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竹外桃花三两枝的初绽,到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繁盛,桃花开放在美丽的春天里,也开放在古往今来的诗词中,表达着爱情,传递着友情,唤起人们追寻心灵家园的脉脉温情。
人面桃花相映红
据唐代孟启《本事诗》所记,唐德宗贞元年间的一个清明日,参加进士考试的书生崔护因榜上无名郁郁寡欢,遂赴长安城南漫游散心。崔护是唐代大姓博陵崔氏家的公子,丰神俊朗,风度儒雅。他暂时放下科考失利的心事,沉醉于城南好春光中,不觉间渐行渐远。日高口渴之时,他在一片花木葱茏中寻得一户人家讨水喝,敲了半天门,一女子才隔着门缝问他姓甚名谁欲做甚。
崔护在门外深施一礼,报上姓名,说明来意。女子款款开门,邀其入内,设座奉茶。崔护落座品茗,女子则倚树而立,树上桃花开得正艳。恍惚间,崔护竟觉分不出桃花与人面,叹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听闻此言,女子娇羞颔首,眉目间似含情脉脉,又矜持自敛,临了,一言不发地送崔护出门远去。崔护心领神会,依依不舍,却也未曾造次,如梦如痴地回到长安城。
第二年的清明,崔护想起往事,心中情动,即赴城南寻旧宅,久叩门扉却无人响应,只看到园内桃花绽妍怒放。崔护无奈,欲遗憾离去却又不忍,于是在门上题诗曰: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罢,崔护怅然返回长安城内。数日后,他心中念念不忘,再返城南寻访,这番叩门却听得园内哭声。
原来,女子去年在桃花树下一见崔护而钟情,只恨无缘再见;今年清明,女子随家人外出,与来访的崔护错过,回来后看到崔护题诗,便相思成疾,悲戚绝食,已奄奄一息。
崔护追悔莫及,随其家人来到女子榻前,泣不成声地吟诵那首“人面桃花相映红”,一遍又一遍,那女子竟渐渐苏醒过来,有情人终成眷属。
而在《红楼梦》里,曹雪芹让桃花见证了宝玉与黛玉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奈。第二十三回,宝玉与黛玉在春天的桃花雨中共读《西厢》,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心心相印;第二十七回,宝玉来到黛玉葬桃花之处,听到黛玉泣诵《葬花吟》,黛玉自怜自问又自答: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第七十回,黛玉与大观园姐妹重起桃花社,写下《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黛玉诗中,句句桃花行行清泪,宝玉读罢,也是泪满襟怀,二人的相知相爱在桃花泪中得到升华。然而,命运流转,谁也无法挽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的哀婉结局。
桃花潭水深千尺
李白一生写过不少桃花诗。他早年漫游蜀中时,曾写道: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秾艳盛开的桃花点缀着戴天山的春日美景。他在湖北安陆白兆山桃花岩隐居时,曾写下: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逐水而去的桃花寄托着李白随性自然的隐逸情怀。他曾在一个春夜与李姓诸弟在桃花园宴饮,在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中发出了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人生慨叹。
李白最深情的桃花诗写在他人生失意的低谷。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五十三岁的李白从幽州疾驰到长安,就安禄山日益坐大的危机向朝廷报忧献策,但无果而终。他一生三入长安,屡遭心灵重创,此番亦然。离开长安,李白一路南下,在皖南的青山秀水中舔舐内心的伤口。
次年春天,泾县的好友汪伦来函邀请,说此地有万家酒店、十里桃花,希望李白前来探春赏花、把酒为欢。李白欣然规往,到了泾县才发现,酒店只有一家,主人姓万而已;十里之外倒是有个桃花潭,岸上的几株桃花开得正艳。对李白来说,万家和十里是真是假不重要,有酒有真情就有了一切。
汪伦是一位尊贤好客的君子,为他仰慕的李白打造了优雅清丽的池台楼阁,希望借此抚慰李白的心情。汪伦热情款待,李白一醉为欢。伴随着软糯的吴歌,李白酒到酣处,不觉翩翩起舞。座中主宾也都纷纷击节纵歌,沉浸在欢乐中。
不知不觉,天亮了。醉眼蒙胧的李白辞别汪伦,登上小舟,准备出发,却听到岸边又响起悠扬的歌声。原来是重情重义的汪伦又为李白安排了一场踏地为节、纵情放歌的送别仪式,让绵邈不尽的歌声陪伴他乘小舟渐渐远去。
李白在为政治理想奋斗的过程中,得到的总是坎坷、打击、行路难,而在这泾县桃花潭,却无意间收获了真淳和深婉的情谊。深深感动之余,李白提笔写道: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源与桃花庵
陶渊明是秋菊的知音,更是桃花源的引路人。他生逢动荡的晋宋之际,曾“猛志逸四海”,希望有所作为,但又不愿被强权扭曲人格,五仕五隐,最终选择归园田居。他的《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营造了最令人向往的家园,寄托了文人士大夫的理想,表达了黎民百姓的梦想。他在记中描绘了桃花源的自然美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诗中再现了桃花源中百姓富足、怡然自乐的理想国图景: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自此之后,历代文人赓续不绝,续写或重塑陶渊明的桃花源。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唐寅(字伯虎)则以自己的人生实践将理想中的桃花源变成了现实中的桃花庵。
出生于苏州的唐伯虎自幼聪慧,通览儒家经典过目不忘,下笔千言成佳作,兼善书画艺术,挥手成春惊当世。他二十九岁参加应天府乡试,高中第一名解元,然而,次年赴京参加会试,却受到所谓的科场舞弊案牵连,政治前途就此断送。他愤然离开官场,回到故乡,在桃花坞建桃花庵,醉心书画诗酒,风流一生,五十四岁而卒。
唐伯虎的《桃花庵歌》可谓明代文人心中的桃花源,也是一代又一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读书人的心曲。首先,桃花的频繁出现营造了唐伯虎远离官场和俗世之后种桃树、赏桃花、花下醉酒花下眠的神仙般的生活场景: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来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接着,他写道,自己虽然贫贱,但在桃花美酒之中安享精神闲适,而那些所谓富贵者,貌似流连在宝马香车之上,却患得患失,丧失自我,生趣全无。霄壤之间,自己宁愿选择桃花庵里天堂般的生活: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最后,他一语点醒世上无数梦中人: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无论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还是唐伯虎的桃花庵,所追求的都是此心安处的心灵家园。这样的诉求,古代的诗词在代代传承,当代的歌曲也不绝如缕。蒋大为演唱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开篇即开启了美好的向往——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阿牛作曲并演唱的《桃花朵朵开》,起句便发出了热切的期待——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等着你回来,看那桃花开……(作者单位:海南大学人文学院)
桃花,李白,崔护,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