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望你你没有来,我在高山打石岩,只见白云写封信,打穿石岩我就过来。”28日,72岁全国劳动模范、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回族农民陈锡洪把这首山歌,带到了北京。
72岁的全国劳动模范陈锡洪在养殖场内劳动。(受访者供图)
同行的人说,攀峰打石岩,他带着乡亲奋斗攀顶,“穿石”而来!
他哈哈一笑,想不到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荣誉表彰。“回去还是要继续种地养殖”。
年轻时的陈锡洪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带领乡亲们富起来。这个梦想,他一直在追逐。
金川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1990年,他从成都平原贩运鸡苗回阿坝州养殖。当时,交通困难,一次大堵车,一车鸡苗折腾死大半。
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付出艰辛努力。
“要是能在高原孵化鸡苗就好了!”陈锡洪的这个转念,让他花费上万元买回孵化设备,结果,不适应高原条件,老本赔个精光。
面对挫折,他又一次凑齐钱,走出大山,远赴安徽等地访名师、学技术、找设备。1994年,他第二次搭起养殖场,当年出孵率仍不到50%。
有人摇头说,这是“异想天开”;有人好心劝他别再投入,改行。倔强的陈锡洪一头钻进鸡圈,非要打穿这道“石岩”不可!“一定要干出来”!
通过细致对比,问题找到了——金川昼夜温差太大。陈锡洪和厂商一起攻关,花费两年时间摸索出适合高原河谷的室内恒温孵化技术,孵化率提高到80%。
在川西北高原,这可是破天荒的大事!当地人说,老陈要发大财了!
各县干部群众来取经,陈锡洪这样承诺:“高海拔地区销售鸡苗送上门,免费传授养殖技术,永不关手机!”
72岁的全国劳动模范陈锡洪在养殖场内进行鸡粪堆肥,用于循环农业。(受访者供图)
这份承诺,一兑现就是30余年。
红原、若尔盖、阿坝、丹巴、小金……川西北高原的很多养殖户成了他的朋友。遇上棘手问题,养殖户随时打电话向他求援,他的“绝招”替大家挽回不少损失。
幸福源自劳动,梦想连接现实。
近5年,他累计养殖成鸡1.5万余只,产出鸡蛋90余万枚,孵化、销售鸡苗25万余只。他的鸡苗育足日期、做好防疫,宁可自己吃亏,绝不坑养殖户,仅此一项,就带动阿坝州乡亲养殖增收800余万元。
如今陈锡洪已年过七旬,大儿子想让他到成都安度晚年,他心里慌着:“有句老话,80岁老汉都要转田坎,我是农民,我享了福那谁去送鸡苗?”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他相信,每个人出一份力,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美好的未来就能更近一步。
什么是劳模?陈锡洪说,劳模是一种精神,“我背虽佝偻,但奋斗不能止,劳动成就梦想!”
陈锡洪,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