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国际
在乌兹别克斯坦感受中国民间说唱影响力
2025年05月12日11:32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徐嘉彤
小号 中号 大号

“每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都体现在其口头文化传统中,这是理解民族身份认同、保护和发展民族价值观的宝贵源泉。”在乌兹别克斯坦第四届国际民间口头说唱(巴赫希)艺术节开幕前,乌文化部长纳扎尔别科夫在简报中这样介绍道。在为期3天的艺术节活动中,《环球时报》记者与来自多国的艺术家、学者专家进行对话。在交谈中,记者发现,虽然今年的参赛选手中没有来自中国的乐团,但中国传统音乐对其他国家的表演者来说早已不陌生。

图片说明:4月26日,乌兹别克斯坦第四届国际巴赫希艺术节开幕式上的表演。(Taehun Park摄)

巴赫希追求和平与友好

乌兹别克斯坦国际巴赫希艺术节今年来到了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东西交汇地、乌国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希瓦古城。艺术节举办期间,在希瓦古城漫步,时常可以看到各国表演者在街道两旁或夯土墙上带来民族歌舞表演,引得与会者们和路人驻足观赏,或加入表演者队伍一同舞动。

4月26日,希瓦古城象征着古代丝绸之路上商队的雕塑。(徐嘉彤摄)

4月26日,一组巴赫希表演者在希瓦古城的夯土墙上进行歌舞表演,下面的路人有的举起手机拍摄,有的一起舞动。(徐嘉彤摄)

巴赫希是乌兹别克斯坦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借助传统乐器以说唱的形式讲述历史和文化故事,是该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土库曼斯坦马赫图姆库里·卡尔雷耶夫艺术学院高级教师希琳娜·阿拉巴耶娃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土库曼斯坦,巴赫希首先强调的是和平友好的关系,以及通过音乐传达爱意。其次,巴赫希讲求纯洁的心灵和相互尊重。同时,喜庆氛围也是必不可少的,巴赫希也重视幽默风趣以及懂得欣赏美的心灵。”

土库曼斯坦学者哼唱起维吾尔族民歌

虽然今年的活动没有中国选手参赛,但在同《环球时报》记者的交流中,几乎每个国家的表演者、专家学者都表示了解或听说过中国的民间说唱艺术。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之中很多都提到了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玛纳斯艺术。玛纳斯是中国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地方传统民间文学,柯尔克孜族人民以口头形式传唱《玛纳斯》,将柯尔克孜族的古代生活融入口头叙事中。俄罗斯萨哈共和国“欧隆克之家”文化中心员工叶夫多基娅·伊万诺娃对记者表示:“欧隆克、巴赫希、玛纳斯等民族说唱艺术都记载了世界上不同民族各自的英雄史诗。它们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时,又有着相似的核心观念。”

4月26日,乌兹别克斯坦第四届国际巴赫希艺术节开幕式上,台下的巴赫希表演艺术家手拿巴赫希传统弦乐器“冬不拉”跟着音乐起舞。(乌兹别克斯坦文化部供图)

不少参与艺术节的表演者向记者表达了对中国其他歌舞艺术形式和传统乐器的喜爱。土库曼斯坦的希琳娜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我听说过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都保留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我曾经看过维吾尔族姑娘们成群结队地表演舞蹈,非常优美。我觉得你们的音乐曲调也非常有趣,就像这样……”说到这里,希琳娜对记者哼唱了起来,并继续说道:“我特别喜欢你们这种细腻的声音表达。”

此次艺术节大赛评委团成员埃尔穆拉·扎纳伯根是哈萨克斯坦荣誉工作者、史诗故事表演艺术家。埃尔穆拉对记者说:“中国是与哈萨克斯坦邻近的亲密国家,我自己经常听中国的音乐。我很喜欢听古琴,它的曲调非常悦耳,能够激发灵感、启迪心灵。我还曾读过关于孔子的故事,书中有一段讲述孔子学习古琴的故事,我也尝试将他这段经历所带来的启示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024年6月,埃尔穆拉·扎纳伯根参与中国“哈萨克斯坦旅游年”系列活动中的音乐会表演。(埃尔穆拉供图)

吉尔吉斯斯坦史诗传统与中华文明存在深刻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有几位活动参与者在听说记者来自中国后,都热情友好地向记者讲述自己曾经到中国进行文化交流的经历。吉尔吉斯斯坦参赛选手伊曼别克·热恩别科夫告诉记者,4月初,他们应邀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在希腊雅典举办的国际史诗学大会。伊曼别克表示:“作为世界人文思想的结晶,孔子学说和礼学思想直至今日仍在启迪人类智慧,其精髓已深深融入吉尔吉斯民族的精神遗产。吉尔吉斯斯坦的史诗传统与中华文明存在深刻共鸣,我们非常关注中国学者对玛纳斯史诗的译介工作和研究成果。”

吉尔吉斯斯坦参赛选手在希瓦古城的合影,从左到右依次为伊曼别克·热恩别科夫、别尔梅特·卡利耶娃、努尔别克·卡雷别克乌卢。(别尔梅特供图)

“据了解,吉尔吉斯斯坦即将向中方正式移交一批珍贵手稿文献。希望中亚腹地及其周边区域,特别是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当代文明对话持续缔造丰硕成果。”伊曼别克说。


责任编辑:蔡晓慧
关键词:

乌兹别克斯坦,民间说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