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观点
现象级IP是如何炼成的
2025年07月02日11:01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作者:王瑞琳
小号 中号 大号
原标题:评论员观察|从“开放的六月”到“苏超”,这些文体IP凭啥火成现象级?

六月,这两件事很有可能在你的朋友圈出现过——“开放的六月”和“苏超”。

这周日,四川美术学院“‘开放的六月’2025年毕业生作品展”就要落幕了。自4月24日开幕以来,展览热度持续攀升,校方将闭展日延长至6月22日,但每天3万人的预约名额还是“秒空”,不少外地观众甚至打“飞的”来观展,火得“在国内外展览界都堪称罕见”。

有人来西部看展览,有人去东部看球赛。近期,被网友亲切称为“苏超”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同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热潮。“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保卫常字头”等幽默表达迅速破圈,在社交平台上形成数亿次传播。“苏超”,成了这个夏天最火的赛事。

“开放的六月”和“苏超”,双双晋升为现象级热点。两个IP虽然领域不同,但其出圈之道却有一定的相似性。总结下来,就是“全民参与+流量裂变+品质创新”。“六月去川美”本就是很多重庆人的习惯,“苏超”则先从江苏内部点燃竞争的激情。自下而上的参与模式有效激发大众热情,为IP爆火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观众们自发在网上讨论、“魔改”,进一步打破了传播的圈层壁垒,带来流量的指数级增长,让区域品牌成功进入大众视野。

不过,前两者更多还是工具层面的手段,创新才是两个IP火成现象级的核心。以“开放的六月”为例,这个品牌虽已走过20余年,但一直在随着社会变迁推陈出新。正如川美校长焦兴涛所言,今天,艺术的吸引力还包含那些让人脑洞大开的观念冲击,以及“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新创造。一代代年轻艺术家在最新的时代浪潮下汲取灵感,又以多元表达回应公共精神需求。正是这种持续的创新,让“开放的六月”始终保持着鲜活生命力。

互联网时代,热度就是商机。这阵子,在川美美术馆外,大排长龙是常态。密集的人流直接带动周边经济增长,外地游客看完展后大概率还要在重庆继续游玩。“苏超”的吸金能力则更为惊人,赛事各级赞助商已从开幕时的6家增加到19家。其中,赛场失意的常州市场得意,赛事期间当地旅游订单量周环比增长191%。这说明,成功的文体IP不仅能引发一时关注,更能通过产业联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动力。这样会“赚钱”作业,谁不想抄?

好作业可以抄,但绝不能照抄。每个地区的文化基因、产业基础和受众群体都存在差异,简单照搬一个模式很可能适得其反。比如,没有川美数十年艺术沉淀,单纯复刻毕业展的形式,极易沦为缺乏灵魂的堆砌;不具备江苏“十三太保”的话题,强行举办类似赛事,很可能落得个无人问津。要想真正写好自己的作业,还是要立足本土特色,挖掘独有的文化资源和群众需求,将现象级IP爆火的底层逻辑转化为符合自身特点的实践路径。

别人的爆款固然值得羡慕,自己的故事更加潜力无穷。只要找准大众需求、深挖在地特色,每个地方都有机会孕育出独一无二的现象级IP。毕竟,真正能打动人心、能长盛不衰的,永远是那些带着本土温度、充满创新活力的品牌。


责任编辑:高玮怡
关键词:

IP,苏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