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剑
199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曾任职于网易,2018年创办曼孚科技,其后几年公司获得多轮融资,现任首席执行官。
在杭州市高新区一座敞亮的写字楼里,几十名“数据标注师”正在紧张地工作着。他们面前的电脑屏幕上不断闪过不同的画面: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正在玩耍的孩子,无人机航拍的稻田……一名“数据标注师”突然暂停了一场足球比赛的视频,在标签框中打下了几个字:进球时刻。这个标签,很快随着视频一起,被录入庞大的数据流之中。
在曼孚科技CEO赵剑眼里,这些看似平常的工作,构成了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地基”。
在202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赵剑接受了《环球人物》记者采访。当被问及人工智能(AI)中数据的作用时,他胸有成竹地说:“如果人工智能产业是一辆电动汽车,那么数据就是它的‘电池’。而数据标注,就是把世界上散落的各类信息进行分析、组合、整理,使其成为人工智能可以理解和学习的‘数据食粮’,从而加速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算法可能瞬息万变,但数据,永远是这个产业发展的‘刚需’。”
赵剑正是抓住了这一“刚需”背后的商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AI创业”之路。
“技术主导”
“人工智能领域是一条宽阔的赛道,但随着许多‘巨头’的相继入场,这条赛道会越来越挤。同时,人工智能领域也需要大量的科技和资金投入。例如像云计算这样的赛道,创业公司是完全‘玩不动’的。所以想要做人工智能创业,必须要‘另辟蹊径’。”赵剑说。
对于曼孚科技来讲,这条“蹊径”就是数据标注。“数据、算力和算法是人工智能科技的‘三要素’,数据则是三者之中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数据,算力和算法就难有‘用武之地’。就像我曾对投资人说过的一句话:数据决定AI,AI改变世界。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数据标注业务大有可为。”
选好赛道只是创业的第一步,如何“起跑”是关键。曼孚科技团队调研后发现,尽管AI技术发展迅猛,但作为基础的数据标注业务依然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工作,成本高,效率低。因此,赵剑决定将重点放在开发数据标注软件上。2019年10月,曼孚科技研发的SEED数据标注平台上线。该平台可以有效提高数据标注团队的工作效率,并帮助企业用户降低管理成本。这款曼孚科技的“明星产品”很快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曼孚科技标注基地一角。
“对一个科技企业来讲,‘技术主导’的基因最为重要,团队的市场沟通和交付能力,都可以通过投入资金和时间进行培养,但对技术的重视程度,才是决定一家科技企业能走多远的核心因素。”赵剑强调,“中国的数据标注平台市场竞争很激烈,大浪淘沙后,只有功能最完善,技术最过硬的产品才能脱颖而出。从一开始,我们的目标就是做出中国最好的数据标注平台,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在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时,赵剑表示,选择创业赛道时,不能只着眼赛道的“宽窄”,更要重视赛道的成长性。“20世纪90年代,微软需要售卖几千份操作系统才能赶上IBM公司售卖一台大型机的利润。之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微软在21世纪初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在科技史上,有很多被低估的‘长期赛道’,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奋战到这条赛道彻底崛起的那一天。”
考验“心力”
赵剑199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自小就养成了阅读习惯,并对商业保持着高度热情。“我从小就对知识充满渴求,会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来扩展自己的视野。我后来进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习,也与我的个人规划有关。我认为很多具体的技能什么时候学习都可以,但对这个世界的宏观理解应当尽早探索学习。你的视野打开的越早,对你未来的发展就越有利。”
当谈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时,赵剑选择了美国管理学家吉姆·科林斯和杰里·波拉斯合著的《基业长青》。这本书选取了18个长盛不衰的企业案例,深入探讨了实现公司长期发展的成功经验。
“这本书教会了我两件事,一是做企业一定要有一个‘胆大包天’的愿景,要敢于抓住历史机遇。二是创业必须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残酷的‘创业战场’上幸存下来。”赵剑说。
“我对人工智能最早的理解之一源于我的一个姐姐,她1995年在美国读博时的研究领域就是人工智能,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人工智能这个概念。那时人工智能技术还很不成熟,但当我进入网络公司工作后,发现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获得广泛应用。”赵剑笑着告诉记者,“在参与一个网络广告项目时,我看到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实现广告的精准投放。”
这段经历让赵剑意识到:人工智能创业风口已经来临。不久后,他从公司辞职,开始组建创业团队。“我一直对科技发展很感兴趣,有很多在技术领域深耕的朋友,我自己则更擅长公司运营。所以当我提出进入人工智能创业赛道时,我们的团队可以说‘顺理成章’地建立起来了。”
2018年,曼孚科技正式成立。创业之初,赵剑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哪怕你预案做得再好,创业期间有很多事情都是超出你想象的。这就是考验你‘心力’的时候。我很喜欢战争史上的一句话:战争结束的标志是一方意志的崩解。因此,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我们的团队也‘无条件地’相信自己能赢。”
曼孚科技第一个真正的“大客户”是国内一家头部无人机科技企业。该客户与曼孚科技接洽时,曼孚团队只有20多人,在参与竞争的企业中是规模最小,也是最年轻的。但曼孚最终依靠过硬的技术能力脱颖而出,赢得了客户的青睐,拿下了公司建立以来的首个“大单”。在之后的几年里,曼孚科技成功获得多轮融资,成功走出了创业公司的“生死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曼孚的业务也开始向自动驾驶等多领域拓展开来。
这时,赵剑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
走向世界
根据工信部2024年9月公布的数据,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经初步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
与此同时,国际数据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在未来5年里,全球人工智能投资规模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2.9%,并有望在2028年增至8159亿美元。
在赵剑看来,全球人工智能市场的蓬勃发展,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新机遇:“中国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中国企业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具有很强的技术储备和经验。另一方面,中国的新一代企业家也更自信,更努力,更愿意去开拓陌生的海外市场。我们的技术产品、国际视野以及做事的认真程度都获得了海外市场的认可。”
近期,赵剑多次前往海外进行市场考察,对中国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有了更深的体会:“我举个例子,在汽车的智能座舱方面,一些外国公司的产品与国产产品差距很大。在国产座舱里,如果你想放一首歌,你喊一下触发词就可以。而在一些外国座舱里,你还需要腾出手来去点屏幕才能实现。”
谈及国际市场,赵剑自信地表示,尽管目前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出海面临着一些挑战,但未来是非常乐观的。他说:“如果你去读全球化的历史,你就会发现:人类永远在追求更高效的生产方式,这是不以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国家的意志为转移的。”基于这份对国际形势的认知和判断,赵剑对中国人工智能打开海外市场,成功走向世界充满了信心与憧憬。
赵剑,人工智能,曼孚科技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