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店主称,4月底,一学校60多名学生集体网购衣服,参加完运动会后又集体以“质量问题”为由退货,并向平台申诉且成功极速退款。店主表示,自己的这个服装链接被封三个月,三个月都卖不了,损失8000元左右。“学生们退款的时候说他们也没有办法,因为是老师强制让买的,老师让退的。”
5月3日,该店主表示,校方已就此事道歉,并承诺回收服装、承担相关费用,双方目前达成和解;关于店铺被封事宜,将与平台进一步协商。
在电商交易中,为保障消费者权益,方便买家退换商品,平台设置了“七天无理由退换货”“极速退款”等退换货规则。但据报道,该店主称,在学校官网上可以看到,学生们穿着自家店铺的衣服,而衣服的吊牌都没有摘,而且退回来的衣服上面还粘着学校草坪上的渣。
可见,这些衣服被穿着过的痕迹明显,而且,如果真的是“质量问题”,为何不在发现问题后的第一时间退货,而是在没有拆除吊牌的情况下,使用后再退回呢?比起一次购买行为,更像是一种“零成本租赁”。这显然不符合正常的交易逻辑,是对电商平台退货规定的一种滥用,侵犯了商家的正当权益,更违背了诚实信用的原则。
针对类似做法,法律也有禁止性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条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第四条规定,“消费者行使七日无理由退货权利和网络商品销售者履行七日无理由退货义务都应当遵循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商业道德。”
交易应当公平、诚信,条款约束卖家的同时,对买家也有同样的效力。就像所谓“无理由”并非真的“无理”,只是无需说明理由的意思。在商品交易尤其是网络购物中,为了弥补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增大买家对卖家的博弈筹码,平台设置相对宽松的退货条件,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促使商家提升产品质量。
但规则如何被执行和使用,是核心,也是难题。如果买家不顾交易的基本原则,类似“利用规则”的方式也是在挤占守序消费者的正当利益空间,甚至引发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对立,加剧市场交易成本。其实,从不久前“仅退款”规则的退场,不难看出,如何平衡好卖家利益和买家权利,平台和规则一直处于动态调整中,这需要各方争取,也需要合力维护。
此次事件看似告一段落,但也要注意到,为何组团退款的又是演出服?有媒体梳理发现,演出服装被使用后退回的情况屡见不鲜。有商家表示,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学校组织集体活动,购置演出服的压力层层传导至学生,为老师、学生和家长增加了负担。或许,更进一步来看,在这起消费纠纷中,校方也应反思,该举办怎样的校园集体活动,又该如何明确自身责任。学校和学生,都该从中学到重要一课。
退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