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国内
玲珑锦袍映风华
2025年04月29日14:49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冯群星
小号 中号 大号

1985年,邓丽君在“One&Only”演唱会上旗袍搭配辫子的造型。

1985年12月15日,邓丽君在日本NHK大会堂举行了人生中最后一场大型演唱会,主题是“One&Only(唯一一次)”。

演唱会进行到第二十一分钟,舞台灯光渐次熄灭,背景幕布变换成夜幕降临时分的深紫色。三盏中式宫灯悬在幕布上方,透出朦胧光晕。

圆形追光灯下,邓丽君站在立式话筒前,伴随着《何日君再来》的前奏轻轻舞动。身上那袭淡紫色旗袍随她的舞步漾开微波,全身珠片明明灭灭,像星辰在银河间跃动。

对歌迷和全体华人而言,谈起邓丽君的美,总是离不开旗袍。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只要举办演唱会,邓丽君一定要安排至少一套旗袍造型。三哥邓长富说:“她认为这样能彰显我们中国人的穿衣特性,这是她的风格。”

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亚洲女性愿意一掷千金,只为复刻“邓丽君同款旗袍”。这就是邓丽君的魅力。她把那些流畅的线条、闪烁的珠片和大气的纹样演绎出万千风情,成为无数人的时尚启蒙和“东方美”的代表人物。

柔美与风骨

1976年,邓丽君首次以高衩旗袍造型亮相电视节目,一举俘获无数观众的心。有人来信索取邓丽君的旗袍照片,有人夸赞她的腿部线条很美。一向大方的邓丽君幽默回应:“因为脸蛋不好看嘛,只好穿高衩旗袍转移大家的注意力啦!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中的西康雅安高颐阙手绘稿。

此时的邓丽君,已将发展重心转移到竞争激烈的日本市场。日本社会存在一定的排外倾向,但邓丽君以中国形象为荣,从不掩饰自己是中国歌手。在越来越多的演出中,她选择穿上代表中国的旗袍。

1978年,邓丽君身穿白底牡丹旗袍在日本演唱。

她的绝大多数旗袍在香港、台湾两地定制。一件丝质旗袍大约需要5000元港币,在当时可以买两台18英寸的进口彩电,或是为一间普通住宅提供半年的租金,可见邓丽君投入之高。不过,她乐此不疲,有时还会记下歌迷的身材尺码,定制旗袍送给歌迷当礼物。

为什么邓丽君能成为“最适合穿旗袍的人”?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中国传统旗袍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史立萍认为,历经多番改良的旗袍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结晶,最能表现东方女性的身段美。“西方一般将丰满的胸部作为女性魅力的核心符号,东方则讲究‘藏而不露’,更重视曲线与整体身形。邓丽君身高1.67米,体形匀称、腿部修长,这些先天条件与旗袍十分适配。”

史立萍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早年间,旗袍制作有地域流派之分,邓丽君的许多旗袍属于港工旗袍。在海派旗袍的基础上,港工旗袍吸收了西方的立体剪裁技术,腰部和裙摆更加收拢,使邓丽君的女性气质更为突出。同时,港工旗袍常用无袖的齐肩设计,露肤度更高,又为邓丽君增加了俏丽和摩登感。

不过,史立萍觉得,邓丽君的旗袍造型之所以经典,更重要的东西源于内在。“旗袍是一种兼具柔美和风骨、很有能量的服饰,穿着旗袍的邓丽君大方自信、美而不妖,把属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展现出来了。从20世纪30年代中国女性穿着旗袍走上街头抗议列强入侵、呼唤民族独立开始,近现代的旗袍就蕴含着这种风骨和气质。”

说起来,史立萍投身旗袍制作和旗袍文化传播,也是受邓丽君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还在上高中的她常常走上两站路,到母亲的单位看电视。一天,画面放到邓丽君出场,史立萍和身边的朋友们忍不住“哇”了出来:“好美啊!”

那是史立萍第一次看到穿着旗袍的中国女性。时隔多年,她还记得邓丽君身上是件白底大花旗袍。电视机的屏幕只有9英寸,又是黑白的,可她依然被那种温柔而不失洒脱的美深深震撼了。

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史立萍到北京老字号“双顺便服店”拜师学艺,从此埋首于旗袍40多年。她曾像邓丽君一样走出国门,在欧洲的服装公司工作。但她发现,外国人真正对自己刮目相看,还是因为她用中国传统工艺制作了精美的中式礼服。

“只有具备民族特色的中国服饰,才能得到西方的尊重,并在世界上立足。邓丽君的旗袍打动了众多海外歌迷,正应了那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史立萍说。

国风和混搭

台北的中山北路,街道两侧林立着大大小小的婚纱店。在一众陈列着西式白色婚纱的店铺中,陈杏春的“汉清旗袍名店”显得与众不同。

走进店门,墙壁上层层叠叠地贴着名人留影,邓丽君的那张就在试衣镜上方最高处——她穿着一件缀满亮片的白色立领长款旗袍,七朵颜色各异的牡丹自领口延伸至下摆,雍容大气。

这件旗袍是由陈杏春和母亲、姐姐共同打造的。陈杏春出生于1949年,15岁起跟着上海来的老师傅学艺。这61年间,他为无数明星艺人、达官显贵做过旗袍,知名度最高的还是邓丽君。“她穿旗袍,就是有灵气、有味道。”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冯应谦20多年前就加入了邓丽君歌迷会。作为资深歌迷,他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系统研究过偶像的旗袍。在他看来,白底牡丹旗袍集中体现了邓丽君美学的诸多要素。

“牡丹花语为富贵、吉祥、国色天香,符合邓丽君的形象。在邓丽君的旗袍中,常常出现类似的国风元素,除了牡丹花,还有兰花、凤凰、蝴蝶等。”

香港文化馆里陈列着邓丽君的一件黑色凤凰旗袍,它是邓丽君喜爱的旗袍之一,多次在亚洲演出中亮相。冯应谦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凤凰同时具有富贵和太平的象征,邓丽君选择它,可以理解为希望给华人社群和整个亚洲带来和平。

这件凤凰旗袍陪邓丽君到过亚洲各地。

和牡丹旗袍一样,这件旗袍上的凤凰由彩色亮片组成,纵贯全身、绚烂夺目——“国风+亮片”是邓丽君偏爱的组合。冯应谦说,亮片材质流行于当时的西方服装,邓丽君将其融入旗袍,创造了一种辨识度极高的混搭风格。

陈杏春也向《环球人物》记者回忆,20世纪80年代,亮片装饰在中国服装上并不常见,有能力将旗袍绣满亮片的店铺更是屈指可数。他的姐姐一直钻研传统刺绣工艺,因此才能胜任。整件旗袍从预定到完成,制作时间足有一个半月。

陈杏春特别提到,亮片耀眼美丽,但布满亮片的旗袍又硬又重,舒适度欠佳,并不适合日常穿着。“为了给歌迷呈现最美的效果,邓丽君小姐下了很多看不见的功夫。”

“反叛”又前卫

1985年的“One&Only”演唱会,邓丽君照例穿了旗袍,发型却有些特殊:她那一头乌黑飘逸的秀发,竟被编成了数十根手指粗细的小辫子!

“你的朋友们看了这个发型,有没有什么看法?”在1986年2月的电视节目《与君同乐》上,主持人向邓丽君提出了很多人好奇的问题。

“他们没人说不好。”

“就是都说好?”

“他们也没说好,也不敢说不好。”邓丽君笑道,她的灵感来自京剧中的花旦装扮。当天,编头发大约花了4个小时,但是在此之前,她足足花了6个小时才说服造型师。

2015年,邓长禧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邓丽君大概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打破日本观众将她当作“糖娃娃”的固有认知。“哇,现在想起来,还是好反叛!”

在冯应谦看来,这恰恰是邓丽君的魅力所在——作为东方美人,邓丽君用旗袍倾倒了众人,但她的美绝不局限于此。传统和现代、内敛和前卫在她的身上和谐共存,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之美,又加深了中国与世界文化的联系。

1984年,邓丽君的15周年巡回演唱会来到台北站。进入尾声部分,她换上一套白色丝绸吊带短裙。丝绸的裙摆仅到大腿,往下则缀满闪亮摇曳的流苏,将邓丽君衬得妩媚灵动。

1983年到1984年,邓丽君在15周年巡回演唱会上的吊带短裙造型。

1984年,邓丽君穿着吊带纱裙拍摄写真。

与演唱会主持人互动时,邓丽君说,她已经出道15年,经历了“两个迷你裙的时代”,所以这次挑选了较多“短一点的裙子”,“十几岁穿的裙子比现在还要短。”

主持人点头回应:“过去您的服装很保守,现在的服装都比较……突破。”

冯应谦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即便在被视为“开放”的西方社会,短裙也不是一开始就得到普遍接受。在诞生之初,它是女性表达“叛逆”的符号。

“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社会仍然相当保守,邓丽君却大胆选择各种短裙。她的旗袍中也有一些是短款。除此之外,她还尝试过泳装造型。相对于华人社会的传统期望,邓丽君在舞台上展现了许多不同的形象,突破了女性的传统服装规范。从这个角度看,她不仅是时尚潮流的标杆,也是革新女性文化的先锋。”冯应谦说。

1995年,邓丽君去世的噩耗传来,为邓丽君做过百余套旗袍的香港师傅,含泪赶制了春、夏、秋、冬四款旗袍,让她一年四季都有美丽的衣裳可以穿——伊人故去30年,但她的美早已凝练在我们的记忆中,永不褪色。

邓丽君的古装造型。

邓丽君身穿花朵大摆裙,于越南丽声剧院留影。

邓丽君鬓边簪花的造型。

身着旗袍的邓丽君在台上手捧干花。

邓丽君身穿黑色旗袍、手持团扇的造型。

邓丽君身着蝴蝶图案超短旗袍、搭配白色网袜的造型。

邓丽君身披红色披肩的造型。

邓丽君身着格子西装、手持画册的造型。

邓丽君身着黄色衣裙的造型。

邓丽君身着黑色吊带裙的造型。

邓丽君的签名及其生前用过的饰品。

邓丽君身着黑色抹胸短裙的造型。


责任编辑:蔡晓慧
关键词:

邓丽君,旗袍,造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