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伙因救人错过春季高考语文考试”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关注。
5月14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消息:5月10日一早,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考生姜某在与同学乘车赴考点途中,因抢救并护送突发心梗的同学就医耽误参加首场语文考试。经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将按照规定程序启用春季高考语文科目副题,安排姜某参加考试。
一场考试与一条生命的抉择,让18岁的山东小伙姜昭鹏站上了舆论的焦点。考试制度的严肃性不容置疑,但姜昭鹏的缺考并非因疏忽或逃避,而是源于对生命的敬畏与担当。山东省招考院的补考决定在制度框架范围内展现了温度,在坚持原则的同时,给予人性化变通的空间。这并非对规则的破坏,而是对规则内涵的深化。
“考试可以重来,但生命只有一次。”姜昭鹏的朴素回应,道出了比分数更重要的价值取向。教育培养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更涵盖健全的人格与担当的勇气。网友称他“交出了满分人生答卷”,正是因为他的选择触及了教育的本质。
姜昭鹏的急救技能源自学校的必修课程,他的果断行动则得益于日常德育的浸润。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将急救培训纳入教学体系,让“人人能急救、个个会应急”成为现实。社会需要的不只是高分的考生,更是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公民。
从阿里公益颁发万元奖励,到相关部门授予见义勇为荣誉称号,再到山东省招考院安排补考,这场救援行动串联起个体善意、制度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多维互动。每一个环节都在传递一个共识,即助人者的勇气值得被呵护,集体的善意需要被激活。这种正向反馈将形成涟漪效应,激励更多人在他人危难时放下顾虑、伸出援手。
总之,安排补考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对一名考生的补偿。这是一场关于“何为重要”的公共讨论,也是一次对人性本善的集体致敬。姜昭鹏的行为让我们明白:人生的考场从不局限于教室,而在每一个直面善恶抉择的瞬间。社会对善举的每一次肯定,都是在为未来播种希望的种子。
据报道,眼下姜昭鹏正全力准备考试。无论最终成绩如何,正如网友所说,他已经“交出了满分人生答卷”。
姜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