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长三角>>上海
“80后”的她,与一门古老手艺结下不解之缘
2025年05月23日15:24 来源:中工网 作者:包璐影
小号 中号 大号
原标题:“80后”面塑传人用爱铺筑匠心之路

张书嘉,一位“80后”女生,却和一门古老的手艺——面塑结下不解之缘。她的面塑作品,无论戏曲人物,还是动物世界,都可谓造型灵动、童趣盎然。柔韧的面团在她的指尖游走,捏搓揉掀、点切刻划之间,摇身一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在她的培育之下,年仅4岁的孩童,或是95岁高龄的老人,都被面塑这门手艺所吸引,甚至爱上了它。今天,我们就走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书嘉的面塑工作室,一起来听她说说:何为匠心。

张书嘉在制作卡通面塑。摄影 颜筱依

一见钟情结下面塑情缘

面塑,俗称“面花”“面人”,是以面粉、糯米粉等为主要原料的传统塑作艺术。捏搓揉掀、点切刻划,柔韧的面团在指尖游走后就能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在中国,这门指尖技艺已有上千年历史。2008年,面塑更是获批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走进张书嘉的面塑工作室,映入眼帘的就是各种形态各异的面塑。其中,作品《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更是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在这里,小小的面人之上,每一个民族人物的面容都细致入微,苗族姑娘眉眼弯弯,嘴角带着温柔笑意,仿佛能听见她婉转的山歌;维吾尔族小伙浓眉英气,眼神中透着热情与豪迈。他们身着的民族服饰更是精美绝伦,傣族女子的筒裙上,用极细的面丝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孔雀纹,在光线照耀下灵动欲飞;蒙古族袍服上,以彩色面团精心雕琢的盘扣与镶边,尽显草原儿女的粗犷与精致。

当被问起自己是如何与面塑结下不解之缘的时候,张书嘉将它概括为这么一句话:“这是我与生俱来的兴趣。”

一切都要从1990年说起。那一年,张书嘉过10岁生日,父母带她去逛豫园。在一个面塑摊前,张书嘉盯着那位捏面人的艺人,足足站着看了三个小时。这位艺人正是中国面塑大师“面人赵”赵阔明的女儿赵凤林。

“当时,看赵老师捏面人就像是在看变魔术。”即便已经过去了三十几年,但回忆起当时那一幕,张书嘉依然感慨万千,“我就觉得老师的本领好大,想把这个本领学过来。”这一刻,一个小小的梦想就此发芽。三个小时的驻足观看,让赵凤林很是感动,破格将张书嘉跨区招入虹口区少年宫面塑班学习。也是从这一天起,赵凤林成了张书嘉的恩师。

用爱铺筑匠心传承之路

经过十余载的学艺,张书嘉不仅成为“面人赵”第三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还是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多次参加中国民间艺术团出访海外,让老外们也见识到中国面塑手艺的神奇所在。

虽然出国的经历让张书嘉长了不少见识,但也让她发现,出访团里都是和自己爷爷奶奶辈分差不多的老艺人。

那么,像面塑这样传统的非遗文化究竟该如何传承呢?其实,答案就在自己身上。张书嘉明白,当年的自己就是因为喜欢,所以才会热爱,才会坚持。

所以,想要将这些手艺传承并发扬,关键就需要让更多孩子喜欢上面塑。2009年,张书嘉面塑手艺工作室落户天山社区文化中心,也正式开启了她传道授业解惑的全新之路,同时,也成了最早一批非遗进社区的试点。

后来,不少中小学校开始邀请她为学生们开设非遗兴趣班和拓展课。张书嘉还为此特地制作了系统化的课程教案,以初、中、高不同等级的授课内容来进行划分,为的就是让面塑在校园内、在学生群体中展开持续化的发展。

如今,仅长宁一个区,张书嘉和她的团队就已经让超过一万人次的孩子们接触到了面塑这门传统技艺,更使面塑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宁生根发芽。

去年,张书嘉的面塑课还作为上海首批市民夜校的课程,正式面向大众开课,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与面塑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近距离的接触。

除了自己教学,张书嘉还有一支很得力的教学团队,成员都是她的“种子学生”。因为喜欢面塑,她们走进了张书嘉的工作室,在学习了面塑手艺后,如今,又通过一种全新的方式展开“反哺”,延续起了自己育人的职能。现在,“种子学生”还在美国、澳大利亚的大学和中学课堂开设了面塑手工课。

大胆跨界让老手艺焕新彩

在张书嘉心中,面塑早已成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她始终觉得,每当自己和面团打交道的时候,在指缝间一捏一放,就能表达出自己心中的喜悦。

“从事这样一个工作也有十三四年了,现在,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张书嘉坦言,我觉得每个人的一生都是有一些自己值得去做的事情,我想也许面塑就是我需要去做一辈子的事情,并且要把它做好。

如今,张书嘉在面塑推广的道路上又有了新的尝试。她和团队在继承传统技艺和题材的基础上,制作出更多具有新意且贴近生活的面塑作品——既有大胆跨界、由静变动的非遗定格动画作品,又有饰品、冰箱贴等具有功能性的面塑产品。

为了创作定格动画,张书嘉团队以生活中极具烟火气的场景为灵感,精心打造了《非遗里的年夜饭》系列定格动画。

其中,仅设计动画里的面塑饺子,就经过了多次试验——既要捏出褶皱饱满、形态逼真的饺子皮,又要用不同颜色的面团塑造出虾仁、韭菜等馅料效果,甚至连饺子在蒸笼中蒸腾的热气,都要通过半透明面塑薄片卷曲造型来呈现。

为还原年夜饭热闹的氛围,动画里设计了数十个面塑人物忙碌穿梭的场景。每个面塑人物仅有巴掌大小,却要通过细微的动作变化,展现出炒菜、摆盘、举杯等动作。每次调整仅0.5毫米的位置,拍摄一帧画面后再进行下一帧微调。

当《非遗里的年夜饭》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后,网友们纷纷留言:“第一次发现面塑还能这样玩,隔着屏幕都闻到了年夜饭的香味!”“非遗和动画结合太绝了,传统技艺瞬间变得鲜活有趣。”

张书嘉直言,通过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定格动画,让更多人感受到面塑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更承载着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情感与记忆,让古老的面塑技艺在新时代的数字舞台上,焕发新的生机。

让匠心精神“潮”起来

记者:作为“面人赵”第三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您看来,如何理解匠人匠心?

张书嘉:在我看来,匠人匠心就是在日复一日与面团的对话中,将耐心、专注与热爱揉进每一道捏塑的纹路里。它是我站在面塑摊前三小时不移步的执着,是十余年学艺路上对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哪怕外界喧嚣,也能静下心来,只为让面团在指尖绽放出最生动的模样。这不仅是对技艺的坚守,更是一种将传统发扬光大的使命感,容不得半点敷衍,要把每一个作品都当作毕生心血的结晶。

记者:想要传承和发扬这种匠心精神,最关键的是什么?

张书嘉: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让匠心精神“活”起来、“潮”起来。一方面,要在传承中注入时代元素,就像我们制作非遗定格动画、设计面塑饰品,让年轻人看到传统手艺也能紧跟潮流。另一方面,得搭建更多的传承桥梁,通过走进校园、社区开课,培养孩子们对面塑的兴趣,让匠心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而且,传承需要形成合力,我希望更多人能加入,用匠心精神照亮面塑传承的每一步。

(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责任编辑:蔡晓慧
关键词:

面塑,张书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