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是春天迟来的美丽,众芳之后才盛开,待它凋谢,春天也就挥别人间。牡丹的成名路也恰似它的自然属性,在唐代之前的诗文中,牡丹几乎是默默无闻的,直至唐诗巅峰的李白落笔于牡丹,它才开始惊艳世人,此后历代歌咏不绝。
云想衣裳花想容
唐玄宗李隆基继承大统后,将自己做太子时的旧邸改造为兴庆宫,营建亭台楼阁,广植名花奇卉。经过精心打造,到了天宝初年,兴庆宫沉香亭畔的牡丹成了一大美景。
天宝二年(743年)春天,兴庆宫牡丹花盛开,其中,红色、白色、紫色、浅红四种最为艳丽。玄宗骑上他心爱的宝马照夜白,妃子杨玉环乘步辇相从,一同到兴庆宫游赏。二人在沉香亭畔啜饮香醇的西凉葡萄酒,欣赏艳丽绽放的牡丹花,仍感风雅不足,即宣宫廷乐师李龟年带领梨园弟子来奏乐助兴。
熟悉的音乐旋律响起,玄宗还是不满意,感慨道:“赏名花,饮美酒,对妃子,焉能演奏旧曲演唱旧词!宣李白进宫,与李龟年合作,写作新词!”而此时,李白已醉眠在长安西市的胡人酒肆里,宫人寻着他,扶他到兴庆宫,他依旧醉眼蒙胧。
听闻玄宗旨意,李白环顾四周,春光美,牡丹艳,妃子风情万种,玄宗陶醉其中,高力士服侍左右,李龟年领奏管弦,就差他的好歌词了。李白借着醉意道:“今日春光好似皇恩浩荡,臣叨陪末对,奉旨作歌,实为三生有幸!不过,陛下若能容臣放肆,臣才写得出花团锦簇的歌词。”玄宗正在兴头上,说:“准!”李白道:“臣斗胆,今日下笔,须得力士脱靴,妃子研墨!”玄宗连说:“准!准!”
万事俱备,李白提笔立就: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这三首诗,在句句写牡丹的同时句句赞美杨玉环,真正将她夸成了牡丹花。玉环开心,不由得展喉清讴,玄宗更是欢喜不已,也弄笛相伴,美美与共,玉成一场皇宫中的牡丹艺术盛宴。
国色天香动京城
到了中晚唐,牡丹的种植与观赏蔚为大观,诗词歌咏更是精彩迭出。
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浮沉,但其性格豪放,内心强大,任何挫折都摧不垮他的精神,也扫不尽他的诗兴。当他滞留在夔州(今重庆奉节)时,就学习当地民歌,创作《竹枝词》,写下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他结束二十三年的贬谪岁月时,在扬州酒宴上得到好友白居易的赠诗劝慰: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他潇洒地回应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写过不少牡丹诗,下面这首《赏牡丹》可能就暗含着自己的人生感慨: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认为芍药过于妖艳缺少格调,荷花清高有余而人情不足,相形之下,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大唐国色,当一众春花陆续凋零,牡丹才怒放盛开,惊动京城也惊动天下。
这牡丹的惊艳正如刘禹锡的后半生:他虽未能担任辅弼君王的内阁高官,但两度为皇帝呵护洛阳——“分司东都”,又间或主政苏州等州府,荣宠有加,在七十一岁高龄病卒。真名士岿然不动,真国色晚来芬芳,这又岂是那些曾诋毁打击他的政敌所能料到的!当然也要补一句公道话,灌木牡丹与草本芍药是直系近亲,刘禹锡可能故作不知吧。
给牡丹留下“国色天香”嘉名的是韩愈的好友、现存诗极少的李正封。唐末笔记《松窗杂录》有载,大和、开成年间,宫内有一位擅长绘花卉的画家程修己。唐文宗轻视其出身,不了解其才华,只以普通画家视之。一年暮春时节,程修己侍奉文宗赏牡丹花,文宗随口问他一个“非专业”问题:如今京城中流行的牡丹花诗,何者可占魁首?结果,程修己应声而答:当属中书舍人李正封的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文宗闻听,不仅对程修己另眼相看,更对这两句诗赞不绝口,反复吟赏,甚至对自己宠爱的杨妃谐谑道:“李正封歌咏牡丹的诗简直绝妙啊!写牡丹花色,就像美人早酒后绯红的笑靥;写牡丹花香,如同妃子的锦绣罗衣被香料熏染了一夜那般芬芳。依朕来看,杨妃早起,先满饮一盏美酒,再临镜梳妆试罗衣,就是这国色天香的最美呈现了!”
晚唐五代的罗隐,才华横溢,生性机敏,诗名远播,但语多讥刺,命途挫折,前半生参考科举十次未中第,后半生转徙幕府难酬壮志,晚年稍得遂愿。他长期深陷困顿悲愁,写下过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千古名句;他为蜜蜂鸣不平,留下了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感慨;他也曾为牡丹花写真道: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美艳的牡丹花如果能解语,必然是倾国倾城的佳人,即令她无情也会楚楚动人。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洛阳牡丹甲天下
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有篇精彩的花卉小说《灌园叟晚逢仙女》,插叙了武则天曾敕令百花在春天一夜齐放,而牡丹逆命违诏迟迟不开,结果被贬到洛阳的故事。这个故事关联着两个有趣的话题:
一是牡丹花期晚,本是自然属性,却被诗人赋予了不与众芳争艳的孤傲个性。晚唐诗人皮日休的《牡丹》诗道: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南宋词人王十朋的《点绛唇》词道:异香一片来天上,傲春迟放,百卉皆推让。
二是根据唐代舒元舆《牡丹赋》的记载,武则天并非贬斥牡丹的负面推手,反而恰恰是深感宫中缺少美丽的牡丹,诏命在长安、洛阳广植牡丹的积极推动者。这个故事对武则天的定位有误会,但似乎洛阳的风土更适合培育牡丹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宋代欧阳修在《洛阳牡丹图》长诗的第一句就宣称: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洛阳牡丹甲天下,诗词歌赋竞相夸。唐代徐凝怀疑洛阳牡丹是洛神所化,故而写道: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宋代梅尧臣被人问及洛阳牡丹盛况如何,回复说,夸不完,根本夸不完,刚刚夸完今年盛况绝伦,明年可能更好:韩君问我洛阳花,争新较旧无穷已。今年夸好方绝伦,明年更好还相比。洛阳牡丹如此之美,以至于在洛阳人心目中,除了牡丹,其他花卉都不能当花看待了,北宋邵雍写道: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在众多娇艳的牡丹花中,人们最看重、最追捧的品种是姚黄和魏紫。这从不少咏牡丹诗中都可看出,如:宋代欧阳修的姚黄魏紫开次第、范成大的更觅姚黄魏紫看、杨万里的姚家黄兼魏家紫、周必大的天教姚魏主芳菲;金代元好问的魏紫姚黄有重名;元代王冕的姚黄魏紫夸艳美……
姚黄,出自洛阳北邙山下白司马坡的姚家,花瓣千重叠出,色彩鲜洁明丽,盛开之时,冠绝洛阳城,洛阳人称之为牡丹花王。遗憾的是姚黄开花很少,所以城中士女争先恐后去观赏,乡间百姓也长途跋涉,只为一睹芳容。
魏紫,出自五代后周宰相魏仁溥家,也是花瓣千层交叠,朱紫贵气,被称为牡丹花后。据欧阳修记载,有樵夫在河南宜阳寿安山砍柴,发现了这个品种,卖给了魏家。魏家又令花工嫁接繁衍,成功种植。魏紫初出,为世人罕见,想要观赏此花的人排队交钱,登舟渡池,才能临近花圃一饱眼福。
即令今时,洛阳城内牡丹品种不啻千百种,姚黄、魏紫依然是赏花者的首选。也许有心的赏花人会在洛阳牡丹文化节上寻访到姚黄、魏紫,鉴赏国色天香,咀嚼咏花诗词,沉浸在洛城春天的千年浪漫中。(作者单位:海南大学人文学院)
《环球人物》2025全年杂志订阅↑↑↑
牡丹,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