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
当地时间5月14日下午,德国新任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在联邦议院发表就职后首份政府声明,以“重振德国”为核心,系统性阐述其内政外交方针。
这位出身律政世家、历经政商两界沉浮的69岁领导人,正试图带领德国走出经济衰退与政治极化的泥潭。
“新政”三板斧?安全、经济、外交
默茨的这份政府声明,有几大议题备受关注:
在俄乌冲突问题上,默茨表示,将继续向乌克兰提供支持。同时他将“尽一切努力继续实现欧洲和美国之间在乌克兰问题上最大程度的团结”。
对俄乌局势的关注,也让他决心加强德国的军事力量。据“政治新闻网”欧洲版报道,当天,默茨明确提及:“政府将提供联邦国防军所需的一切财政资源,使其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常规军队”。
经济层面,默茨“多管齐下”。他承诺,政府将减少文缛节,加强数字化转型,为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并在欧盟推动更多贸易协定。他还宣布,政府计划设立一个基金以促进基础设施投资,并已同意在当前立法周期内为此注资1500亿欧元。
值得关注的是,在对华关系上,默茨延续务实路线,虽称中国是德国和欧盟应对全球挑战和经济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但与欧盟内部对华“去风险化”浪潮形成矛盾。
这一表述矛盾,恰恰折射出德国既想维护跨大西洋关系,又无法割舍与中国庞大的经贸合作所带来的巨大利益的艰难权衡。
而此前德国大选中备受关注的移民问题,被搁置到讲话最后。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援引默茨的话称,过去十多年来,德国允许过多的低技能移民进入社会体系。未来移民问题将得到更好控制,并与邻近的欧洲国家协调一致。默茨表示,他的政府将加强边境管控,拦截非法移民入境,并加大遣返力度,同时遵守欧盟法律。
波折当选,或预示坎坷执政之路
默茨的改革蓝图,并非一帆风顺。
在今年2月底的德国大选中,联盟党得票率领先,作为党魁的默茨有望出任下一任总理。默茨也坚信,在5月的总理选举中会获得未来执政党团的多数支持。
· 5月6日,在德国首都柏林的国会大厦,默茨(左二)当选后接受祝贺。
但现实给他浇下了“一盆冷水”。当地时间5月6日,总理选举当天,默茨却未能在首轮投票中获得当选所需的半数支持。直到历经第二轮投票,他才以微弱优势当选总理。
此番投票之曲折,可以窥见默茨在联合政府内部缺乏“无条件支持”。
当选后,他在组阁过程中不得不被迫向社民党、绿党让步。例如:他推翻竞选时“严守债务上限”的承诺,同意通过债务融资设立总额5000亿欧元的特别基金,用于交通、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中1000亿欧元用于绿色转型。
这种“灵活务实”的执政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以战术妥协换取战略主动。
默茨提出的扩军计划同样面临阻力。据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31日,德国联邦国防军仅有18.2万名现役军人,军队装备老化严重。此番,他虽喊出“欧洲最强”目标,但具体如何平衡军费投入与民生支出,仍是未知数。
“斜杠总理”,历经政坛沉浮
回望默茨政治生涯,有两个关键转折点。
第一个转折点来自默克尔。彼时,两人年龄相仿,又都是备受基民盟重视的青年才俊,但两人的政治观念有很大不同。
德国历史学家和政治学者、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教授克劳斯·拉雷斯认为,默茨在移民议题上更强硬,也更强调经济的市场化。与默克尔相比,默茨是一个更加典型的保守派政客。
· 2001年,默茨与默克尔的合影。
2002年,联盟党在德国大选中落败,该党当时的总理候选人施托伊贝尔因此失势,而默克尔在此时崛起,成了基民盟党主席。
据德媒报道,默茨之后加入了基民盟内部反对默克尔的小团体“安第斯联盟”,但没能动摇默克尔在党内的威信。2009年,颇感心灰意冷的默茨宣布“弃政从商”,开始了长达9年的“蛰伏期”。
离开政坛后,默茨先后在多家跨国企业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中任职,也因此积累了大量财富。同时,他一直在关注基民盟的党内事务,耐心等待时机。
2018年,默克尔宣布不再参与基民盟党首的竞争。默茨瞅准时机,同年宣布回归政坛,并强调基民盟应“重回传统价值观”。2022年,他成功当选基民盟党首,就此开启基民盟的“默茨时代”。
如今,默茨“掌舵”德国,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如何确保执政地位的稳固,如何在全球政治动荡中确保德国利益,以及如何让国家重新团结,都考验着这位“斜杠总理”的执政智慧。
(部分内容综合自新华网、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新闻网等)
默茨,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