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观点
“假俗乱”的文博讲解,怎么破?
2025年04月21日09:24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作者:小鱼
小号 中号 大号

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点燃文旅消费热点,同时线上线下出现了大量有关文物古迹的讲解内容。然而,一些“假俗乱”的讲解内容,不仅没有阐释好文化遗产价值,还对大众的是非观、价值观、历史观等造成不良引导。据半月谈报道,类似“五台山不能随便来”“故宫里用猪血镇邪”等一些刻意渲染迷信、鬼神的内容,仍经常出现在自媒体中,且相同的讲解内容被反复搬运、传播。

文博讲解,为什么会变味?说到底,还是对热度和流量的追逐导致了讲解本身的“异化”。在线下,许多文化遗产地仍以“旅游景区”思维运营,更关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因此就会出现夸张媚俗、混淆视听的讲解,想用各种毫无根据的“野史”“传说”来吸引更多游客;在线上,也有短视频平台粉丝数超百万的博主宣扬低俗,用刻意渲染迷信、鬼神的方法博眼球、博关注。

其实,“文博热”对文博单位来说,既是好事,也是压力。因为,考古现场不可能总是发现激发大家想象力、带有故事和猎奇性的文物古迹,从根本上来说,考古是严谨和科学的,而且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换言之,真正意义上的考古研究或许本来就没有那么多浪漫色彩和传奇故事。

“文博热”背后是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考古事业的支持与关注,这当然值得被珍惜。但人们也应该用更冷静、理性的眼光看待文物,尤其是要懂得尊重中国的考古事业,大可不必把“文博热”异化为“戏说”“猎奇”。这就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升公众对于中国历史的认识水平、对于中华文明的理解程度。

因此,文博讲解的阵地不该让渡于流量党、标题党、野史党。

一方面,在线下,要从讲解产品供给端发力,引导符合传播规律的优质讲解成为主流,同时规范准入门槛、建立评价机制,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讲解需求,守好文化传承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在线上,也要探索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律、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文化遗产知识。

事实上,就在一些“假俗乱”的文博讲解混淆视听的时候,更严肃、艰苦的研究工作,从未间断,真正的考古和文物工作者正在埋头苦干,夜以继日地刻苦钻研。就此而言,线上线下流传的很多“假俗乱”的“猜想”“谜团”,不仅是对中国文博事业的污染、抹黑,更对不起无数学者的辛勤工作和倾情付出。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是华夏先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凝聚着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拒绝不负责任、胡编乱造的文博讲解,就是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的教育意义,应当建立在实物考证与历史叙事的基础之上。过度依赖情感渲染和故事演绎,反而会削弱其传递历史真相的核心价值。因此,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中,我们欢迎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也要注意创新表述中知识的严谨性,以此引导公众透过文物本身去理解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避免使其沦为单纯的情绪消费或浅层娱乐。


责任编辑:蔡晓慧
关键词:

讲解,文博,文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