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长三角>>浙江
73岁的她,把温暖煮进茶里、熬进粥里
2025年05月15日17:11 来源:温州日报 作者:庄越
小号 中号 大号
原标题:孙兰香:把温暖煮进茶里、熬进粥里

孙兰香。采访对象供图

温州市区华盖山下,一棵榕树静静伫立,见证四季流转,也守望着红日亭里升腾的人间烟火。每天清晨,天蒙蒙亮,73岁的孙兰香准时出现在亭中。作为第三任亭长,她全年无休,坚守了15年。锅灶边、粥汤间,她见惯了晨起的行人,也见过无助眼神里因一碗热粥而泛起的暖意。

2000年,48岁的孙兰香在企业改制中下岗,次年调入华盖社区工作。红日亭就在她的管辖范围内。那年,她第一次走进这个小亭子,看到几位老人送着伏茶,热情地招呼路人。一些低头沉默的人捧着热茶,脸上浮现着笑容,仿佛找到了生活的温暖。她对老人们说:“等我闲下来了,也来帮忙。”

2010年,她如约而来。亭里的志愿者大多年逾七旬,她反倒成了“小妹”。不久,她被推举为亭长,成了这个小亭的主心骨。那时的红日亭还只是一个简单的临时场所,茶粥需从附近临时厨房送来,风雨天志愿者就撑着帐篷。2013年,相关部门决定为红日亭建正式场所,她一头扎进筹建工作,从申请水电到协调煤气、盯紧施工,几乎天天泡在工地。整整五个月,她晒黑了皮肤,累弯了腰。有人劝她歇歇,她却笑着说:“等建好再歇。”可亭子落成那天,她仍是第一个走进厨房,默默提起水桶,开始洗米。

“红日亭就像自己的孩子,总放心不下。”2017年,孙兰香不慎摔断腰椎,医生建议卧床3个月。可第12天,她就绑着护腰出现在亭里。志愿者劝她回家休息,她只是笑笑:“躺不住,心里惦记。”

15年来,在孙兰香的带领下,红日亭的爱心团队已发展到百余人。从清晨的一碗热粥、一杯热茶开始,他们的关怀不断延伸。根据四季节气与民间习俗,亭中免费为路人送上“芥菜饭”“清明饼”“端午粽子”“中秋月饼”“冬至汤圆”等应时应景的传统美食,温暖始终如一。如今,志愿者不仅守在亭中,还走进街巷,开展扶贫、助老、助残、社区服务、军民共建、应急救援等多项公益行动。每年,红日亭组织义工服务超500场,送出的爱心茶粥温暖了20多万人次,募集善款累计突破100万元。对于这些,她只淡淡地说:“图个心安,没那么多讲头。”

多年坚守,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孙兰香先后入选“浙江好人榜”,荣获“2007感动温州十大人物”“2012年度浙江骄傲”等称号;2019年被评为“浙江省最美志愿服务工作者”,2022年荣膺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同样闪光的还有红日亭:2018年,孙兰香的事迹被改编为电影《红日亭》首映,并于2020年入选央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影片;2019年,红日亭获评“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2020年,荣获首届浙江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但对孙兰香来说,最珍贵的还是那些在日常里悄然发生的小事。5年前,一名中年男子蜷缩在亭门口,哭声不断。他从湖北来温找妻子,几天没吃饭。孙兰香听完,只说了句“等着”,很快端来一碗热面。见男子吃完,她又递上一沓钞票,作为他回家的路费。男子愣住了,突然跪下。她赶紧扶起他,轻声说:“别这样,回去好好过日子,把孩子养大,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感谢。”这样的故事,在红日亭几乎每月都会发生。

如今,红日亭完成升级,增设文化馆、会议室和物资仓库等,来亭里喝粥的人越来越多。有人说:“我天天来,和志愿者都成‘老熟人’了。”还有老人感慨:“人老了,能有口热茶热粥喝,心里就不孤单了。”

站在红日亭二楼阳台上,望着老榕树,记者问孙兰香:“你准备干到什么时候?”她掀起围裙,擦擦手笑着说:“闻着这粥香啊,我就舍不得走。”

榕树年年抽新芽,亭里的粥香日复一日。从“小妹”到“亭长”,孙兰香始终坚守在锅灶边。每个清晨,当她掀开锅盖,白雾升腾,那些熟悉的面孔在蒸汽中渐渐模糊。她忽然回忆起15年前第一次站在亭外的情景,也是一个雾气弥漫的早晨。如今,那缕白雾,不仅温暖着温州的每个清晨,更像一股无声的力量,温暖着每一个经过的人。


责任编辑:李佩蔺
关键词:

孙兰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