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国内
董凡:《海鸥》里的“川味”伊莲娜
2025年06月20日14:28 来源:环球人物网 作者:蔡晓慧
小号 中号 大号

“咿~~~呀~~~”随着一声川剧旦角的“内白”,川剧鼓点响起,身穿深蓝色旗袍、妆容精致的伊莲娜从侧台快台步登场,和作家儿子特里波列夫来了一场意味深长的川味对白。

饰演伊莲娜的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简称四川人艺)院长、艺术总监董凡,高腔回荡在坐落于俄罗斯洛布尼亚市的海鸥文化宫殿剧场,一场来自东方的美学盛宴让观众惊喜万分。

这是2025年5月26日,四川人艺携“现代戏剧之父”契诃夫经典作品《海鸥》亮相第29届“俄罗斯经典·洛布尼亚”国际戏剧节时的一幕。解构后的舞台惊喜,收获了一批国外观众的好评,“这样的改编第一次看见,令我感觉太震撼了!”“这就是我心中的《海鸥》。”“我相信契诃夫本人会喜欢这样的表达。”

四川人艺《海鸥》剧照,董凡(中)在剧中饰演伊莲娜

在一片赞誉声中,四川人艺版《海鸥》捧回了戏剧节特别大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优秀男演员、优秀女演员等五项荣誉,其中戏剧节特别大奖为本次戏剧节的最高荣誉。

戏里,伊莲娜在话剧终章仍然是那个尖酸刻薄、贪慕虚荣的过气女演员;戏外,多了一个最佳女主角奖杯的董凡,希望用角色观照现实:让观众在喜怒哀乐中反思自我。

在创新中突围

董凡在《海鸥》里的角色定妆照

“去年有四川人艺在内的两个剧院代表中国参加俄罗斯经典戏剧节,但是今年组委会只邀请了四川人艺,所以我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董凡介绍,“俄罗斯经典·洛布尼亚”国际戏剧节始于1996年,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戏剧赛事,2024年四川人艺首次出征该戏剧节,带去的契诃夫独幕剧《熊》获得最佳室内小剧场剧目、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三项荣誉。”

今年,俄罗斯中华文化体育促进会与艺术节组委会再一次主动邀约四川人艺,为的还是四川人艺改编契诃夫戏剧时独有的那股子“川味”。

虽已不是“新兵”,但挑战并未减少。作为契诃夫的伟大作品,《海鸥》讲述了一个充满爱恨情仇的庄园故事,角色有十余个,演出时长一般在4个小时左右,“但根据组委会要求,我们只能去十个人,包含所有的演职人员,而且只有一个半小时的演出时间。”董凡说,“如何突破人少、舞美装置少、限时短的困境,这就对剧本改编能力提出了超高要求。”

针对这些问题,在导演谢黎明和编剧余毅的剧本中,先利用一人分饰多角、重点桥段糅合的巧妙编排,破解了人员紧张与演出时长缩减的难题。紧接着,便是一个个中式巧思——常用于戏曲里的髯口道具,一摘一戴,青年瞬变老翁;车旗左右翻飞,便成为一架“轮椅”;考究的川剧韵白、圆场台步,让情绪张力尽显……传统川剧唱念做打的程式与现代戏剧的形体、台词、声乐、表演相融合,迸发出无尽生命力,也为世界戏剧舞台带来了新的视角与体验。

当聊起剧目“超时空对话”时,董凡这位话剧表演艺术家直言难度巨大,“其中的一段,我的左面是伊莲娜的情人特里果林,右面是儿子特里波列夫,我要来回奔走,切换着不同空间的语境与毫无逻辑衔接的台词。”舞台上,伊莲娜一边软语诓哄让迷上别人的情人回心转意,一边软硬兼施安抚着第一次自杀未遂、求生求爱求尊重的儿子;舞台下,戏剧评论家看着角色情绪瞬息万变、演员表演一气呵成,心潮澎湃。演出结束后,这些在俄罗斯传统戏剧界颇有声望的评论家们表示,“我们的感受是震撼的、爆炸性的。在四川人艺版本的《海鸥》里,角色完成了‘不可能的相见和相遇’。”

评委为四川人艺《海鸥》剧组成员颁奖

为了唱好引人入胜的川剧念白,大家录下指导老师的示范音频反复地练;因人手不够,剧组每一位成员都身兼数职,舞台监督被“赶鸭子上架”,上台扮演角色还耍起了戏曲功夫;化妆师完成演员妆造后,立刻赶去操控音响设备;连制作人也得“一心三用”,为演员播放字幕的同时还管控着灯光……

与戏剧节上来自其他国家的十七个剧团相比,四川人艺虽势单力薄,却撷取了最高荣誉,董凡感叹,“这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也印证了我们是特别能打胜仗的一个团队。”

谢幕时,全场观众起立鼓掌,热烈欢呼,董凡与团队成员们用中俄两种语言饱含深情地唱起了承载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传统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完成了对伟大作家契诃夫的致敬,也织就了中俄民众文化交流的美好记忆。

热烈的掌声

在洛布尼亚取得了“戏剧节特别大奖”后,四川人艺拿到了一张珍贵的“通行证”——第25届契诃夫之春国际戏剧节的特别参演资格。该戏剧节是俄罗斯备受瞩目的年度盛事,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遴选作品,竞争激烈。

四川人艺《海鸥》剧组成员在契诃夫庄园表演结束后,与观众合影

在契诃夫庄园演出完毕后,董凡手捧鲜花与观众在舞台上合影,依旧穿着深蓝色旗袍的她,笑得明媚。

在董凡近40年的演艺生涯中,她所饰演的95%的角色都是正面形象,《苏母》《赵一曼》《苍穹之上》《国魂》《脊梁》等话剧里,她都是那个被聚光灯一直追随的主角,智慧、正义、知性等标签与她的联结越来越紧密。这一次,完成对反派伊莲娜的塑造,是董凡一直以来的愿望。

话剧《苏母》剧照,董凡(中)饰演苏母程夫人

和大众熟知的“跑了多年龙套才演上主角”的故事不同,董凡自出道以来就一直占据“C位”。说起自己的表演天赋,她一下子把时间线拉回到了两岁,“当时的情景是我妈妈后来和我描述的。”那时,一部朝鲜电影《卖花姑娘》风靡大街小巷,受“盲女为了凑钱给妈妈看病而去卖花,被地主泼瞎眼睛”的剧情所感染,小小的董凡拿来了家里捅煤球的火筷子当拐杖,在众多邻居面前开启了街头路演,她化身电影里的盲女顺姬,为了多卖出一朵花而绞尽脑汁,因思念母亲与姐姐而痛苦流涕。左邻右舍被董凡稚嫩、真挚、生动的表演而吸引,“这孩子就是个当演员的料,以后演戏去吧。”大家纷纷赞许道。

预言果然成真了。因在学校里积极参加各类文艺活动,后又在天津市中学生演讲比赛中夺得第一名,董凡被当时担任评委的天津人艺时任院长看中,“他问我愿不愿意到天津人艺演话剧,说实话,我当时还很懵懂,对话剧还真没什么具体概念。”

高中毕业后,董凡通过考试,进入了天津人艺的话剧表演班,“老师都是中央戏剧学院的顶尖教授。”三年的封闭训练,每天雷打不动六点半起床练功,练好声台行表之外,也要学化妆造型、布景切换和拆装舞台……董凡甘之如饴,“老师说艺不压身。”作为最后一个入选的学员,董凡比别人晚去了半年,形体成绩一开始是倒数,而且其他学员基本都有舞蹈功底。她说,“我就是不服输,勤练多流汗,不怕疼而已。”凭着这股子劲儿,董凡的形体成绩最终冲到了班级第一。

这段时光是董凡一辈子都很难忘的,也成为她一次又一次站在聚光灯下的底气。

谈起毕业大戏《探长来访》,董凡显得很兴奋。“当时我只有二十岁,却饰演了一位傲慢刁钻、刻薄自私的中年市长夫人。说起来也巧,这和我这次在《海鸥》里演的伊莲娜有点像。”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几十年,董凡给伊莲娜赋予了更多张力,“不是为了演而演,而是要共情她。”精致箱包、羽毛绢扇是为了表现角色的高傲,小化妆镜、擦口红是为了折射角色对老去的恐惧,扭动腰肢走路和跪地哀求情人,是为了凸出角色的势利傲慢与脆弱绝望……

“这个版本的伊莲娜虽然不是我以前看过的伊莲娜,但她就是契诃夫的伊莲娜。”董凡饰演的复杂性与矛盾性集于一体的伊莲娜,同样也得到了俄罗斯著名戏剧评论家们的赞誉。

不止《海鸥》,在职业生涯的许多场表演结束后,董凡都在热烈的掌声中感受着自己的高光时刻,“在用心用情演戏之后,观众能和角色产生共鸣,给予如此好的反馈,这就是演员的成功。”董凡笑着说道。

埋下飞翔的种子

1995年,董凡调至四川人艺工作。

“刚来的时候感觉两眼一抹黑。”陌生的工作机制、舞台搭档以及表演风格让董凡努力适应了好一阵子,她前期积累的扎实功底和出色的表演天赋让她征服了四川观众,很快她在四川这片文艺沃土上站稳了脚跟。

当然,还有她一直不变的敬业精神。董凡在话剧《赵一曼》的巡演过程中,正值炎炎夏日,因戏服太厚,她晕倒在剧场的后台;到哈尔滨大剧院演出前,脚底受伤缝了13针,依然坚持坐着轮椅排练,在舞台上咬牙完成奔跑、翻滚等角色所需动作……说起当话剧演员,董凡总是更多地谈起自己的收获和快乐,她打趣说,“我演过一个银行职员,需要会‘哒哒哒’地数钱,为了角色学会以后,我现在数钱都快得很!”说到这,她深情地说,“自己的爱好和工作能够统一已经是十分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了,我觉得我很知足。”

董凡(右)饰演赵一曼剧照

2019年,董凡走上管理岗位。“重视演员的基本功”成为她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年终考核、请名师培训之外,董凡也常常出现在演员排练现场,对演员台词里每一个字的误差、形体动作的不准确都会记录并及时地细致纠正。尤其对年轻演员,还常常开玩笑“吓唬”大家,“你们的错误都给你们记到小本子上了哦。”董凡把同事当成家人,像极了爱操心的大家长,不知不觉也有了当年自己老师的风范。

“她很无私,很愿意去帮助年轻人。”对于剧院演员对自己的评价,董凡笑着说,“他们演好戏了、得奖了,我就感觉特别开心。”

在董凡的引领和耐心指导下,剧院内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演员们刻苦练功,这让四川人艺埋下了在国外出圈的种子。《熊》《海鸥》这两台在俄罗斯获得奖项的话剧,其前身都是演员们的考核作业,“当时组委会在选项目时,看到了演员们十几分钟的表演片段,就留下了深刻印象。”董凡说。

俄罗斯戏剧联盟洛布尼亚市政公报对四川人艺版《海鸥》赞赏有加

2024—2025年为“中俄文化年”,双方举办一系列接地气、连民心、有热度的人文交流活动,进一步释放两国文化合作潜力,为中俄友好的世代传承、两国人民的相知相亲注入新动力。在俄罗斯戏剧节上大放异彩的四川人艺,用“共生创造”为中俄文化交流写就了模范剧本。俄罗斯经典戏剧节组委会为四川人艺颁发今年的戏剧节特别大奖时,转达了主评委的赞赏,“四川人艺的《海鸥》呈现出了令人惊叹的艺术完成度,其专业素养与文本诠释能力完全超越了评审标准。”

这一台饱含中国风格的《海鸥》,让世界经典的内涵再度延伸,董凡说,“当观众在东方符号里认出了自己的灵魂镜像,那也恰恰说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我们想让三星堆的青铜器、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让这些中国的美,都能像契诃夫笔下的海鸥一样,飞向世界。”《海鸥》已经飞翔,并博得满堂彩,四川人艺前进的脚步也绝不会停歇,董凡目光坚定。(本文图片均为四川人艺提供,实习生李悦豪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李佩蔺
关键词:

董凡,四川人艺,海鸥,伊莲娜,契诃夫,中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