我是引用文章里的数据。我曾参与过太和殿的几次大修,对它的构造有一定了解。我注意到,太和殿的龙的确无处不在。比如说,太和殿宝座两侧有6根金柱,每根金柱上均有一条体型硕大的蟠龙;宝座本身为髹金漆云龙纹装饰,上面有13条金龙分别盘绕于椅背上,形态各异;宝座上方又有藻井,藻井顶部中心,一条蟠龙口含轩辕镜,双目圆瞪,张牙舞爪;太和殿古建筑的彩画上也有着各种形式的龙纹……
作为故宫核心建筑,太和殿装饰龙纹反映了古代帝王对龙的崇拜,以及通过龙来巩固政权的意愿。
《环球人物》:“强政神兽”中还提到了凤,一般皇家建筑中龙图腾高于凤图腾,有例外吗?
周乾:皇家建筑中,凤纹一般与龙纹组合出现,龙纹在中心,凤纹在四周,或者龙纹在上,凤纹在下。但在定东陵慈禧陵,我们发现这里的龙凤纹丹陛石为“龙在下,凤在上”,反映慈禧太后地位高于当时的(光绪)皇帝。不仅如此,慈禧陵前的69块汉白玉板处处雕成“凤引龙追”,74根望柱头打破历史上一龙一凤的格式,均为“一凤压两龙”,暗示她的两度垂帘听政。
《环球人物》:“强政神兽”里还写到乌鸦,故宫的乌鸦有什么特殊寓意?
周乾:故宫大殿屋顶上、室外广场地面上,都可以看到乌鸦,且在游客较少的区域尤为多。由于乌鸦一身黑,很多人产生了不好的想法,甚至有人把故宫内的乌鸦与鬼怪传说、灵异事件联系起来。这些想法都是不对的。
故宫内的乌鸦,与清朝满族统治者信奉的萨满教密切相关。乌鸦被视为萨满教的“神鸟”。清宫萨满祭祀活动形式繁多,在每年正月初三、七月初一的立杆大祭,以及正月初四、其他每月初二的祭天仪式中,乌鸦便充当着重要角色。溥仪的堂兄弟溥佳曾专门写文章,记录了在坤宁宫看过的两次“跳大神”(萨满祭祀仪式)——当时,他就看到殿外东南角立着一根楠木神杆,上面有一个碗形的东西,内置五谷杂粮,说是专供“神鸟”乌鸦吃的。
异兽数不胜数
《环球人物》:除去与政治关系密切的神兽外,宫里还有“消灾神兽”,比如狮子。故宫的石狮子有哪些故事?
断虹桥上的“护裆狮”。
周乾:要说故宫石狮子,故事流传最广的那只,位于西华门区域的断虹桥上。桥上有形态各异的石狮子,由南向北数第四只“赫赫有名”,它一手抓着头发,一手护着裆部,表情痛苦,常被称作“护裆狮”。据传与道光帝的大阿哥奕纬有关。
奕纬母亲出身低微,他自幼性格顽劣、桀骜不驯,道光帝一直不是很喜欢他。道光十一年四月二十,奕纬在上书房学习时走神了,老师对他说,你现在要好好学习,以后就能当个有作为的好皇帝。没想到奕纬一听就不高兴了,回答说,我当上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杀了你。老师听了非常害怕,连忙向道光皇帝禀告了这件事。道光皇帝一听,勃然大怒,让人把奕纬叫到跟前来。奕纬高高兴兴地面见父皇,道光皇帝见到他,气不打一处来,冲上去狠狠地踹了一脚,没想到这一脚不偏不倚,恰恰踹在奕纬的裆部。奕纬当场倒地抽搐,口吐白沫,几个月后便去世了,年仅23岁。此后,每次道光帝路过断虹桥,看见“护裆狮”,犹如奕纬当年被踢死的样子,都会勾起无尽的痛苦和对往事的悔恨。为避免触景伤情,他下令用一块红布盖住护裆狮,并尽可能不再从西华门出入。
《环球人物》:书里还提到了“纳福神兽”,它们一般出现在哪些地方?
储秀宫前的铜鹿。
周乾:古代帝王和百姓一样,都希望有祥瑞的兆头降临。故宫内廷建筑也多有纳福神兽的造像,淡化了紫禁城庄重威严的氛围,增添了一丝轻松雅致的情趣。比如储秀宫前的铜鹿代表爱情、长寿、祥瑞之意;慈宁门前的金麒麟表达了皇帝对住在慈宁宫的母辈们宽仁、善良品德的赞美之意;还有御花园石子路面的神兽像,上面十二生肖的形象栩栩如生。
《环球人物》:宫里还有哪些稀有的“神奇动物”?
周乾:故宫里的异兽数不胜数,目之所及皆是“神奇动物”。我们去故宫参观时,会发现很多大门中间有一对铜质小兽纹像,它叫做椒图,有文献记载它性格沉闷保守,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所以古人将它用在门上,镇守宅院。在宫里的瓷器香炉、屋顶建筑上,还有一种异兽叫做狻猊,有文献记载它喜欢静坐,也喜欢烟火。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把铁柄鲨鱼皮鞘辅德剑,剑柄吞口处镂刻着睚眦纹,因为睚眦好勇善斗、嗜血嗜杀,所以成了护卫古代帝王克杀敌对者的镇物。
寂寂深宫,万物有灵
《环球人物》:明清两代宫里宠物之风盛行,古代帝王和爱宠都有哪些故事?
周乾:紫禁城有种类繁多的宠物,蟋蟀、鸽子、狗、猫等动物,都是明清皇室的心头好。好斗蟋蟀的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最为典型。即位时已27岁的宣宗,日夜在宫中用草棍挑逗蟋蟀,令其互斗以取乐。这一民间游戏,在宣宗手中被玩到了极致。据明代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记载:明宣宗曾嫌北京一带土质瘠弱,养不出好蟋蟀,便特地派宦官到土地肥沃的苏州去采办优质蟋蟀,还密令苏州知府从中协助。结果江南百姓不得不到处翻墙倒瓦、铲草挖土以寻蟋蟀,不能亲自找寻便纷纷出钱抢购,导致蟋蟀的价格猛涨十倍。
雍正帝爱狗,这位日理万机的皇帝喜欢给自己的爱犬做“cosplay(角色扮演)”。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曾下令给自己的爱犬“造化”做麒麟服、老虎服各一件,做狮子服两件,且要求用鼠皮做。此外,猫也“宠冠后宫”。《清代文书档案图鉴》中有《猫册》和《犬册》,记载了紫禁城所养宠物猫、宠物狗的名字和生卒日期,这些宠物几乎被看作皇室家族一员,每个月还有俸银可拿。
《环球人物》:和宫里的神兽们打交道这么久,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周乾:有个坊间流传的小故事,说乾隆皇帝睡觉时枕头旁边要摆两本书:一本书叫做《清宫兽谱》,是宫廷画师们画的各种动物绘画;还有一本书叫《海错图》,是宫廷画师聂璜画的海底动物。尽管这个故事没有任何史料依据,但可反映皇帝和老百姓一样,他们也喜欢动物。寂寂深宫,万物有灵,这些小动物或多或少地给那些长居于宫墙之内的人们,带来过片刻的温暖与慰藉。神兽不语,但透过它们还是能看到历史的袅袅云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丰富与多彩。
故宫,神兽,周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