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莫内(1888年—1979年),法国政治家,享有“欧洲之父”的美誉,积极参与创立国际联盟(联合国前身),并担任国联副秘书长,为联合国塑造了“通过合作求和平”的基因。
1888年11月9日,法国科涅克市郊区的一个富商家庭迎来了一个新生儿。他从小养尊处优,并不是读书的料,家族希望他“子承祖业”,从事酒业经营。然而,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他的命运——本该成为酒商的他成了一名外交家。他就是享有“欧洲之父”和“欧洲第一公民”美誉的让·莫内。尽管其核心贡献在欧洲,但他对联合国有着重要影响,堪称联合国和平基因的造就者。
一战催生的外交家
对学校生活毫无兴趣的莫内16岁时便“弃学从商”。由于家族酒业公司的产品远销美洲和亚洲,父母派他到北美巩固和开拓市场。北美宽松的贸易环境让他印象深刻,这为他后来创办欧洲共同体、消除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障碍种下了思想萌芽。
1914年7月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年仅26岁的莫内凭借商人的敏锐嗅觉,发现法英两国在战略物资供应及运输方面存在问题。在父亲朋友的引荐下,他拜访了法国总理,提议应加强法英战略物资运输合作。之后,他被法国国防部任命为国际物资供应委员会法国代表,常驻伦敦进行国际协调,成功促成英法在军火供应和运输方面达成合作。这也成为莫内后来倡导欧洲联合思想的重要来源。
1918年11月,一战结束。莫内作为法国代表出席了凡尔赛会议,积极参与国际联盟(联合国前身)的创立工作,并被选举为国联副秘书长。他在任内推动成立了国际联盟经济与金融委员会,主张通过跨国合作解决经济危机。后来,这一理念被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继承。
1919年6月,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协约国与同盟国签署《凡尔赛条约》。
1929年8月,莫内认识了比自己小22岁的意大利姑娘西尔维娅。两人历经重重磨难,于9年后在莫斯科结为夫妻。西尔维娅不仅成为莫内生活上的贤内助,而且也是他事业上的得力助手。
“使战争进程至少缩短一年”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基于一战时的经验,莫内向法国政府建议,法英两国应尽快成立一个战争协调组织,甚至可合并成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一个议会和一支军队,集两国之力对付法西斯德国。于是,他被任命为法英协调委员会主席。
法国沦亡后,莫内来到伦敦,被任命为英国战争物资委员会的高级成员,前往美国寻求战争物资援助。他穿梭于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两岸,为欧美合作生产和购买战斗机等事务穿针引线。莫内提出,美国要变成“民主国家的兵工厂”。这句话被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著名的“12月29日炉边谈话”中引用。
此外,莫内还协助罗斯福制定了陆海空军“胜利纲要”,使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后得以即刻行动投入战争。他坚持认为,“宁可多生产一万辆坦克作为备用,也不要因为少生产一辆而感到不足”。有人评价称,莫内“使战争进程至少缩短一年”。
经历两次大战,莫内认识到联合和统一是欧洲和平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他提出了一个日后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大胆构想:由一个超国家机构将法德两国的煤炭、钢铁资源进行开发和使用,由此消除战争,实现和平。这一构想得到时任法国外长舒曼的支持,被称为“舒曼计划”。
1951年,西欧六国参加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欧洲联合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4年后,莫内创建了欧洲合众国行动委员会,并担任该组织主席长达20年之久,从民间推动欧洲联合。在他的努力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又相继成立,与煤钢共同体合称为欧洲共同体,即欧盟前身。
1952年,莫内(左)在欧洲经济共同体议会成立听证会上。
默默工作,倾尽家产
莫内为推动欧洲联合作出了重大贡献,并由此获得诸多荣誉:欧共体授予他“欧洲荣誉市民”和“欧洲之父”称号,认为他是欧洲统一运动的“总设计师”和“一个时代的象征”;法国戴高乐将军称他为“胜利的鼓舞者”;美国总统肯尼迪称他是“世界政治家”,并授予他“总统自由勋章”。
生活中的莫内谦逊、低调、朴实。在政治上不断取得成就的同时,他的酒厂却因缺少打理每况愈下,不得不变卖给一家德国酒业公司。德国酒商想借莫内之名大做广告,却被他严词拒绝。即便亲属,也休想借他的名望获利。他的女儿一直是一名普通的职业女性,每天工作至少12小时才得以维持生计。
1945年,莫内和家人在一起。
除了担任自己亲手创建的欧洲煤钢共同体的第一任主席外,莫内几乎从未担任过任何重要官方职务。他婉拒法国领导人邀其担任政府部长,从不参加各类盛典活动,总喜欢默默无闻地工作。其生前的一位秘书曾说,莫内担任欧洲合众国行动委员会主席的20年间,不仅没有工资,还把自己的积蓄都搭进去了。
莫内年迈时回老家寻找最后的归宿,因家族墓园已无空地,最后选中离住处不远的乡村公墓,其墓地占地面积不足3平方米。
1988年是莫内诞辰100周年,欧洲各国把这一年称为“莫内年”。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发布行政令,将莫内的骨灰迁入位于巴黎拉丁区雄伟的“先贤祠”中。从此,莫内与卢梭、雨果等伟人永远地安息在一起。
“把所有人联合起来”
莫内在发表演讲。
目睹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莫内毕生奋斗的理想就是为欧洲和世界找到一条实现和平之路。他曾在回忆录中引用法国著名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一句话:“人类最高尚的事业就是把所有的人都联合起来。”这同样也是联合国的宗旨和目标。
莫内的经验和思想为联合国的和平事业留下了宝贵遗产。他在担任国联副秘书长时,负责协调战后经济重建,可以说是联合国建设和平的起源。1923年,莫内在调解法德莱茵河危机时提出资源共管方案”,说服两国通过国际联盟框架协商,避免军事冲突。这为联合国斡旋国际争端提供了早期范例。
二战期间,莫内担任盟军协调委员会核心成员,提出“联合生产计划”,实现跨国合作,为战后联合国推动多边合作提供了实证经验。1943年,他向罗斯福建议成立“超国家机构”维护和平,并提议成立国际法院和集体安全机制。这些建议被吸纳进《联合国宪章》,特别是安理会机制的设立之中。莫内推动欧洲国家通过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协调马歇尔计划的资金分配,强化了联合国作为多边合作平台的角色;主张从经济领域推动一体化,对联合国通过技术合作促进发展中国家团结进步和避免直接政治军事对抗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莫内推动的欧洲治理与联合国的全球治理形成了良性互补,其在国际联盟的工作实践、战时协调经验及功能主义思想,更为联合国塑造了“通过合作求和平”的基因。他用一生揭示了在实现和平的过程中,全球性机构联合国)与区域性组织(欧盟)两种路径并存和互动的意义和价值。(作者单位:复旦大学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
让·莫内,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