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佩岑站在《乘风2025》的舞台上,灯光聚焦,观众欢呼,她却感受到一种“不习惯”和前所未有的“失控”。作为曾经的新闻主播、节目主持人,以及新晋的情感观察员,她习惯了在聚光灯下保持优雅与克制:主持时要精准控场,做嘉宾时要知性得体;她也习惯了别人才是焦点,自己只是“介绍者”。但这一次,她选择挑战害怕的事情,将自己投入一个不擅长的陌生领域——真人秀和唱跳的舞台。
侯佩岑在《乘风2025》舞台上完成了一次对自我公众形象的温柔颠覆。 受访者供图
从被观众熟知的知性形象,到节目中意外展露的“喜剧人”特质;从习惯掌控流程的职业惯性,到学会拥抱失控的人生体验;从自我怀疑的纠结者,到松弛自洽的团队核心……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那个在镜头前沉稳持重的侯佩岑,竟藏着如此鲜活有趣的一面。这场看似“冲动”的选择,不仅让观众重新认识了侯佩岑,也让她在人生半程的节点上,完成了一次对自我公众形象的温柔颠覆。
【“乘风”与“失控”】
从害怕被看见,到接受被照亮
2025年,当《乘风2025》节目组再次向侯佩岑发出邀约时,她的第一反应仍是拒绝。过去的工作经验让她习惯于精准掌控每一个细节——主持时要确保流程无误,访谈时要引导话题方向,就连在《再见爱人4》中担任观察员时,她也更多是在以理性剖析情感困局。但《乘风2025》这档节目要展现的恰恰是她最不擅长的一面:放下掌控欲,在唱跳舞台上“被人看见”。
“这个节目从第一季(2020年)就与我接触过,但我一直不想挑战自己。”侯佩岑坦言。她害怕的不仅是自己在唱跳舞台上肢体跟不上节奏,更是“失控”本身:团体生活的不确定性、真人秀中随时被镜头捕捉的未知,以及成为舞台焦点的压力。作为主持人,她习惯让被访问的对象成为主角,并不喜欢有太多关注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接受《乘风2025》的邀请就意味着必须站在舞台中央接受观众的审视,她甚至产生过自我怀疑:“这是我要做的事吗?”
转折点来自年龄的倒逼。“已经活到这么大年纪了,还怕什么?趁现在还有一点时间,还有体力,我应该去挑战一件害怕的事情。”她形容这次选择像一场“结婚般的冲动”——当节目组工作人员半开玩笑地调侃说“佩岑姐,再不来就不礼貌了哦”,她突然意识到,人生过半,若连尝试的勇气都失去,这或许才是真正的遗憾。“有点像双向奔赴。如果有人向我表白,我也很想去,那就去吧。虽然我很害怕,但到目前为止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决定。”
原来那个在镜头前沉稳持重的侯佩岑,竟藏着如此鲜活有趣的一面。 受访者供图
但真正的“失控”来得猝不及防。舞蹈动作的肌肉记忆、队形走位的精确卡点,这些对专业唱跳歌手而言的基础要求,于她却是全新的挑战。第一次公演前的分组评级小考,侯佩岑队的三位成员有忘词的、有掉拍的,也有拼命补救的……但正如管乐所说,小考就是诚实告诉大家现在还不行,后面会练好的。果然,在一公舞台上,三人组献上了令人惊艳的《爱的就是你》。观众看到她和管乐、邓萃雯日常欢乐相处、看到她在拉票环节被管乐抡起来转圈,弹幕刷满了“侯佩岑居然是喜剧人”的惊叹。
“我私底下和姐妹相处就是这样啊!”侯佩岑笑着说。或许是曾经的新闻主播形象太过深入人心,以至于观众忽略了她的另一面:从小和朋友打电话会被提醒“笑之前先说一声,否则耳朵会聋掉”;和队友管乐、邓萃雯在练习室玩闹时,总爱突发奇想“随地大小演”。她原以为节目组不会把这些内容剪进正片,没想到这些“叽里呱啦”最后都被剪进去了;甚至被抡起来拉票、把头当篮球打这些好笑到离谱的设计,背后都有侯佩岑的主意。“并不是单纯地配合管乐,而是我自己就很喜欢尝试好玩的事,我也很享受啊!”节目里这些与过往形象不同的“失控”,反而成了侯佩岑与观众重新连接的桥梁——大家以前觉得侯佩岑是体面的,但直接和真实一直都是她个性的一部分。
【队长角色】
在“纠结”与“乐观”之间找到平衡
成为《乘风2025》的队长,是侯佩岑职业生涯中最具反差感的角色。队长需要在很多关键时刻作出决定,侯佩岑却是一个“从小害怕作决定”的人,甚至连买方便面都会纠结到底买什么口味,会询问身边的人应该选辣的还是不辣的。“我妈就会跟我说:‘方便面而已,你不要想那么多,可以都试试啊。’但我的逻辑是面对选择就会忍不住想:选A路线可能发生什么事,我能够处理吗;走B路线会不会比较开心;走C路线会不会比较轻松……纠结很多方面,没有办法立即马上作出决定。”
在《乘风2025》节目里,当已经就某个问题和队员们商量出一个结果时,她会毫不犹豫;但是,当队员们让队长“随心选吧”的时候,她就陷入了纠结,会反复斟酌究竟要怎么选对团队发展才是最好的,思前想后的结果就是没办法在当下快速作出决定。最犹豫不决时,是队友邓萃雯的一句话让她彻底释放了焦虑。“侯佩岑,你忘记了吗?你的高光时刻就是傻啊。你以为所有的成功是因为计划得来的吗?不是。请放心作你想作的决定吧!”邓萃雯这段表面上看似有点冒犯的话,却让她卸下了队长的重担,整个人都释怀了,也放松了。
成为《乘风2025》的队长,是侯佩岑职业生涯中最具反差感的角色。 受访者供图
侯佩岑总结说,自己其实很适合有指令的工作,因为习惯于做事前先拿到“说明书”或者先了解“游戏规则”,再跟着去做。“要是别人跟我说,这个东西你自己随便玩吧,我反而不会玩了,卡住了。这就是我的个性。我其实是一个很循规蹈矩的人,不觉得被规范是一件不好的事。”但《乘风2025》的经历让她认识到了事物的另一面,她也开始学习相信自己的直觉。“如果当下必须得立即作出一个选择,我要给自己一个底气跟信心。我们对自己已经这么严格了,怎么选结果都不会太坏的,不要害怕。”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她骨子里的乐观天性。“可能很多人看到我的乐观,会想问这是不是一种委曲求全?不是的。这个乐观是我能够自动等到阳光出来,可以快速找到黑暗中哪怕只是一点点的亮光。”其实一开始,侯佩岑对于在节目里担任队长非常没有信心,一直在问自己能不能做得好。但她又想到,自己虽然不是唱跳专业出身,但很擅长倾听。如果能把大家输出的各种专业意见融合起来,让队员们在各自想要的舞台上发光,何尝不是另一种表现呢。“我可能不会抠你唱跳的细节,但我会想尽办法让你的闪光点被看见。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组织的能力。”
【人生半程】
与年龄、标签和“得体”的要求和解
在侯佩岑的成长轨迹中,“得体”始终是关键词。她的记忆里,小时候家里对她的管教不算严厉,不会要求她要拿第一名,但要求她懂规矩、有礼貌,见到人一定要打招呼,“请,谢谢、对不起、麻烦了”等礼貌用语要常挂在嘴边。妈妈不喜欢她有不得体的表情,比如翻白眼,所以到现在她也不会翻白眼;爸爸平时也会以身作则地教导她:打车要跟司机大哥问好,结束要感谢对方的服务;出去吃饭要招呼好客人,点每个人喜欢吃的东西……由礼貌和规矩构成的“SOP”(标准流程)塑造了她后来作为主持人的专业素养,也让她习惯了这种在外界看来有些紧绷的体面。
成为妈妈后,这种“紧绷”达到了一个顶峰。以前她很喜欢泡澡,有了孩子后不泡了,每次洗澡、上厕所都争分夺秒。她害怕孩子哭或者跌倒,觉得自己的眼睛不能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要时时刻刻关注孩子。她也要求孩子们有礼貌、懂规矩,害怕他们有负面的情绪。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孩子在作决定时总看向她,问:“妈妈,你觉得这样好吗?这样做你开心吗?”她才惊觉需要改变。“我现在告诉他们:躺平也好,没表情也好,妈妈都爱你。”这种育儿观的颠覆,意外成为她自我松绑的契机:“情绪是流动的,不应该赋予它正面或者负面的标签,也不要去压抑它,要陪着它走。这是我从孩子身上学到的一点。”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她慢慢意识到之前的紧张也是新手妈妈必经的过程。如今孩子大了,她终于有时间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参加《乘风2025》。侯佩岑以前很在意年龄,能少讲一岁就少讲一岁,也不会具体讲自己47岁了,而是会说“我到了40+的阶段”。她坦承有过年龄焦虑,一度觉得自己老了,这两年都开始戴老花镜了,也会担心自己的体力是不是不适合再做演艺工作了?“别说女艺人,一般女性到了47岁,人家也会觉得你还干得动吗?带孩子那么久后重回职场,能立刻接上工作的步调吗?坦白说,我有过自我怀疑,可是我觉得还是要主动踏出那一步。”
侯佩岑说,她参加《乘风2025》只是在做一件不擅长的事情,并尝试努力去做好。 受访者供图
踏出那一步只是开始,她也有一个适应期。但经过这次《乘风2025》的旅程之后,侯佩岑对年龄焦虑有了另一种解读。当看到那么多姐姐不管在哪个年龄段,都那么有韧性,那么愿意为了变得更好去拼搏,她不再觉得年龄是人生的一个局限或者借口。“比年龄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态,不能说我47岁了就不能怎样。女性到了中年,确实会被家庭或者自己的某个状态困住,但自己想做的那件事不要放弃。有一天找到了合适的时间点就开始做,多少岁都不晚。”
侯佩岑说,她参加《乘风2025》只是在做一件不擅长的事情,并尝试努力去做好。“我一点预设都没有,既没有预设过要凸显什么,也没有想在节目里变成‘喜剧人’。”采访结束时,她反复提到一个词——“意外”。在这趟旅程里意外收获的友谊,意外被观众接纳的幽默感,意外发现的松弛力量……这些“意外”拼凑出的,恰是一个47岁女性挣脱过往,拥抱不确定性的真实画像。
侯佩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