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铭明。
祝铭明,江西鹰潭人,Rokid (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2007年创办猛犸科技,2010年任阿里巴巴M工作室负责人,2014年创办Rokid。公司旗下智能眼镜受到人们喜爱。
穿着黑色卫衣,戴着黑框眼镜,蓄着络腮胡,祝铭明看起来像个“科技宅男”。
祝铭明又有别于人们刻板印象中的“科技宅男”。他爱玩、爱笑,就连其创办的Rokid公司的价值观,第一条也是“玩乐精神”。他形容公司是动物园,称自己是猴子,还笑眯眯地对《环球人物》记者解释说,他喜欢猴子的灵性,“调皮、好玩”。
今年2月,祝铭明发布了一款“好玩”的产品。在登台发言时,他戴了一副名为Rokid Glasses(乐奇)的智能眼镜,看似普通的透明镜片,却可以显示字幕。“我的发言稿就在我的眼镜里,翻页通过手上的戒指完成,所以没稿子,很轻松!”这一幕迅速引发全网关注。许多人突然发现,原来眼镜已经如此智能:旅行时,它可以实时翻译,让你轻松与外国人交流;逛博物馆时,文物会在眼前“活”起来;它还可以快速捕捉人脸信息,让你再也不用担心脸盲……
·2025年4月,祝铭明向《环球人物》记者介绍镜片。
“酷”很重要
“你体验了我们的产品吗?”一见面,祝铭明率先向《环球人物》记者发问。不论是客户、投资人,还是媒体人,来到他的公司都得先体验产品。如果你不仅体验了,还能提出建设性意见,他的话匣子便会瞬间打开。
两年前,祝铭明想集中公司所有资源去做Rokid Glasses。在他的设想中,这将是一款足够酷的产品。
“酷”对祝铭明来说很重要。生活中,他骑哈雷摩托,养纽芬兰犬,会弹吉他,喜欢做木工,还曾在公司庆典上扮成《加勒比海盗》中的杰克船长。
但团队认为,推出Rokid Glasses的时机还不成熟,考虑到技术、市场等层面的因素,应先推出一款面向消费、办公、娱乐等场景的轻量级眼镜产品Rokid AR Lite。在周例会上,大家提出这个想法,被祝铭明毙掉。第二周例会,大家又提出来,又被祝铭明毙掉。第三次被毙时,大家的情绪有些失控,但没在会上继续争执,而是偷偷做出产品原型,在第四周的例会上直接戴到了祝铭明头上。
“忘掉自己的意见和立场,站在用户的角度,客观地面对产品给我带来的感性体验,那一刻,我知道团队是对的。”祝铭明当即放下固执,果断改变主意,支持团队先把Rokid AR Lite做出来。“这也是我们公司的一种文化——用产品说话。”最终,市场的反应证明,这条路走对了。去年,祝铭明戴着这款眼镜,将爆火的游戏《黑神话:悟空》玩通关。在他看来,创业就像打游戏,永远会有新问题冒出来,“订单很火爆,产能跟不上;等产能成熟时,也许销售又不一定跟得上。但只要坚持用产品说话,我们就会在打怪升级中不断成长。”
这款产品为Rokid Glasses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为了做好Rokid Glasses,团队前后做了几十个版本的方案,哪怕多一颗螺丝,祝铭明都无法接受。“多一颗螺丝,产品就变重2至3克。对这副眼镜来讲,重量是致命的。要想让用户每天戴,就必须将重量控制住。在我们公司,产品高于0.5克的重量变化都必须向我直接汇报。”
眼镜爆火后这些天,祝铭明和团队每天都在这样打磨细节,Rokid Glasses迟迟没有选择正式上市。他说,自己的管理风格一向如此,“非常固执、非常坚定、非常果断”。
“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采访开始前一刻,祝铭明还沉浸在代码的世界中。1989年,他写下人生中的第一行代码,此后36年不曾间断。如今,他仍坚持每天花2小时写代码,并匿名提交到开放源代码社区GitHub上。这些代码和公司完全无关,只是他的个人兴趣。
正因这份热爱,祝铭明在创业时的“嗅觉”往往比常人更敏锐。在山寨手机大行其道的年代,他便判断未来的手机系统一定是操作便捷、能够跨平台使用的。
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拿到计算机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中国,于2007年开始第一次创业,创办了主做手机操作系统的猛犸科技。
3年后,阿里巴巴抛来橄榄枝,不仅收购了猛犸科技,还将祝铭明招至麾下。祝铭明开始负责神秘的M工作室,带头做一些前沿探索。
不久后,祝铭明萌生了第二次创业的念头。起因是2012年谷歌发布了初代AR(增强现实)眼镜,他在发布会现场感觉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判断:未来,眼镜一定会成为最好的智能载体。“举个例子,我要翻译一张菜单,目前最简单的操作是掏出手机、解锁,再找到一个具有翻译功能的应用程序,打开它……前面这一系列操作是无效的。而有了智能眼镜,你只需拿着菜单看一下就能翻译,这种体验太自然了。”2014年,Rokid成立。
然而,过往的经验不能照搬到这次创业中。在创办猛犸科技时,60%的代码由祝铭明自己完成,操作系统的内核更是几乎都由他完成。“在做一个小工作室的时候,我亲力亲为是好事。但作为一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来讲,我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如果过度重视一件事情,就容易忽视其他事情。”
“任意键”的启发
前不久,祝铭明回了一趟江西老家,见到一些童年玩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勾起一段有趣回忆:小时候,祝铭明的很多玩具是自己踩着凳子用机床做的。
祝铭明的父亲是老师,母亲是工程师。他儿时常被母亲带到工厂车间,深受母亲影响,养成了一个“想到什么就自己动手造出来”的习惯。初中迷上电脑游戏时,他也琢磨着如何“造”游戏,于是学习编程。
·读初中时,祝铭明用这款电脑写代码。
“父母给了我很多支持。在浙江大学读书时,我总去机房写代码,后来我父母干脆给我买了一台电脑,要知道那可是20世纪90年代……”祝铭明说,当时为了购置一些正版软件,同时不给家里再添负担,他便开始接写程序的活来赚钱。从那时起,他就意识到浙江对创业者而言是个好地方。“从科研到工程再到市场化,浙江有一条比较清晰的路径。你只要有好的想法、好的成果,总有机会找到用武之地。”
但“好想法”在实践的过程中也难免走弯路。2016年,Rokid推出第一代产品Rokid Alien(若琪·外星人),即便放到现在,它也是陪伴机器人里非常酷的产品,语音交互、视觉交互走在行业前面。工程师们很有成就感,可市场不买账,最终只卖出几千台。祝铭明直言:“公司成立的头7年,我们都在放飞自我,追求技术领先。”
一天,父亲给祝铭明打来电话:“键盘的任意键在哪儿?”父亲想要玩电脑游戏,屏幕上提示“按任意键开始”,但他在键盘上翻来覆去找,也没找到“任意键”。这件事让祝铭明受到极大震撼。原来,在自己看来极其简单的问题,对其他人来说或许是个天大的难题。技术要领先,但更关键的是技术必须服务于人。
“我希望任何一个没有科技背景的人戴上我们的眼镜后,能够在没有别人指导的情况下完成至少前10个操作。当人们忘掉它的智能,戴上之后天然地接受它、使用它,它才算一个令人满意的产品。”祝铭明满含期待地说。
填平人与技术之间的鸿沟,让人与技术更自然地融合,这是一个宏大的目标,也注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好在祝铭明足够固执,有的是耐心和定力。
祝铭明,智能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