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视野
世界读书日|共读《先生们》,从大师风范中汲取前进力量
2025年04月23日15:08 来源:环球人物网
小号 中号 大号

浩瀚的人类历史长河之中,总有一些身影如星辰般璀璨,他们以笔墨为舟、以思想为楫,为人类引导前行的方向。由《环球人物》杂志社倾力打造的典藏书系之一《先生们》,会集现当代文化巨匠的生平事迹,展现现当代文化大师的风范。

大师群像

《先生们》以宏大的视野,收录了活跃于现当代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61位大师。他们之中,既有文学泰斗如茅盾、老舍、巴金、汪曾祺,以文字编织时代的经纬;也有学术宗师如王国维、季羡林、饶宗颐,用智慧点亮文明的火种;更有艺术大家如吴冠中、黄永玉、李可染,以笔墨勾勒时代的风貌。这些名字,每一个都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每一笔都镌刻着文化的印记。

书中通过深度采访和资料搜集,还原了先生们真实而立体的人生。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与妻子张允和的爱情故事,令人动容。周有光因思念逝去的妻子,坚持睡在沙发上,对着妻子的照片。这种深情,是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最动人的诠释。

2002 年,张允和去世,享年93岁。她在世时,老两口上午下午都会喝茶,“举杯齐眉”的小动作做了多年,相视一笑,有敬也有爱。她去世后,周有光把书房的两张座椅换成了一条长沙发,一度在沙发上屈腿过夜,不回卧室睡觉。妻子的照片则在对面书柜上,依旧两两相望。

书画大家启功,自谦若凡人,常拒“大师”之称,笑称“姓启名功”。其作价平民,不慕虚名,以“中学生,副教授”自嘲。

书名大振后,启功从不吝惜笔墨,机关、学校、商店、风景区,随处可见他的题字,连北师大的老司机,每人也有一两件启先生的东西。假冒之作也随之而来,地摊上到处可见一摞摞的“启功书法”。琉璃厂的买卖人说,启功这个老头儿人很好,从来不和我们捣乱。有人拿出收购的字请启功鉴定,看到确是真迹,他便说:“这张是劣而不伪。”看到确属伪冒但写得不错的,便说:“这属于伪而不劣。” 或顾左右而言他:“墨真黑。”

冰心和“饼干舅舅”萧乾的互动,展现了文人生活中温暖可爱的一面。萧乾因名字被冰心孩子误念为“小饼干”,便自称“饼干弟”,与冰心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萧乾中学时就认识冰心,还与冰心的弟弟冰季是同学。萧乾回忆,在北新书局打工时,每次去给冰心送稿费,怕弄丢,总是用手绢绑在手腕上。从那之后,萧乾一直与冰心来往密切。萧乾本名“萧炳乾”,冰心的孩子总是念成“小饼干”,提到萧乾,他们会说“饼干舅舅”。

精神传承

《先生们》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历史,更在于传承精神。书中每一位先生,都是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1943年秋,26岁马识途入西南联大,由外文系转中文系。在昆明,联大教授寒衣裹身,学生在土坯教室里上课,环境虽然恶劣,但他们的精神是丰满的。

80年前的秋天,马识途来到春城昆明,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后转入中文系。这一年,他 26 岁,作为一个“胡子拉碴的老家伙”,和少男少女一起参加食堂的“抢饭战斗”,泡在茶馆里读闲杂书、论天下事。教室是土坯房,雨点打在铁皮屋顶上,叮叮咚咚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先生们穿着寒碜、面有菜色,却是八仙过海、百家争鸣。马识途见过南北两个大教室的对垒,南边的教授听到北边的教授批评自己,跑过去当面对峙,两人吵得面红耳赤,然后互相握手,一同有说有笑地回家去。

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因一本《敦煌石窟图录》与敦煌结缘,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坚守四十年,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择一事,终一生”的传奇。

常书鸿与敦煌的缘分始于 1935 年他在塞纳河畔的一次散步。1931 年 出生的女儿常沙娜,后来这样描述父亲与敦煌的偶遇:“巴黎塞纳河边经常有书摊子,他在书摊上发现的,上头写着《敦煌石窟图录》,伯希和(法国探险家)的,印刷了这么一本,他一翻, 讲的都是在中国,在甘肃西北,发现了这样的藏经洞,藏经洞里都是卷画,那里还有石窟,我父亲很惊讶,他说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中国有这样的宝藏。”

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以词学造诣深厚。早年辗转海内外讲学,从教六十余年,从来不曾坐着讲课,被尊称为“先生”。其学术严谨、情怀深挚,以生命诠释诗意,架起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桥梁,被誉为“诗词的女儿”。

在国外时,叶嘉莹不得不用英文授课。她总觉得把诗歌翻译给外国人听,没有生命,没有共鸣在里面。她那时常常做梦,梦见用中文上课,梦见下 课后去拜望老师,有时路上被困在芦苇丛中,怎么也走不出去,突然惊醒, 怅惘好久。

直到 1974 年,叶嘉莹才在阔别二十六载后,再一次踏上大陆的土地。 飞机飞到北京上空时,她远远看到一排灯火,便想象那里是西长安街,是 她长大的地方,眼泪就流了下来。

典藏之作

《先生们》的作者均是《环球人物》杂志的资深记者和编辑。他们以专业的笔触和深厚的情感,为读者呈现了一部兼具权威性和可读性的集体传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人类社会滚滚向前,这些人类社会中“先生”,具有卓越的才华,更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坚定的信仰。他们共同用精神构筑了中华文明的脊梁,传承了中华文明的血脉。

翻开《先生们》,在字里行间聆听历史的回响,在大师风范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先生们的精神,永远照亮我们的道路;先生们的风骨,永远镌刻在民族记忆之中。


责任编辑:邱小宸
关键词:

《先生们》,世界读书日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