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雯雯
1994年出生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博士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现任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会长、COP15大会中国青年代表。
3月的乌伦古河畔裹着未褪尽的银装,寒风呼啸着掠过河岸。突然,河面传来“扑通”声,一只河狸甩着扁尾巴潜入裂开的冰层下,激起的水花在阳光里碎成一片片金箔。
这里属于新疆阿勒泰地区,也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蒙新河狸居住和生存的地方。有一群年轻人,他们不顾水淹和积雪,日复一日地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奔波,只为在第一时间救助野生动物,再将它们送回大自然。这些年轻人来自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创始人是位“90后”姑娘,叫初雯雯。在该协会的努力下,我国蒙新河狸的种群数量,从2019年至今增长了50%。初雯雯也因此被称为“河狸公主”。“我们经历过很多困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我特别惶恐,经常梳理自己的工作,希望不辜负所有人的期待和善良。”初雯雯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河狸军团”的诞生
初雯雯与野生动物的故事,要回溯到小时候。她1994年出生于阿勒泰地区,父亲是一名动物保护学家,经常带着她在野外观察和记录野生动物。常年“泡”在野外,初雯雯见识到河狸、雄鹰、雪豹等各种动物,也看过父亲为受伤的野生动物上药。渐渐地,她发现“只有身处大自然,才是真的快乐”。
初雯雯(右)十分喜爱野生动物。
5岁时,初雯雯已经学会记录野外考察数据、简单照顾野生动物;7岁时,她拿着父亲送的单反相机翻山越岭,拍摄和记录动物的身影;11岁时,她跟随队伍参与到野生动物救助中;16岁时,她主导乌伦古河流域蒙新河狸的调查项目。从那时起,初雯雯一直心系蒙新河狸。上大学时,初雯雯背井离乡来到北京。后来,她在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2017年毕业后,她成为出版社编辑,却无时无刻不惦念着家乡的野生动物,尤其是蒙新河狸。
河狸是200万年前第四纪早更新世幸存的物种,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动物之一,有动物界“建筑师”和古脊椎动物“活化石”之称,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我国的河狸仅分布于乌伦古河流域,数量只有不到600只,比大熊猫还要稀少。“当一个物种种群数量低于500只时,将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濒危,直到灭绝。”初雯雯说。
在出版社工作一年后,初雯雯辞职,和几名同学回到家乡,创建了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一次,他们救助了一只河狸,“它的前臂上有一个特别深的口子,我们每天给它上药,看它一点点好起来,但突然有一天,它就不行了”。得到当地林草局许可后,他们对河狸实施了手术,手术刀进入河狸腹腔的一瞬间,脓就跟泉水一样喷了出来。初雯雯特别难过,当时就和同伴抱头痛哭这件事让她意识到,河狸救助需要更科学、细致的方法。
通过徒步750公里的调查,初雯雯和团队成员发现,河谷林地是河狸的栖息地,但由于气候、畜牧等原因,作为河狸食物来源的灌木柳面积越来越小,缺口是41万株。为了帮助河狸改善生存环境,初雯雯发起“河狸食堂”公益项目筹措资金,又搭建了微信社群,方便网友了解河狸救助的进度。这个群成了“河狸军团”网友社群的雏形。彼时,团队成员少,初雯雯经常自己一个人扛着,一干就是一个通宵。
资金有了,但种树的困难接踵而来。乌伦古河沿线水分蒸发极快,初雯雯和团队在河边守了一个夏天,忍受蚊虫叮咬,每天徒步浇水,但树苗最终的存活率还不到30%。她回到母校请教专家,和团队围绕水利设施的布设等,先后尝试了扦插、压条、修筑沟渠、铺盖地膜等方法,终于将树苗成活率提升至70%以上。
之后,他们开始尝试直播,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更新动物保护视频,让网友们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河狸保护进程。直播吸引了上百万“90后”“95后”年轻人参与到“河狸食堂”项目中。他们在粉丝群出谋划策,帮助更多野生动物恢复栖息地。“与其说是我创立了‘河狸军团’,不如说是‘河狸军团’为我指明了奋斗方向。”初雯雯说。
坚持“使命必达”
目前,团队共有十几人。初雯雯现在是北京林业大学在读博士,日常需要学习生态学、地理学、动物学和林学等相关课程。她也会看一些国外文献,跟踪最新科研进展,与团队尝试做一些科研项目。其他成员大多数是“95后”,除了学习动物医学的成员,还有一部分人的专业与动物并不相关。“我们甚至有学车辆工程的同事。大家对工作认真负责,珍视每一条生命,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大家会吸收专业知识并转化成自己的技能,更好地照顾野生动物。”初雯雯说。
初雯雯(左二)正在和团队成员救助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救助更多时候是一项突发性和临时性的工作。“我们经常半夜接到救助电话,然后开车出门,几百公里奔袭,把动物接回救助中心时天都亮了。”初雯雯说,“如果不是非常珍视野生动物的生命,没法做这项工作。我们每位成员都坚持使命必达。”
初雯雯留着一头利落的短发,十分干练。在团队中,有不少年轻的女孩子都像她一样,不怕吃苦,干起活来雷厉风行。救助中心的河狸池子有三四米宽、2米长、2米深,里面经常有河狸的粪便、啃剩的树枝和青苔等。女孩们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是在不滑倒的情况下刷完整个池子,还要把很重的树枝扛出去,“每次大家从池子里爬出来都粘着一身河狸的㞎㞎(屎)”。
每间兽舍大概20平方米,每次救来动物后,团队成员都要把一车车的沙子用铲子推进去,再撒匀。动物放归后,还要再把沙子铲出来,运走晾晒。“我们需要养老鼠来训练野生动物,时间久了,女同事能一人卸完一两吨鼠粮。”最艰苦的时候团队缺少经费,初雯雯就开着卡车,把姥姥家所有的肉“偷”回来喂给动物。
“为更多人点燃火种”
从2021年第一个专业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在阿勒泰地区富蕴县投入使用开始,参与河狸保护的人越来越多。如今,“河狸军团”已汇聚了多方力量。即使如此,对于这片辽阔土地上的野生动物来说,救助人员还是太少了。
“生态保护是一项浩瀚的工作,需要更多从业者一起去奋斗。”初雯雯说,这些年,很多年轻朋友愿意投身这份事业,唯一缺少的就是契机和基础专业知识的培训。于是,初雯雯和团队发起“萌芽计划”,开设一所专业的生态保护志愿者培训学校。“因为全社会的支持,我们才能启动梦想,所以我们也想让这些能量,为更多人点燃火种。”
蒙新河狸。
在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初雯雯发表演讲时说:“我们做了一件大事,4年来,帮助蒙新河狸由162窝提升到190窝,取得了促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20%的好成绩。”如今,20%这一数字已变为50%。在喜人的成绩背后,初雯雯却时常感到“难过”。“我们与动物之间是一种单向的情感连接。救助野生动物,就是让它们以自己的力量重新回归自然,脱离人类的帮助和支持。即使我们心里很爱它们,也不能让动物察觉到我们的爱意。”初雯雯说,她将把这份爱意永藏心底。
初雯雯,河狸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