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国内
90后壁画匠人刘子群:带流失海外的国宝级壁画“回家”
2025年05月26日16:35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山西频道 作者:马睿姗
小号 中号 大号

凌晨两点,刘子群工作室里还亮着灯,对《菩萨焚香图》壁画的复原性临摹已经接近尾声。他屏住呼吸,提笔勾线,线条在泥坯上蜿蜒前行,勾勒出菩萨华腴丰满的肌体。见双目透出神韵,刘子群才微微松了口气。

这幅原址在河南温县慈胜寺的壁画,已经“离家”数百年。民国时期,不法文物商人、盗窃者、地方巡警局勾结盗割,壁画被卖至文物集散地北京,经北京运出国外,现藏于美国纳尔逊博物馆。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带我回家,待我归家……

“它们本应在我们的庙宇,如今却只能在异国的展柜里,沉默地诉说伤痛。”一个复原壁画的念头,成了刘子群数十年间的牵念。

《焚香菩萨图》原作现藏于美国纳尔逊博物馆

复原完成后,刘子群双指抚过斑驳的泥板,流离海外百年的《焚香菩萨图》,跋涉过汤汤时间之河,以另一种方式回归故里。那一刻,他好像回到了慈胜寺,听见壁画残片与母体墙壁的共鸣。

刘子群复原的《焚香菩萨图》

刘子群出生在晋城传统彩塑世家,父亲刘惠斌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晋城传统彩塑”代表性传承人。从小跟着父亲穿梭在山坳庙宇,玉皇庙里二十八星宿彩塑垂眸注视着世人,也在他心里埋下一颗种子。研究生毕业后,刘子群回到家乡投入壁画彩塑研究创作。

刘子群父子在临汾鼓楼关帝庙合力完成彩塑。王帆 摄

不曾想,十年前的惊鸿一瞥,为刘子群的艺术之路点上了一盏长明灯,也照亮了文物的回家路。

2015年,刘子群在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进修,无意中,他翻开学校博物馆里一本外文图册,布满了他从未见过的壁画纹样,图片最下一行小字显示,现被国外博物馆收藏,一下点燃了他的兴趣。几年间,刘子群在世界各大博物馆官网搜索流失在海外的壁画、彩塑的图像,近乎于痴迷。

刘子群打开电脑中《文殊伏案图》的图片,指着壁画左下角的书童:“这幅壁画原址在山西洪洞广胜寺,你看,书童侧脸像不像胡人?我翻遍了整个晋南地区的壁画,都没发现类似形象,也和元代同时期作品不符,很可能是美国基于西方美术体系臆想复原的。” 刘子群说。

《文殊伏案图》现藏于美国辛辛那提博物馆

痛心之余,刘子群更坚定了复原壁画的想法。既要用天然矿物颜料重现壁画的原始颜色,对画面中残缺的部分予以保留,也要纠正西方复原时的失误。

铺粗泥层、涂白土层、打磨平整、淡墨勾线、矿物颜料上色、沥粉、贴箔……完成一幅壁画,十几道工序环环相扣,全凭匠人积攒多年的经验。一步稍有疏漏,则满盘皆输。

刘子群在手工制作矿物颜料。王帆 摄

复原的过程,比想象中更难。现状临摹要根据墙体的破损程度,还原自然裂缝。底板的泥层多次开裂,仿佛在他和古代画师中筑起一道高墙。多次失败后,刘子群发现白土层才是关窍。上涂料时,不能一次性填满裂缝,而要重复刷上十几甚至二十几次,才能保留墙体沧桑的质感。

刘子群为彩塑上色。王帆 摄

复原,要有充分的依据。怎样复原画面中残缺的部分,成了拦在刘子群面前的最大难题。

那段时光,是刘子群最孤独的日子,没人能告诉他,残缺之处该如何下笔,他便一头钻进寺庙和古籍里寻找答案。参考同时期纸绢作品、石窟壁画、岩画,甚至把博物馆里的小陶俑、木雕转化成平面的壁画形象,一处一处地抠细节……从历史、考古、美术多个维度,详细考证了《焚香菩萨图》,修补出残缺的服饰和物品,画出了全貌的线稿。

“要以历史同时期海量的素材为基础,去推断细节画法,但绝不能按照现代人想当然的画法复原,这样的作品,才能经得住历史检验。”刘子群说。

规避了上百次的失败经验,刘子群打磨出一套自成体系的复原工艺,分藏异国的壁画残片,在笔尖下缓缓现出真容。

刘子群复原的流失海外壁画作品

“他们或许能搬走壁画的实物,但永远搬不走我们做壁画的工艺,山西世世代代的工匠有能力把它复原出来。希望有一天,经我复原的壁画能在原址展出,带它们回家。”刘子群说。

监 制:刘鑫焱

统 筹:刘鑫焱

文字脚本:马睿姗

视频拍摄:王帆

视频剪辑:王帆 马睿姗

出 品:人民日报客户端山西频道


责任编辑:高玮怡
关键词:

刘子群,壁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