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国内
吴建明,守好国家的“糖罐子”
2025年07月13日00:38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周盛楠
小号 中号 大号

吴建明,1978年出生于广西崇左,现任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甘蔗良种繁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获得国内甘蔗生产领域首个省部级一等奖——广西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

去年11月至今年5月,广西平均降水量比往年同期偏少近七成,是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少的。持续数月的干旱,将广西的土地撕开一道道裂口,近百万亩甘蔗因为缺水,出苗率严重不足。严峻的减产压力,让蔗农心急如焚。这段时间,为了抗旱保苗,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所长吴建明奔波于受灾的蔗田和农技培训活动现场,几乎每天都在路上。

《环球人物》记者的采访就被安排在吴建明下乡间隙。他白天刚在河池宜州区北山镇参加完甘蔗补种的科普活动,第二天还要带领调研组赶到柳州的甘蔗种植区。不久前的一场大面积降雨,终于让干渴了近半年的八桂大地喝饱了水,他必须和时间赛跑,指导蔗农用最短时间完成补种,尽可能挽回大旱带来的损失。

“完成主蔗区的补种就能歇一歇了吧?”记者问。

“可不敢休息,”吴建明摆了摆手,“6、7月份是广西的洪涝期,8、9月份棉蚜虫最易泛滥。我们多往田里走一走,就能让蔗农减少一些损失。蔗田里面没有小事,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专家”

吴建明(前排左)向农场管理人员和蔗农讲解甘蔗种植技术。

广西是全国的“糖罐子”,全国每三勺糖中就有两勺产自广西。近年来,甘蔗多次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探索开展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继续实施糖料蔗良种良法技术推广补助政策”“加大糖料蔗种苗和机收补贴力度”。作为科研带头人,吴建明愈发觉得责任重大。

这次广西大旱,吴建明带队奔赴崇左、河池、柳州等主要甘蔗种植区,深入蔗田,根据不同的情况,给出不同的补救措施:广西南部蔗区崇左受灾严重,部分蔗田的平均出苗率低于30%,补种没有意义,干脆重新翻种;出苗率超过30%的蔗田,要看出苗高度,苗的高度在10厘米以内的蔗田,可用种茎直接进行补种;苗的高度过高的蔗田,要通过挖宿根苗或抠芽育苗的方式进行补种……

为了让每一个蔗农都能有效补种,也让大旱后的每一块蔗田都苗齐苗壮,吴建明还录制了详细的讲解视频,从补种时机、补种形式到补种后的养苗方式都一一做了解答。视频发布在广西农业农村厅的视频号上,播放量达到十几万,有网友留言:“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专家。”

吴建明和蔗农共克时艰的“战役”远不止这一次。

2024年夏,广西遭遇洪涝灾害。面对一片片被淹透的蔗田,吴建明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蔗田积水了怎么办。“教科书教给我们的解决措施有扶正、增施肥料、培土等,但所有这些都建立在水排干净的基础上,这时候你就要教大家该怎么跳出书本,实实在在地减少损失。”

吴建明走进蔗田,一步步蹚出了更“接地气”的解决方案:一是种植时间改至非雨季的9、10月份,二是选择耐涝甘蔗品种种植。“这样,第二年再碰见雨季,它已经进入拔节期,长得高就能耐得住水泡。”

每位受到过帮助的蔗农都对吴建明心怀感激,他却说:“我们搞研究不是要追求多么伟大的成就。如果我们的某些观念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到蔗农,能让他们少踩几个坑,我就非常满足了。”

“让蔗农不再吃农业的苦”

1978年,吴建明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的一个小山村,在家中排行老大,有两个妹妹。他的父亲是养路工人,母亲在家务农。随着兄妹三人相继入学,家里微薄的收入逐渐负担不起孩子们的学费,父亲只能另谋出路。

当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如火如荼地推广开来。广西的农民感觉到,种甘蔗要比种植水稻、玉米、花生等其他农作物收益高得多。吴建明的父亲于是决定回老家和妻子一起种甘蔗。

六七岁时,吴建明便和父母到田里砍甘蔗。上小学时,他顶着烈日为甘蔗铲土固根、除草,身上经常出现叶片划出的血痕。中学的暑假,他背着30多斤的喷雾器在蔗田喷洒农药,为了避免农药顺着甘蔗叶流到身上,只能倒着走,脚下是高低不平的土垄,身后是茂密的甘蔗林,一不小心就会摔倒。一趟走下来,药水味熏得他头晕恶心,衣服被汗水浸透,肩膀也磨出了血印,这样的活儿要持续十几天才能完成……

在蔗田里成长的经历让吴建明懂得,每一根甘蔗的背后,都有蔗农不舍昼夜的艰辛,这也让他坚定了从事农业研究的决心。1997年,吴建明考入广西大学农艺教育专业,先后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并于2004年进入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工作。

“那个时候,我做了两年大豆育种研究,感觉和自己的初衷有出入。镰刀砍甘蔗时清脆的声音,时常在我耳边回响。”吴建明回忆说。

2006年,吴建明考取了时任广西农业科学院院长、广西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杨瑞的博士,从事甘蔗研究。“我是从特别贫困的农村出来的,我们那个小山村2004年才通电。能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周围的人看来非常不易,但我还是决定读博,让像我父母一样的蔗农不再吃农业的苦,这是我最朴素的科研愿望。”

“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王威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全国95%以上的甜菜种子依靠从外国进口,极端情况下会威胁我国的糖业安全。很多人都来问吴建明:糖业生产真的会被“卡脖子”吗?

“很多人都觉得,‘卡脖子’只会出现在高科技领域,其实我国甘蔗产业蓬勃发展的这几十年,也是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的过程。”吴建明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但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种植的甘蔗品种主要依靠地方品种竹蔗和国外引进的品种,受“水土不服”等因素的限制,蔗农的经济收益难达预期。

20世纪60年代,由台湾糖业研究所选育的台糖134号开始在大陆推广,因其高产、高糖、抗逆性强等特点,迅速改变了外来甘蔗品种主导我国甘蔗产业的局面。大陆的科研院所也不甘落后,1980年至今,广西农科院甘蔗所先后选育出桂糖11号、桂糖42号、桂糖44号等品种,其中桂糖42号是当前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甘蔗品种。

繁育方式也曾面临困境。以前,中国的蔗农大部分是通过自留种的方式进行繁育。但由于甘蔗是无性繁殖,病毒会在蔗株内不断积累,产量和糖度会逐年下降。而南美洲甘蔗种植大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大规模推广脱毒种苗繁殖体系。吴建明将科研重点放在了种苗的培育上。16年间,他先后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并建成了国内第一条集种茎抠芽、泡种消毒、精准装盘于一体的生产线,解决了脱毒种苗从实验室走向蔗田的关键问题。

“如今,最可能被‘卡脖子’的,就是在甘蔗机械化收获层面了。”吴建明说。面对这一世界级难题,吴建明和同行们同样铆足了劲。2023年,广西率先建立分步式机收服务点,甘蔗收割的整体效率比人工快了10倍。

2023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来宾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黄安优质“双高”糖料蔗基地考察。吴建明作为技术专家,向总书记介绍了甘蔗脱毒种苗培育、甘蔗品种推广、机械化收获农艺要求等方面的情况。总书记还主动问起甘蔗种业发展和机械化收获的情况,这让吴建明感到振奋,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中国有自己的甘蔗种子,蔗农有种植热情,机械化收割在全国逐步推广,我们的‘糖罐子’一定会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最近,吴建明回了趟老家,看到蔗田里的桂糖42号已长到半人高。仲夏时节,是黏虫危害期,植保无人机正分区域对甘蔗林进行精准喷药,这与当年用喷雾器打药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当科研成果在田野上开花结果,当智慧化农具真正改变农民的生活,无数像吴建明一样的基层科技工作者毕生的追求便实现了最大的价值。


责任编辑:蔡晓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