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仪征市人大常委会调研法院推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工作座谈会上,边晓斌代表仪征市人民法院汇报工作开展情况。
王 蔚摄
办公桌上,写满工作计划的便笺真切记录着他的热爱与牵挂;书橱里,工人们送的纪念奖牌和合影默默述说着一段暖心故事;摆放整齐的47本工作笔记,刻下了他坚守正义、担当作为的闪光印迹……
因停工多年的某楼盘开发企业破产重组,江苏省仪征市人民法院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边晓斌与办案团队再次来到楼盘现场执行勘查任务,却不幸发生意外殉职。年仅49岁的边晓斌倒在了执法办案的第一线,生命定格在2023年12月14日。
一生择一事,一心为公正。扎根基层法院29年,边晓斌始终奋战在司法一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以“如我在诉”意识办好一件件民生案、做实一件件民生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法官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品格。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江苏省委在江苏省南京市联合召开表彰会,追授边晓斌同志“全国模范法官”“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把群众事当自己事
让农民工“老有所依”
在边晓斌办公室的书橱里,10多年间一直摆放着一块工人送给他的纪念奖牌,旁边是他与工人代表笑容灿烂的合影。群众给的荣誉,摆在他书橱最显眼的位置。
这是边晓斌保障近500名工人权益的见证。“当初,企业征用土地招工时,近500名农民成为企业的合同制工人。长期以来,企业与工人以一年一签的方式连续签订了十几年的短期劳动合同。”工人王忠玉介绍,到了2007年,企业却突然发布公告终止劳动合同,让他们与劳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再以派遣工的名义回到原岗位。
如此一来,这批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就都少了。工人们认为受到不公正对待,纷纷找到法院,要求帮助他们协调签订稳定、有保障的劳动合同。法院多次调解却久谈不下,工人们情绪激动,嚷嚷着要停工。
边晓斌主动接手了这起案件。王忠玉说:“当时大家都很着急,前后来法院100多次,每次都是边晓斌接待,让他受了不少气,但他总是温和耐心劝解。他对我们工人像兄弟一样。”
一次,数百名工人来到法院,要求解决问题。“边晓斌劝大家千万不要激动,按照法律程序维护合法权益。他拿出好几个手提袋,里面装满了案件材料。他说,你们随便拿一份看看,是不是案件正在推动。”工人苏福喜说,大家看到满当当的工作记录,感到边晓斌确实一直在努力办案,都很感动。
边晓斌带队成立了多个调解组,往一个个工人的住处跑,还多次到企业沟通,力求妥善解决问题。
群众的事,边晓斌总能换位思考,当作自己的事去办。鉴于短时间内达不成一致,边晓斌提出:“能不能分步调解?”他和企业商量,先让这批工人和正式工人同工同酬,提高他们的实际待遇,缓和冲突。一次次上门走访,一次次耐心调解,边晓斌终于说服企业接受了分步调解方案,确保工人待遇不降,企业生产不停。
随着修订后的劳动合同法施行,工人们的诉求有了法律支撑: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边晓斌抓住时机组织工人与企业协商,促成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近500名工人与企业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困扰工人们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了。
调解成功的那天,工人们很高兴,带着鞭炮到法院庆祝。边晓斌笑着摆手说:“鞭炮千万不能放,大家一起合个影吧。”
“边法官很正直,要不是他,我们成不了正式员工。”苏福喜说,得知边晓斌走了,工友们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是为群众办实事的好法官。”
工作再向前推一步
让“小五匠”们“伤有所保”
回忆起边晓斌,曾在仪征打工的杨玉珍眼含热泪:“是边法官陪我熬过了最难的时候。”
一次意外,让杨玉珍夫妇陷入困境。丈夫魏文斌在安装楼牌号时,不慎从8米多高的地方摔下,造成颅脑严重受伤、身体多处骨折。法院虽然判包工头赔偿,但包工头躲了起来,杨玉珍和儿子魏健不得不四处借债。
先解燃眉之急。边晓斌带头捐款,又协调民政等部门发放救助金,同时想方设法去寻找包工头。
意外发生后的一年春节,魏文斌伤势加重。“我们是在医院过的年,到了零点,外面在放鞭炮,我和儿子却抱头痛哭。”说起那个春节,杨玉珍止不住落泪。她没想到,有人还惦记着他们。大年初一早上,边晓斌拎着年货出现在病房门口。“儿子感动得紧紧抱住他!”杨玉珍说。
撑不下去的时候,杨玉珍就给边晓斌打电话。“他总是坚定地告诉我:‘你放心,这个案子到了我手里,一定办好!’”杨玉珍说。
经过不懈努力,杨玉珍最终拿到了赔偿款。
事情并没有止步于此。走访调查中,边晓斌发现,仪征从事木匠、漆匠、瓦匠、水工、电工等“小五匠”工作的农民工有很多,一旦发生意外,医疗费少则三五万元,多则几十万元,自己付不起、雇主赔不起,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
“月塘镇是仪征最大的镇,‘小五匠’集中,不少是全家人都干同一个工种。”月塘镇司法所所长曹明介绍,月塘镇司法所受理的“小五匠”案件占比很高。
能不能做好事前防范?经过多次调研,边晓斌建议开展农村建筑工人意外伤害保险试点,并多方协调财政资金为“小五匠”购买保险,推动当地包工头“凡用工必买险”。
从办理一案,到治理一片,边晓斌立足审判职能,积极融入基层治理,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尊重和赞许。
积极寻找最优解
让公平正义更快更好实现
“今年又将有200多名新生实现就近入学。”仪征市宝能小学校长尚仁宝说,遗憾的是,边晓斌没有看到已经投入使用的校园。
几年前,作为仪征市重点民生工程——宝能小学在建项目因债务纠纷陷入停工,周边适龄儿童入学受到影响。由于未按约定完工并移交,开发商被诉至法院。仪征市人民法院立即对开发商资产进行保全查控,并对项目工程开展质量和造价鉴定。
民生事,误不得。法律关系明晰,但诉讼周期长,能否让接手单位尽快进场续建?边晓斌态度鲜明:“群众就近入学诉求迫切,涉及公共利益,应当裁定先予执行!”
执行当天,面对原施工单位的阻挠,边晓斌耐心说理、讲明利害,最终圆满完成执行任务。2024年9月,宝能小学如期开学。
“迟到的正义是打折扣的正义,人民群众的诉求等不得、拖不起,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办好”“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这是边晓斌常说的话,也是他坚守的工作信条。
苏港船厂破产案件是个难啃的“硬骨头”。企业裁定破产后7年间,资产8次挂牌拍卖,均因无人报名而流拍,200多名职工安置无望。
“工人们都等着安置款过日子呐!”边晓斌接手该案后,积极寻求问题的最优解。2021年,边晓斌了解到造船业有了起色,立即向辖区政府提议将破产处置与招商引资相衔接,多渠道宣传船厂资产优势,吸引多名投资人参与竞价,最终以2.3亿元的价格成交,超过起拍价5000万元。那一刻,边晓斌激动地说:“职工和债权人可以拿到钱了!”
之后,边晓斌又带领大家复盘总结,推动“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迭代升级。分管破产审判不到两年,他就帮助船企和房地产公司化解债务、盘活资产92亿元,有力服务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
法袍在身,天平在心。边晓斌扎根基层一线,“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他带着感情、带着温度审理每一起案件,用一生注解公平正义的含义。尽管他已经离开,但他的一言一行成为人民法官的最好诠释;他的笑容和身影,也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回忆里,闪闪发光。
边晓斌,全国模范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