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8日,切韦廖夫在新疆库车出席第四届“丝路友好使者”盛典。
安德烈·切韦廖夫
1959年出生于莫斯科,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1984年进入苏联外交部工作,1997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年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你能想象吗?1000多年前,高僧玄奘凭借非凡毅力,穿越浩瀚无际的大漠西行取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安德烈·切韦廖夫望着新疆独库公路两旁的苍茫戈壁,向《环球人物》记者发出感慨。
2025年5月,切韦廖夫受邀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调研。11年前,在他的积极推动下,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位于新疆的高昌故城、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烽燧等多处名胜古迹,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切韦廖夫自豪地说,能够参与唤醒古丝绸之路神秘壮丽的历史,是他4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最值得骄傲的经历之一。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除了这段“丝路情缘”,切韦廖夫家族还与中国留存着一段跨越世纪的动人故事。而这,要从两枚奖章讲起。
四代情缘
年过六旬的切韦廖夫,依然记得儿时的一件往事。
“我的爷爷弗拉基米尔·切韦廖夫是俄罗斯卫国战争时期的老兵,参加过柏林战役,获得了许多勋章。小时候,我经常坐在爷爷腿上,听他讲述每一枚勋章背后的故事。有一次,在爷爷的书房里,我偶然发现了一个做工精美的木盒。打开盒盖,红丝绒上摆着一枚精致的奖章,上面镌刻着中国和苏联两国的国旗。我好奇地问爷爷:‘这是您新获得的奖章吗?’爷爷回答我时的骄傲神态,现在依然时常浮现在我眼前。他说:‘这是你出生那一年,中国的周恩来总理亲自颁发给我的。’”切韦廖夫沉浸在久远的回忆中。
“中苏友谊纪念章”。
切韦廖夫的爷爷在战场上经历过九死一生。胜利归来后,他重回大学读书,成为一名医学化学家。1959年,他告别家人,带领医学技术团队来华,协助中国发展医药事业。“那时交通不发达,从莫斯科飞到北京,中间还要落地加油,至少需要3天时间。如果坐火车,时间就更长了。”
来到中国后,切韦廖夫的爷爷全身心地帮助中国培养医学科技人才。回国后,他经常想起在中国的生活,常给切韦廖夫讲中国广袤富饶的土地、热情友善的民众、求知若渴的青年。
“爷爷在华期间,有幸两次见到周恩来总理。”切韦廖夫自豪地回忆,“第一次是在中国欢迎苏联代表团的国宴上,第二次是在周总理亲自为他颁发‘中苏友谊纪念章’的颁奖仪式上。也正是因为爷爷经常给我讲起苏中友谊的故事,让我从小立志成为一名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官。”
斗转星移。2024年,因为在推动中外交流上做出的杰出贡献,切韦廖夫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完成了一次跨越世纪的友谊传承。“说来也巧,我的大女儿也是在上海实习期间,与我的女婿邂逅相恋的。可以说切韦廖夫家族与中国的不解之缘,已经传到第四代了。”切韦廖夫笑着说道。
2024年9月30日,切韦廖夫(左)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
当外交官,要有“内力”
在新疆调研期间,切韦廖夫的一个工作细节引起了《环球人物》记者的注意:一天调研结束,他回到酒店已是晚上,正打算休息时,突然得知自己要准备一个重要采访。切韦廖夫笑着告诉记者:“看来今晚我得熬个夜了。不过作为外交官,我们必须随机应变,这是工作需要。”
切韦廖夫是一名在外交领域工作40余年的“老兵”,深以外交官的身份为豪。在爷爷的鼓励下,青年时代的切韦廖夫以优异成绩考入了著名的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这所始建于1944年的高等学府,多年来一直是培养世界级外交官的摇篮。
切韦廖夫对母校感情很深:“苏联大学的教育很讲究循序渐进,老师们会严格地监督我们打好学术基础,之后再根据个人的爱好与才能,引导我们进入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我有许多来自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同学,其中一些在毕业后成为各自国家的领导人。哈萨克斯坦现任总统托卡耶夫就是从我们学校毕业的。”
毕业后,切韦廖夫前往苏联驻刚果(布)大使馆任外交官:“那是一个规模相对小的使馆,工作条件艰苦。一开始,我常和几个同期的外交官一同在使馆附近的果林里乘凉聊天。后来我们发现,果树上的蛇经常‘从天而降’,其中不少还是有剧毒的小蛇。久而久之,就没人敢去树下待着了。”
在非洲的经历,为切韦廖夫未来的外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说:“当时像我这样的年轻外交官,如果被派到欧洲、亚洲一些规模相对大的使馆,可能连续几个月都得在使馆里坐办公室,没机会出席外交活动。但在刚果(布)使馆,由于人手不足,我们每个人都要身兼数职,这也让我有机会参与外交工作的各个环节,很好地锻炼了我的工作能力。”
与此同时,这段在非洲的工作经历,也让切韦廖夫对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与需求有了更深的了解,为他日后在联合国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之后几年里,切韦廖夫被派驻多国使馆工作。1997年,他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先后在多个重要部门任职。
在切韦廖夫看来,要想做好外交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内力”:“就像中国讲究阴阳平衡,一个称职的外交官要做到宠辱不惊,不让外界干扰自己的理性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迅速找到解决方案。”
中国青年越来越“放得开”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期间,切韦廖夫长期负责中亚事务。
当地时间2024年9月30日,切韦廖夫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
采访中,他多次提到,古丝绸之路是一条世界文明融合发展的和平之路。古丝绸之路上丰富的历史与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珍贵回忆,能够为今天的国际合作提供新的启迪。在这种使命感的驱动下,切韦廖夫围绕古丝绸之路议题,积极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断为丝绸之路申遗工程添砖加瓦。2014年,中、哈、吉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切韦廖夫眼中,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完美诠释了古丝绸之路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全球性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将整个世界连接了起来。我见证了许多内陆国家,通过‘一带一路’的物流网络,将本地产品销往世界。可以说,每一个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都在这个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上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除了推动国际合作,切韦廖夫还经常来华授课,向中国青年学子传授他在国际组织工作的经验。他感慨道:“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青年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放得开’。面对外界挑战时,他们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也希望,我的经验能够帮助新一代中国人向世界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立场。”
“如今,整个世界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我们亟须新的国际治理方案。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已经证明,中国智慧能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切韦廖夫说。
安德烈·切韦廖夫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