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国内
杨凝式 “美味”手札传千年
2025年07月13日00:37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方建勋
小号 中号 大号

杨凝式

五代十国七十来年的时间里,王朝不断更迭,政治形势极不稳定,书法也陷入低谷,唯一可以媲美前朝大家的只有杨凝式。他是继颜真卿、柳公权之后的又一位大家。正如苏轼所说:“自颜、柳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没者。”

杨凝式生于唐咸通十四年(873年),华阴县(今陕西华阴市)人。在书法史上,他被誉为“豪杰”,现实中却被称“杨风子”或“杨疯子”。“杨疯子”的由来,有历史记载。杨凝式的父亲杨涉在唐哀帝时任宰相。907年,朱温废除哀帝,自立梁朝,命杨涉献上传国玉玺。这时,杨凝式劝阻父亲说:“大人身为大唐宰相,国家至此,不能说没有过错,而现在还要亲手把天子印绶交给他人,即使能保全自己的富贵,千载后的人会怎么说,不如辞职不干。”

当时,朱温正担心唐室旧臣不利于自己称帝,于是暗中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论,许多官员因此遭祸。杨涉也是自身难保,忽然听到儿子这番话,十分惊恐地说:“你这是要灭我们全族啊!”于是接连几天神色沮丧。杨凝式也怕了,唯恐事情泄露,当天就佯狂装疯,从此被人称为“杨疯子”。后来,杨涉在后梁继续为相,杨凝式“疯病”立即“痊愈”。

性情怪诞的杨凝式,以“装疯”在乱世中得以保全自己。每次皇室易姓他都犯病,每次国家稳定旋即痊愈,出来当官。他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官至左仆射,太子太保,显德元年(954年)冬日卒于任上,赠太子太傅。

杨凝式的书法流传至今者很少,《韭花帖》是其中之一。《韭花帖》的真迹,曾被近代考古学大家罗振玉收藏,后不知下落,幸而之前曾以影印方式收入《百爵斋藏历代名人法书》。另有两个摹本传世,一本在无锡博物馆,一本在台湾兰千山馆。

杨凝式《韭花帖》。

《韭花帖》是一通写在白麻纸上的手札,文为:“昼寝乍兴,(音同招)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音同祝),实谓珍羞……”大意是,午睡醒来,肚子很饿,忽然收到朋友寄来的韭菜花和羔羊肉,这二者可是绝配的天下美味。饱食过后,回了这封信给朋友,深表谢忱。

美味过后写成的这幅书作,字形俊秀、清气扑面,前人谓之有王羲之《兰亭序》的神韵。唐代的书法大都气势宏大,而杨凝式的《韭花帖》呈现了散淡简约之美,且在章法上“留白”多,疏朗空阔。这实出自作者当时空灵简远的心境。北宋黄庭坚对《韭花帖》称赞道:“俗书喜作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下杨疯子,下笔却到乌丝栏。”

写出如此俊美秀逸之作的杨凝式,形貌上却有点丑。《旧五代史》记载他“体虽蕞眇,而精神颖悟”。说他身材矮小,但精神特立突出。确实,在那么一个乱世,杨凝式的书法映现出的精神意象,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芙蓉。读《韭花帖》,不由想到他的一首诗《题壁》:“院似禅心静,花如觉性圆。自然知了义,争肯学神仙。”

在墙壁上题字,是杨凝式的一大乐趣,史载他“既久居洛,多遨游佛道祠,遇山水胜概,辄流连赏咏,有垣墙圭缺处,顾视引笔,且吟且书,若与神会。”据统计,当时洛阳200多所寺院的墙壁上都有他的题字。僧人们经常预先把寺院的墙壁粉刷一新,等着他的到来。那些题壁书法,直到北宋时还存有许多,黄庭坚曾到洛阳遍观后说:“无一字不造微入妙,当与吴生(吴道子)画为洛中二绝。”

杨凝式去哪个寺庙,通常也要先与家仆“较劲”一番。有一天,杨凝式晨起外出,家仆问他去处,他回:“往东吧,去广爱寺。”家仆却不赞成,说:“不如去西边的石壁寺。”两人各持己见,你来我往,最终杨凝式妥协道:“好吧,那就石壁寺。”

杨凝式在墙壁题字,与唐代的张旭、怀素颇为相似。不同的是,张旭、怀素是借酒表演给人看,而杨凝式则是为了自慰或自我发泄心中的逸气,也可见其为人随性。如此性情,还可以在他的行草《神仙起居法》中得到印证。

杨凝式《神仙起居法》。

此书藏于故宫博物院,是杨凝式76岁(乾祐元年)时所书。行、草相杂,字形变化莫测,所以部分字迹辨识比较难。书的内容是一篇道教养生口诀,意在通过自我按摩和家人协助按摩的方法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杨凝式活到了82岁,不知是否得益于此。

唐代和宋代在书法上群星璀璨,是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杨凝式可谓从唐代书法通向宋代书法的一座桥梁。宋代人欣赏他的心灵自由、个性张扬,对其书法多有推崇。据记载,“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以及欧阳修、赵子昂、董其昌等人,皆学于杨凝式,米芾甚至曾临摹《韭花帖》几十年。此后学杨凝式者,代不乏人,但真正能习得他神髓者则寥寥无几。(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书法教育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蔡晓慧
关键词:

杨凝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