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要求或变相要求家长给学生布置作业。”日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一则通知引发关注。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中小学家长苦“鸡娃作业”久已。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下班后还得给孩子辅导作业,崩溃的情绪时而涌上心头。那些复杂的手工制作,远超孩子能力范围的原创绘本,还有各种演说、唱歌、跳舞视频录制,都让不少家庭的“亲子时光”鸡犬不宁。
作业不是转嫁责任的“接力棒”。某种意义上,教育的专业性决定了教师才是作业的设计者与评价者。当手抄报变成家长代劳,当数学纠错转为父母批改,看似提升效率的做法,实质上模糊了教育责任的边界。家校共育的真谛在于优势互补,而非责任转嫁。老师只有在批改作业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错漏之处,才能更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打补丁”。
“双减”政策更好地落地,还需要学校、家长乃至全社会共同发力,把着眼长远的教育共识变成照进现实的具体操作。避免作业负担过重过难,压弯了孩子的背;避免一些机械重复的作业,消磨学生的创造热情;避免把作业批改任务转嫁给家长,徒增家长的负担。进一步提升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让作业充当精准诊断学情的“听诊器”、激发创新思维的“点火器”,而不是单纯培养“解题能手”;让家长更好地陪伴成长、给予更多心理关怀,而不是简单地接过老师的课堂角色。
给畸形的教育表现纠偏,给一些花哨且繁冗的作业降温,避免学生被压得喘不过气、家长被捆绑得透不过气,正是对教育初心的真诚守护。
作业,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