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长三角>>上海
这个英国人曾用镜头记录下45年前的上海街头
2025年07月03日10:18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沈坤彧 丁梦婕
小号 中号 大号
原标题:年轻人没见过!这个英国人曾用镜头记录下45年前的上海街头,每张照片都讲述着那个年代的故事

1980年,23岁的英国人迈克·埃默里(Mike Emery)在日本神户登上一艘前往中国的游轮,在船上同时担任摄影师和赌场荷官。

游轮上大部分乘客是富有的美国人,他们成为彼时刚打开国门的中国最初迎来的几批境外游客之一。游轮经停天津港,迈克和船上所有人从那里上岸,然后坐着绿皮火车、在车厢内满溢的烧鸡香气中一路晃去了北京。

他们在北京包下14辆大巴,每辆大巴上包括一名翻译和一名共产党员陪同。之后,所有人又随船南下,抵达上海。接着,是香港。

他在这次航行中一共留下400多卷胶卷,除去船上的工作照,大部分来自漫步于北京和上海街头时的发现。

45年后的今天,迈克和我们相约地处西岸的美高梅酒店。从59楼的玻璃窗向外眺望,黄浦江水似乎触手可及,他甚至可以依稀辨认出当年他们上岸的方位。

直到很久以后这个英国人才意识到,自己于1980年第一次来华,其实是在无意中见证了一个崭新时代的大幕徐徐拉开的时刻。

今年7月,那些拍摄于45年前的老照片就将在上海首度向公众展出。他为这次展览取名:《很高兴见到你》(Nice to meet you)。

在1980年的上海街头闲逛

就像每个上海人那样自由

搭乘游轮去旅行这件事,只有零次和无数次。

少年时期,父母常带他去坐游轮。“一旦你坐过一次游轮,就会一直惦记那种感觉。”

后来,迈克主修了视觉艺术和传播,并完成了专业的摄影课程。到了进入社会的年龄,他开始不得不认真思考:怎样才能登上游轮工作?我们现在谈论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想在游轮上谋得一份工比如今更难。

因此他又现学了一些荷官的技能,心想如此一来就可以在船上打两份工,老板会觉得更值。他就是这样被雇佣的。

1980年初,迈克飞到日本大阪,然后在神户登上了游轮。他当时对于自己的前程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这艘船会去中国,但对于中国我几乎一无所知,对于此外的一切都一无所知。”

那是一艘刚刚翻新的游轮,它第一次航行的目的地就是中国。在这个年轻的英国人看来,这次经历非常特别。“因为中国当时刚刚向世界敞开大门,希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体验这里的自然风光和百姓生活。”

但等他真正将脚跨上这片国度的时候,才发现当时所谓的开放其实并不彻底,那和他时隔近40年后再次来到这里是截然不同的体验。

迈克向我们回忆1980年的中国

一船人住在北京当时仅有的接待外宾的宾馆之一——友谊宾馆里。2019年,当他再次回到北京时,惊喜地发现这家宾馆至今仍在市中心运营。他走了进去,那里依然保留着昔年那个美丽的宴会厅。

45年前的那个晚上,这群外国人享用了一顿美妙而充满仪式感的晚餐。迈克至今记得,“当北京烤鸭被端上桌的时候,所有人都发出了欢呼声。”

第二天,他们上了巴士,被带去了长城。回程中又在明十三陵停留,然后回到北京火车站,搭火车回天津,并重新登上了游轮。

在海上度过两天后,轮船到了上海。他们在黄浦江边的海外客运码头下船,自由活动一段时间后再回到船上过夜。

对于迈克来说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作为外国人的他当时下船并在上海街头闲逛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去哪里都可以,没有人会来管你,我就像生活在上海的每一个人那样自由。”他说,“所以我当时在上海拍到了更多照片,看到更多人并且与当地人更多地交流。”

上海街头的孩子们,迈克说,如果要拍一群孩子,最关键的是找到其中的“皮大王”。他找到了,那个核心人物就是图中戴红帽的小男孩

所谓的交流,因为语言的障碍,更多是依靠肢体语言和表情,这对性格外向的他来说完全不是问题。“沿着南京路走啊走,突然间就会有很多人朝你走来并围拢在你身边。因为我对于他们而言基本上是个外星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以前可能从未见过一个金发碧眼的西方人。”

他开始向人们挥手、做怪腔,然后大家就开始笑。他就是这样开始了自己和他们的交流,“通过对我动作的反应,往往也会带出他们的一部分个性来。”

“在我的照片里,人们展现出的是率真的目光和明亮的微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要讲,而我能做的就是试图把他们的故事视觉化地呈现出来。正如你可能会通过我的照片看到的那样,只有非常少的照片是我没有掌控整体以及人们的笑容和兴奋神态的。对我来说呈现他们的性格特征是重要的,因为那是全新的体验。”

看,那个在外白渡桥上轮滑的外国青年

在1980年春的上海,迈克除了拍照,最多的时候是在迷路,不断迷失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但他并不慌张,因为身边那些上海人善意的面孔让他感到安全。

“对于一个在异国他乡的摄影师而言,迷路就是全部意义所在,不是吗?当你迷路时,也许会看到些什么,也许会发生什么,让你能拍到照片。最后,你也总是能重新回到正确的路上。”

接下去,是又一次登岸,他再走上一条通往不同方向的道路,让它把自己带去别的地方。他依然不知道别的地方是哪里,但是他完全无所谓。

45年之后他这样回忆当时碰到的路人,“我在上海似乎能从人们那里得到更好的反应,他们好像更外向一点。所以我一直更喜欢上海,我认为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差别至今存在。”

45年前上海的一些地方曾给他留下过深刻的印象,比如外白渡桥。在那里,他曾为一个来自北美的轮滑青年拍摄过一组四张的照片。

“我们船上当时有几名理发师,他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个特别的家伙,我不确定他是美国人还是加拿大人,但他的性格有点出位。”迈克回忆,有一天理发师来找他,“‘我带着轮滑鞋,我想滑行穿过那座桥,你能帮我拍张照片吗?’我说,‘当然’。”

“我不认为在那以前有人曾做过这事。当时是1980年,我不认为此前有任何人曾经把自己打扮成那样,然后踩着滑轮鞋横穿外白渡桥。”

图/《中国1980》

在拍摄前,理发师进行了一次小型试滑。因为桥上不断有老式公交车和自行车经过,所以他们不得不站在桥边等待了一会儿。人们很快开始聚拢来,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很短的时间里,桥的两边就挤满了人,都在等着看接下去会发生什么。然后,理发师就开始脚下生风滑行了起来,迈克捕捉到了那个独一无二的时刻。

他指着照片上远处的背景让我们看,“再看远一点,你可以看到证券博物馆。当时建筑外面还搭着脚手架,我推测他们正在对大楼进行一些维护。”

中国女性在1980年就很自信了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因此迈克的相机镜头在捕捉了个体日常瞬间的同时,也在无意中记录了一场宏大变革的叙事序幕。

从他的富士胶卷冲印出的照片上可以看到,照片上几乎所有成年人,尤其是成年男性都穿着藏青、灰和草绿三种颜色的套装。但他们中偶尔也有一些赶时髦的人,他的某张照片中曾留下过北京一家小卖部外那个穿着微型喇叭裤的男人身影。

图/《中国1980》

“我来的时候还是改革开放的初期,而从摄影同行们晚些时候拍摄的照片上就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穿着在短时期内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他注意到,最早的变化发生在1980年9月以后,包括奢侈品在内的很多商品开始通过香港进入广州,并流通到了中国的其他地区。

根据相关统计,LV进入香港的年份是1979年,Dior则是1980年。同年10月,广州高第街成为全国第一条以经营服装为主的个体集贸市场,一时间蛤蟆镜、花衬衫和踏脚裤的风尚从香港流进了内地。

人民对于物质的需求日渐旺盛,他听地陪介绍,当时的中国人渴望拥有的“四大件”分别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

迈克提醒我们注意看自己拍摄的一张照片,画面聚焦的是上海街边餐饮店的工作人员正在售卖茶叶蛋的那个当下。他对这张照片已经非常熟悉,但直到大约一年前他才忽然注意到,其中一名工作人员的手腕上带着一只表。

“人们告诉我,手表在当时的中国是奢侈品,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所以,这个同时带着袖套和表的手腕对我们诉说了一些什么。”

细节,一张看似普通的照片里总是充满着细节,它们成为了照片和人物的脚注。

由于停留的时间短暂以及语言的障碍,迈克对1980年的上海和中国留下的印象整体而言是浮光掠影的,但他也凭借自己作为摄影师敏锐的触角感知到了一些表面以下的内容。

图/《中国1980》

比如那名同样服务于上海餐饮店的女性工作人员,画面中的她正戴着一副袖套在下着面条。“看她的笑容,多么自信。”迈克记得,自己当时给她拍了两张照片,另一张是在夜晚。

“我认为她非常美,因为她对于自己的工作很有自信,体现出了一种劳动人民的自尊和自爱。她注意到我在看她,因为我冲她微笑、向她挥手,于是她也对着我的镜头笑了。”

这只是被他的相机所记录的中国众多劳动女性中的一个,他承认自己当时感到有些惊讶,因为即使在1980年代,中国女性就已经表现出一种自信。

“在田间、在城市的街头,她们和男性做着同样的工作。换句话说,她们当时在职场中就占据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她们和男性的地位是平等的。”迈克说。

“近年来,当我频繁地往来于上海、北京等地时,我发现中国的女性正在变得更加独立。她们的职位越来越高,她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更加直率。”

很高兴见到你

当时,他的冲印房就设在船上。不幸的是,那艘船后来在香港被扣押了,因为船主没付港口费用,它此后再也没出航。

由于船被扣押所有人不得不匆忙离船,因此迈克还留下很多底片没能带走。“我想办法带走了其中的大部分,但船上还有很多底片是我想要而没能带走的,这让我很难过。如果它们还在,对我现在找寻那些老地方也许会有帮助。”

迈克再次回到中国,已是近40年后的2019年1月。这个英国人后来选择在澳洲定居,那里有一个经商的中国朋友看了他拍摄的照片后问:“你打算什么时候再回中国?”他说,自己正在等待合适的时间。“不要犹豫了,下次我回去的时候,你和我一起回去。”朋友就这样拽着他的胳膊,把他带上了飞机。

他们先飞到了上海,在这里待了一周,然后去了北京。他突然想到,其实可以拍一组今昔对比的照片。他在朋友的陪同下尝试寻觅自己40年前拍摄的那些地点,在原址再另拍一组新照片。在上海,他们大概找到了其中10到12个点位。

2019年年底,他的图册《中国1980》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到现在为止,已经卖出了超过2万册。“这是个相当不错的数字,我们并没有做太多推广,而更像是让照片自己去和人们交流。”

今年7月,迈克拍摄的那些老照片即将在上海富士影像共享空间(Fujifilm X Space)向公众展出。

“我希望能有尽可能多的人来观展,因为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这次展览找到书中的人们。当年我每次只有几秒钟时间拍照,然后他们就此消失了。但我想找到他们,想听他们讲述自己当时和后来的生活是怎样的。”

图/《中国1980》

在迈克看来,这些人非常重要。

“我称他们为普通人,无论男女老少,正是这些人在岁月的流逝中将中国建设成了今天这样的强国。”

他曾经找到过老照片中的两个女孩,她们都是他在北京时拍摄的,如今都已奔五了。“但我至今还没有找到照片里的上海人,我想,如果通过展览把人们吸引过来,通过口口相传可能会给我多一点机会找到书中的人。”

展览的名字就叫《很高兴见到你》。

作为一名总是需要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摄影师,也许没有比“很高兴见到你”更适合的开场白了。“这是一种传递出友好的行为,正如这本书中的最后一张照片。当时我和几位女士在田间,我正在和她们握手,这就是我过去常做的事。一边和陌生人握手,一边对他们说‘很高兴见到你’”。

即使现在,当他不再频繁地进行街拍,他仍然把这句话看作是一种让人们感到亲切的招呼方式。“尤其是在上海,人们总是非常开放。当你伸出手说‘很高兴见到你’时,他们会用同样的方式回应你。这是一种打破僵局的方式,让人们快速走到一起。”

这句话曾经在1980年适用,而在2025年的今天,它依然适用。毕竟,在迈克看来,上海人除了衣着和女士妆容的改变,其他并没有太多变化。

这两年,他频繁地来上海,仅去年一年就来了至少七次。“上海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并非陆家嘴CBD的快速崛起,也不是人民生活质量的普遍提升。而是他们脸上的那种神情,在45年里都没有改变。”

“今天唯一的变化就是人们的穿着,还有女士们开始更大胆地化妆,很多人都涂着唇膏,这在1980年的上海是见不到的。但是,这里曾经深深吸引我的开放和友好仍然存在。”


责任编辑:高玮怡
关键词:

迈克·埃默里,上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