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面遮的是风雨,伞骨撑的是乡情。”近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荣誉盛典于北京举行,安庆师范大学6名学生所拍摄的油布伞微纪录片作品《伞文诗》,获得文化艺术类三等奖。
“油纸伞有很多人知道,那油布伞呢?”去年11月,这支由6名广播电视学专业大学生组成的团队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开启了一场非遗技艺拍摄之旅。
《泾县志》记载,泾县生产油布伞历史悠久,其中,孤峰油布伞产销量最大、质地最优,早在宋元时期就有制伞的记载,经过一代代手艺人传承,发扬光大。
泾县孤峰油布伞的竹骨上,刻着皖南山区的年轮。作为省级非遗,其制作技艺扎根于青竹遍布的山岗、传承于烟雨朦胧的溪涧。这份藏在竹节纹路里的非遗密码,等待着青年视角的重新破译。
团队成员李武回忆,拍摄阶段,每日往返住处与当地的国民油布伞厂,清晨要蹲守山林竹径,“手指冻得通红,就哈气暖一暖,接着拍。当地匠人选择最有韧性的竹子作伞骨,我们心里装着要拍出一部好作品的韧性,再冷再累也能咬牙坚持”。
从策划拍摄主题到筹备拍摄设备再到记录制作细节,一部微纪录片的诞生,靠单人力量难以完成。为此,团队进行了分工:四人负责拍摄,一人承担采访,一人机动替补。因拍摄地与住处距离远,需早起搬运相机、稳定器、三脚架等设备。为捕捉匠人上山砍竹画面,大家顶着寒风跟随拍摄,默契配合调整镜头角度。“伞骨需经百炼才撑得起风雨,你们也要在协作中磨出韧性。”团队指导教师李萍常这样叮嘱团队。
作为安庆本地人,团队成员李苏皖对家乡文化有着特殊情结。“从小看着望江挑花的精美纹样、听着黄梅戏的婉转曲调长大,这些家乡非遗早已‘融入血脉’。”她感慨,此次在泾县接触油布伞制作时发现,同属皖南地区、山水相连的两地,传统手工艺中藏着相似的乡情记忆,“不仅是从小接触的非遗,家乡周边城市的非遗同样值得被看见”。
拍摄时间只有5天,团队需背着设备在崎岖的山路上取景,土路坑洼不平,雨后更是泥泞难行,器材磕碰风险高,每一步都需格外小心。李苏皖踩着碎石爬坡时不慎滑倒,脚踝扭伤,却顾不上疼痛,连忙护住怀中的设备。事后,她感慨,这段山路就像非遗传承之路,虽布满坎坷,却通向充满希望的文化原乡。
在《伞文诗》的剪辑筹备中,团队围绕片名与叙事框架展开多轮讨论,从毛竹到伞骨穿制,再到伞面成型,如何用诗意的方式串联起油布伞的制作流程,是他们最初的难题。团队成员陈艺文回忆,小组多次推翻原有方案,最终决定以“伞的视角”构建散文诗式框架。片名灵感则源于歌曲《父亲的散文诗》,“伞”与“散”恰好同音,既点题又保留诗意。转场设计中,团队又借鉴了歌曲散文化的歌词结构以及对仗手法。
《伞文诗》的剪辑过程中,团队成员反复推敲确定框架,设计起承转合细节,将镜头画面与音乐节奏、音效音响完美契合,在情感上引发共鸣。关于转场设计,团队最初设想以“黑底白字”标注篇章,但考虑到画面美观度,最终采用油布伞的制作空镜转场,并辅以散文化语言串联各部分,既自然衔接内容,也让成片更具诗意流动感。
拍摄团队在拍摄完成后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劈竹条、磨伞骨、穿彩线……《伞文诗》不仅展现油布伞的制作工序,更歌颂一代代工匠的坚守。“我们就像伞柄,是连接过去匠人坚守与未来创新传播的纽带。”团队成员杨晓雨说,在记录油布伞制作的过程中,老一辈匠人的专注与坚守令团队深受触动,这些老人也期待通过镜头让更多人发现油布伞之美,吸引更多年轻人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
“当看到镜头里油布伞骨在光影中流转,突然明白非遗传承就像竹条破节——得耐住寒、扎下根,才能磨出韧性。”陈艺文指着素材里一组老师傅抚摸青竹的特写镜头说,“匠人掌心的老茧擦过竹节时会发出‘沙沙’的声音,这样的细节比任何解说词都更有力量。”
素材从相机导进硬盘需要逐帧筛选和标记,因为拍摄量很大,团队成员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但他们觉得,“就像油布需层层涂抹、反复晾晒,大家在剪辑中千次打磨,只为让每一个镜头都浸透油布伞的灵魂。伞是匠人的孩子,《伞文诗》是我们的孩子,如同父母期待孩子远行,团队也期盼《伞文诗》能带着传承力量,走向更广阔天地”。
这群年轻人也意识到,当课堂上“文化自信”的理论转化为镜头下的实践,手中的摄像机不仅是创作工具,更是丈量历史厚度的标尺。“非遗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文化长河。”团队成员王莹莹感慨,当青年用镜头记录历史,用创新激活传统,非遗便在代际传承中完成了从“根”到“芽”的蜕变。
油布伞微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