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第四任秘书长库尔特·瓦尔德海姆。
“历史不会原谅我的沉默,
但我希望它能理解我的无奈。”
在联合国总部大厅的墙壁上,刻着这样一句话:“和平不是妥协的产物,而是智慧的结晶。”这句名言来自联合国第四任秘书长库尔特·瓦尔德海姆。
在联合国历任掌门人中,瓦尔德海姆是相当特殊的一位。他被人们称为“外交家中的外交家”,但同时也因曾被征入纳粹德国军队而饱受争议,一生充满复杂性。
追梦外交官
1918年12月21日,瓦尔德海姆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附近一座小城内的一个小学教师家庭。彼时,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瓦解,奥地利风雨飘摇,人们生活极其困难。
尽管生活拮据,但父亲对家中3个孩子的教育极为重视,作为长子的瓦尔德海姆在离家很远的克洛斯特新堡文科中学读书。他每天清晨5点就起床,乘45分钟火车去学校,在路上吃一个黄油面包便是他全部的早餐。
正是在读中学期间,瓦尔德海姆对政治产生了浓厚兴趣,立志将来要做一名外交官。后来,他考入了被誉为“外交官摇篮”的维也纳外交学院,同时在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
1939年,瓦尔德海姆以优异成绩毕业并参加了候补官员考试。不幸的是,他被征入纳粹军队,担任翻译员和传令员,后担任德军某部的中尉军官。而这也成为他一生中饱受争议的一段经历。
3年后,瓦尔德海姆重新进入维也纳大学继续学习,成为拥有法学博士学位、外交学院毕业证书并掌握多门外语的人才,具备了成为一名外交官的所有条件。
1945年,他顺利进入外交部工作,踌躇满志地开始外交生涯:从驻外使馆一秘,到人事司和政治司司长,再到驻加拿大大使,直至担任外交部部长。
联合国是瓦尔德海姆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1955年,奥地利独立并成为联合国会员国。在各会员国代表的掌声中,瓦尔德海姆率奥地利代表团进入联合国会议大厅。1964年,他重返联合国,担任奥地利常驻联合国代表,直至1968年出任外交部部长。
1970年,瓦尔德海姆所在的人民党在国民议会选举中失去多数席位。当时,他面临3个选择:驻英国大使、驻苏联大使或重返联合国干他的老本行。
联合国的政治舞台对他来说太有吸引力了,在他看来,像奥地利这样的小国只有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才能在世界上赢得更多更好的机会。于是,这一年,他再一次重返联合国。
在漩涡中当选和退选
1971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任期届满,一大批世界知名政治家和外交家跃跃欲试。经过几轮意向性投票,竞争者只剩下两位:一位是坦桑尼亚常驻联合国代表萨里姆,另一位就是瓦尔德海姆。非洲国家大都支持萨里姆,西方国家和苏联则比较认可瓦尔德海姆。
·20世纪70年代,瓦尔德海姆(右)向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吴丹递交国书。
1971年12月21日是瓦尔德海姆的生日。这一天,联合国安理会15个成员国举行投票,他被推荐为新任联合国秘书长。
第二天,联合国大会举行特别会议,选举瓦尔德海姆为联合国第四任秘书长。上任第一天,他就宣称:“联合国不是大国的棋盘,而是人类的诺亚方舟。”
·当选联合国秘书长后,瓦尔德海姆(右侧话筒前)发表演说。
1972年至1981年,瓦尔德海姆担任了两届联合国秘书长。1981年,他宣布第三次竞选,美国表示支持,苏联也不反对。但中国认为,4任秘书长中有3位是欧洲人,且一旦瓦尔德海姆再次当选,任期将达到15年,因此表示反对。
与此同时,非洲国家推选坦桑尼亚外长萨里姆参选,但遭到美国极力反对。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综合国内外形势决定支持萨里姆。双方僵持不下,最后瓦尔德海姆和萨里姆均退出选举。经过安理会各方努力,推荐秘鲁人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出任下一届秘书长。
此次选举使人们看到联合国秘书长的人选问题逐渐从“东西问题”转向“南北问题”,来自秘鲁的德奎利亚尔取代欧洲前任,则是“南方”胜利的象征,同时也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话语权的崛起。
不受欢迎的“孤独老人”
离开联合国后,瓦尔德海姆进入美国乔治敦大学担任外交学教授,并根据自己在联合国的多年经历完成了自传《在世界政治的玻璃宫殿中》。
1983年11月,奥地利成立了一个由多国前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组成的“国际行动委员会”,瓦尔德海姆被推举为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向各国政府提供了大量有关和平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1986年,瓦尔德海姆准备竞选奥地利总统,向政治生涯的第二个高峰进发。然而,他年轻时的一段经历如同一颗定时炸弹般爆炸了。
奥地利《侧面》周刊的一篇报道称,瓦尔德海姆在维也纳大学读书期间曾加入过纳粹学生联合会,后又加入纳粹冲锋队龙骑士旅。《纽约时报》也报道称,他曾参加过纳粹党卫队“褐衫队”。瓦尔德海姆否认了这一指控,但美国借助陆军部档案称,他曾因为参与大屠杀被美国陆军列入被通缉的纳粹德国军官名单。这使得奥地利陷入外交孤立,也让瓦尔德海姆的政治生涯蒙上阴影。
美国还表示,如果瓦尔德海姆当选奥地利总统,将不允许他进入美国。奥地利人民感到美国有干涉奥地利内政的嫌疑,认为在二战时所有奥地利青年都被纳粹征入部队,因而不能也没必要单单指责瓦尔德海姆。
1986年6月,瓦尔德海姆当选为奥地利第八任联邦总统,任期6年。然而,争议并没有结束。次年4月,美国司法部宣布将瓦尔德海姆列入“监视名单”,不允许他以私人身份入境。西欧各国领导人也与他断绝了往来。一时间,瓦尔德海姆成了不受欢迎的“孤独老人”。
·1986年,瓦尔德海姆与妻子伊丽莎白为总统选举展开竞选活动。
为了摆脱这种局面,瓦尔德海姆主动建议奥地利政府对自己的历史问题进行调查,并宣称,一旦历史学家能够证明他与杀害犹太人有关,他就引咎辞职。
1987年,来自瑞士、联邦德国、英国等6国的历史学家组成国际历史学家调查委员会,并提交了长达202页的调查报告,表示没查到瓦尔德海姆直接参与战犯罪行和参加纳粹党的证据,不能将他定为战犯和纳粹分子。
即便如此,外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仍未结束。维也纳街头不断出现要求瓦尔德海姆下台的示威游行,公众对他的支持率也大幅下降。
1992年,心力交瘁的瓦尔德海姆决定任满后不再连任,并从此告别政治舞台。他在告别演讲中说:“回顾过去,在巨大的压力和种种伤人的攻击下,我未能随时找出适当的言辞来描述自己的生活和感受,描述我这一代人的命运以及祖国的命运,描述那个时期罪恶的深重,我对此感到十分遗憾。”
在联合国秘书长任内,瓦尔德海姆成绩斐然。他推动13个非洲国家加入联合国,创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谈判。从避免中东战争升级、斡旋塞浦路斯国内冲突,到解决纳米比亚问题、处理伊朗人质危机,他用行动证明,在大国对抗的时代,联合国仍能通过斡旋避免全面战争。
然而,早年在纳粹德国军队的短暂经历,终究成为瓦尔德海姆耻辱的一面,尽管这是那个时代决定的,而个人总是无法摆脱某种命运。如今,维也纳的瓦尔德海姆广场和联合国总部的纪念壁画都在诉说着这位“争议调停者”的复杂人生。正如他在自传中写下的一段话:“历史不会原谅我的沉默,但我希望它能理解我的无奈。”
监制:张 培
编审:陈佳莉
编辑:尹 洁
(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加微信“HQRW2H”了解细则。欢迎大家投稿和提供新闻线索,可发至邮箱tougao@hqrw.com.cn。)
库尔特·瓦尔德海姆,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