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安部网安局揭露三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其中涉及教培机构、电商平台及求职网站的数据泄露问题。如何让每个数字身份都能在赛博空间体面地行走,而非沦为黑产货架上的“待售商品”?这样的拷问犹如重锤叩击社会神经。
犯罪团伙以“职业跳槽”为幌子,在教培机构电脑中植入木马程序,非法获取客户数据,暴露出部分中小企业将网络安全预算压缩成“纸片防火墙”,致使黑客仅凭基础技术就能攻破。警方查明,一团伙先后对50余家企业进行木马“投毒”,这背后是数字经济“重扩张轻防护”的普遍困境——数据是金矿,安保却如纸糊门。
虚假企业编织“高薪陷阱”,诱骗求职者提交简历,实际目的是收集个人信息并用于不法活动。这类“职场钓鱼”折射出平台审核走过场。平台应摒弃“事后灭火”的思维模式,转而推行常态化的“合规审计”,从根本上切断灰色交易链条,保障每一位求职者个人信息安全。
快递面单的“*”号本为保护隐私,却被商户、中介与快递公司合谋破解,形成“解密—贩卖—诈骗”的闭环。剥洋葱式的隐私窃取,让消费者在不知情中成为待宰羔羊,这种做法不仅违反法律法规,也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隐私权。对此,电商平台和快递公司应当强化内部管理,严格执行数据保护政策,避免平台规则成为犯罪分子的“反向操作指南”。
当一个快递单、一次简历投递、一节网课体验都可能成为“人生盲盒”的开启键,个人信息保护已不是技术命题,而是关乎每个人尊严的社会契约。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提前筑牢防火墙,让数据流转可追溯、可熔断,为个人信息保驾护航。唯有让“数据寄生虫”无处寄生,才能让数字文明真正照亮生活。
个人信息,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