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国际
洋女婿施若杰,爱上中国兰
2025年07月13日00:36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郑敖天
小号 中号 大号

2025年6月26日,施若杰在浙江安吉余村调研。

在中国工作生活18年来,巴西学者施若杰习惯在书房摆放一盆兰花。今年在他书房里“做客”的,是盛开的紫色蝴蝶兰。

施若杰的故乡巴西,以百花争艳著称,他为什么独爱兰花?

施若杰为《环球人物》记者解开了谜题:“兰花是巴西与中国的‘缘分’之一。巴西盛产的卡特兰,被巴西人民赋予坚强而美丽的寓意,被很多人视为巴西的国花。我在初学中国文化时,得知兰花是‘四君子’之一,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和真挚的友谊。来到中国之后,我便养成在书房中放一盆兰花的习惯。”

而施若杰与中国的“金兰之交”,要从巴西一个小村庄的一段广播讲起。

与中国“来电”

多年前的一个下午,巴西北里奥格兰德州,少年施若杰从一辆卡车上跳下来,沿着村里的石子路,小跑回到家中。吃完晚餐,他迎来儿时最期待的时刻:与家人们围坐在收音机旁,收听世界各地的广播。

在施若杰母亲熟练地调整下,收音机中的杂音逐渐转为清晰的播音员的声音。那是大洋彼岸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葡语广播。从来自遥远东方的声音中,“小村少年”施若杰第一次知道了毛泽东、长城和改革开放。“可以说,我从一开始,就对中国很‘来电’。”

沉浸在回忆中的施若杰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我出生在乌巴埃拉,那是巴西东北部一个只有百来人的小村庄。我出生的那一天,我叔叔骑上一匹快马,去最近的医院接助产士来村里。结果等助产士到家,我已经出生了。我妈妈总说,我这是‘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个世界。”

施若杰的求学之路并不轻松:“小时候,我们村里连部电话都没有,更别提电视机了。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每天都得坐卡车到镇里上学。下午放学后,我们从镇里的车站出发,午夜才能回家。”

对施若杰来讲,这个“与世隔绝”的家乡教会他许多东西:“我在家乡看到了人们如何在贫穷中保持乐观而有尊严的生活。我的母亲是一位裁缝,还兼职给村里的孩子们当老师。虽然家境并不宽裕,但她在教育孩子上毫不吝啬,带我们收听国际广播就是她的主意。没有她的培养,我不会成为学者,更不可能来到中国。”

进入中学后,施若杰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当时巴西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之中,儿时的经历促使我开始思考如何实现社会平等。这最终引导我投身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也让我更加关注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进入大学深造后,施若杰果断将中国作为研究方向。“我的学术研究主要聚焦于毛泽东的革命思想,以及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进程。我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毛泽东的农村革命理论与实践。”

2007年,对中国心驰神往多年的施若杰,终于有机会踏上了这片土地。

为师与为父

施若杰办公室的显眼处,摆着一张全家福。一家四口在镜头面前露出了明媚灿烂的笑容。施若杰感慨地说:“你能想象吗?30多年前那个在收音机前听中国广播的男孩,如今在中国成家了。”

2016年9月1日,施若杰与妻子在天安门前合影。

谈起自己的爱情故事,施若杰的脸颊微微泛红:“在圣保罗大学,有一位华人学者与我关系很好。知道我要去中国,他便积极给我介绍对象。就这样经过介绍,我认识了我爱人。我与她第一次见,就像我第一次听中国广播一样‘很来电’。我们的恋爱细节我就不透露了,她会害羞的。”

2007年,西安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西外)新建了葡萄牙语专业,在巴西高校招贤纳士,施若杰因此受邀前往西外讲学,开启人生至关重要的中国之旅。

在西安,施若杰经历了人生的第一场雪。他笑着告诉记者:“和许多巴西人一样,我只在书上读到过雪。但来西安不久,我就经历了一场鹅毛大雪。起初,我像个孩子一样兴奋,但这份喜悦很快变成了尴尬——接连几天,我几乎每天都会在上班路上摔跤。”

两个学期的时光转瞬即逝,施若杰深入了解中国的热忱却愈发炽烈。在巴西完成博士答辩后,他立刻回到中国,加入西外。2010年,他获得了陕西省政府颁发的“三秦友谊奖”。之后,他又来到河北传媒学院,帮助该校建立葡萄牙语专业。

2014年,施若杰与妻子结束“爱情长跑”——两人在古城绍兴成婚。6个月后,他进入浙江外国语学院任教,并担任该校巴西研究中心主任。

2025年6月19日,施若杰(右二)在浙江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毕业典礼上与学生合影。

在中国任教10余年,施若杰已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们活跃在中巴交流的各个领域。提起这些,他难掩自豪:“前不久我在上海参加巴西文化讲座时,与一位我2007年教过的学生意外重逢了。虽然10多年未见,我们却一眼认出了彼此。当年的小姑娘如今已为人母,她8岁的女儿也和妈妈一样,是巴西队的忠实球迷。”

施若杰早已为人父,两个孩子都是中国国籍。当父亲的经历让他对在华生活有了更深感悟:“我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做个好父亲。我经常和孩子们讲他们奶奶的故事,同时,我也希望他们从小就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我最欣慰的是,中国教育质量非常高,这让我对孩子的教育完全放心。”

作为学者和父亲,施若杰常思考如何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世界。金砖国家的蓬勃发展,让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974年,中国和巴西建交。在施若杰看来,进入“知天命”之年的中巴关系已迈向崭新的发展阶段。

施若杰认为:“中国文明古老又现代,有着几千年从未中断的历史。巴西思想家达西·里贝罗则认为巴西是由‘古老民族构成的新兴民族’。巴中两国文化迥异,却都有与不同文明平等相处、友善交流的传统,这也是两国几十年来互相吸引的主要原因之一。”

2009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在俄罗斯举行首次会晤,标志着金砖国家机制的正式建立。施若杰认为,如今发展中国家更有团结合作的动力。巴中两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平等互信的国际关系等议题上有着广泛共识。这也是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础。

截至2024年,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巴西第一大贸易伙伴。2023年,中巴两国达成协议,进一步推动在双边贸易中使用本币结算。而自1988年开启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项目,更是堪称国际航天合作的典范。

但施若杰也表示,目前来看,巴中两国之间的文化与民间交流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两国普通民众彼此了解有限,这是双边关系的短板,很容易被别有用心者利用。想要改变这一局面,我们应当让更多的普通人参与到巴中交流中来,成为巴中友谊的建设者、维护者。这也是我努力推动巴中交流的主要动力。”

在施若杰看来,金砖国家推动的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虽然“道阻且长”,但也“行则将至”。“在《论语》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话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它完美诠释了金砖国家的合作精神。随着金砖国家的发展壮大,我期待它能够为世界面临的危机带来新的解决方案,推动人类向实现大同理想更进一步。”


责任编辑:蔡晓慧
关键词:

施若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