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枕
看似“又冷又硬”
却是古人解暑降温、缓解燥热的
“入梦神器”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
磁州窑诗文瓷枕
为何古人睡觉要用瓷枕?
夏夜消暑“空调枕”
陶瓷材质
长方八角形,白地黑彩装饰
枕面中有一长方框
方框外两端分别写有“中吕调”“满庭芳”
枕边绘有缠枝花卉纹饰
这件看起来硬邦邦的陶瓷物件
叫作磁州窑诗文瓷枕
居然是古人用来睡觉的枕头
以现代人的视角来看
睡在瓷枕上,脑袋不是硌得慌吗?
其实古人用瓷枕颇有讲究!
功能一:夏夜消暑“空调枕”
古代没有空调
古人如何度过闷热的夏日夜晚?
瓷枕就派上用场了!
瓷枕的釉面非常清凉
中空的结构加速散热
大多数瓷枕还带有通风孔
便于枕箱里的热空气排出
还能防止热空气膨胀而爆裂
宋代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
大赞瓷枕:
“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左为金·三彩黄绿釉双狮座形枕,南越王博物院藏。右为唐·青釉印花飞蝶瓷枕,湖南博物院藏。
功能二:古代女子“护发神器”
陶瓷质地硬
睡起来不够舒适
却限制了古人在睡眠中姿势变动的频次
从而帮助古代女子固定发髻
唐代女子发髻高大蓬松
每天梳理耗时耗力
因而她们常把头的下半部枕在瓷枕上
减少头发与瓷枕的接触面积
尽可能保持发髻齐整
唐代诗人牛峤在《应天长》中写道:
“玉钗横,山枕腻,宝帐鸳鸯春睡美“
侧面证明当时的女子睡觉时用瓷枕
△唐《簪花仕女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功能三:养生要从“头”开始
古人讲究“神仙枕三寸”
他们认为睡三寸高的瓷枕
可以维持颈椎自然曲度
有利于健康
(注释:三寸约为10厘米。)
《本草纲目》中记载:
“久枕瓷枕,可清心明目,至老可读细书”
说的就是
长年累月坚持睡在瓷枕上
可以使眼睛明亮有神
老年时,依然能够阅读字体很小的书籍
在瓷枕的枕面上
写一篇千年前的“枕上诗书”
这件磁州窑诗文瓷枕
不仅实用满分,而且兼具美观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民窑
首创白地黑花的技法
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一带。宋代,磁县叫磁州,因而得名。
磁州窑工匠常将文人词作移植瓷枕
这件磁州窑诗文瓷枕便是
基于此种技法
在方寸之间,融合了诗、书、画
写下了一篇
千年前的“枕上诗书”
枕面中央
以黑彩题写词牌名“中吕调·满庭芳”:
(注释:“中吕调·满庭芳”为宋金时期流行曲牌。)
“绿水澄清,轻云微暮,败叶零乱,空阶画堂人静。
明月夜徘徊,又是重阳近也。
闻几处砧杵声,催西窗外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临高空伫立,新愁未尽,往事难猜,问槛边金菊,还以谁开。
漫到愁来滞酒,酒未尽,愁已先回,凭栏久,金波渐远,白露点青苔。”
短短几句
以景结情,余韵悠长
道不尽
秋夜的寂寥与羁旅的乡愁
枕面上的文字灵动风流
仿佛透过冷冰冰的瓷枕
向遥远的我们送来问候
轻轻道一声带着历史余温的“晚安”
虎、狮、萌娃……
“百变造型瓷枕”大赏
瓷枕始于隋,盛于唐
繁荣于宋金元
当时的瓷枕
产地遍及大江南北,造型非常丰富
逐渐从实用品转向了雅俗共赏的工艺品
一起来看这些“百变造型瓷枕”!
“动物造型组”瓷枕
把瓷枕雕刻成虎、狮等动物形象
取“镇宅辟邪”之意
让你安全感满满地入睡
△宋·青白釉立虎瓷枕,湖北省博物馆藏。
△ 宋·定窑白釉卧狮枕,定州博物馆藏。
“萌娃造型组”瓷枕
把瓷枕雕刻成萌娃的形象
新婚夫妻选“孩儿枕”
寓意“早生贵子”、幸福美满
孩儿枕极具特色,主要有两类造型:一类为孩儿抱臂伏卧状,背部作枕面;另一类为孩儿持荷侧卧状,荷叶作枕面。
△宋·白釉孩儿瓷跪枕,荆州博物馆藏。
△金·定窑褐地剔牡丹花擎荷叶娃娃枕,南越王博物院藏。
“建筑造型组”瓷枕
将亭台楼阁、戏台场景藏于瓷枕之间
极具审美性、艺术性
多见于唐、元时期
△唐·建筑式弈棋白瓷枕,湖北省博物馆藏。
到了明清时期
随着更为优异的制枕材料的出现
瓷枕开始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一方瓷枕背后
既是古人对生活细节的极致把控
也是东方实用美学的生动体现
瓷枕,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