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展示我区多层次、有质量、有特色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果,即日起拱墅教育将开设“大运河思政先生说”专栏,聚焦各校在体制机制改革、思政课程开发、实践活动创新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分享与交流。让我们共同聆听运河畔的思政之声,见证“红色根脉”与“千年文脉”的交融共生,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凝聚奋进力量。
京杭大运河,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流淌在华夏大地。杭州市京都小学坐落在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秉承着“运河文化浸润成长”的办学理念,践行“上善若水,博学笃志”的校训,将大运河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构建“运河韵”思政育人体系,先后获评浙江省现代化学校、杭州市文明校园等荣誉。
作为首批“运河思政大先生”,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洪俊带领着全体师生,以运河文化为独特音符,奏响了京都小学“铸魂——融合——创新”的思政育人“新乐章”,让千年运河的精神基因在新时代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运河韵”铸魂:奏响红色信仰“主旋律”
党建领航,点亮信仰灯塔。“运河红”党建品牌宛如一座明亮的灯塔,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学校以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为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内容为落脚点,与校园传统文化“运河文化”、版画、南宋官窑、昆曲、剪纸等非遗文化相结合,形成《运河红:党的二十大》《运河红:非遗文化》和《运河红:革命英雄》等党团队“大思政课程群落”,将红色根脉与运河文脉深度融合,形成“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
文化润心,涵养家国情怀。立足运河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学校将“上善若水,博学笃志”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构建“若水德育”体系。校内,运河文化雕塑墙、清廉廊、清风读书角等场景化思政教育空间,让学生沉浸式感知运河精神;校外,与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运河综保中心共建实践基地,将运河申遗历程、水利工程智慧转化为“行走的思政课”,让“保护运河、传承文化”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带着画板在运河边上语文美术整合课
“运河韵”融合:演绎多彩育人“交响曲”
课程融合,打造“全学科思政”生态。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运河+”课程体系: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诵读运河诗词,数学教师设计“运河船只运载量计算”课题,科学教师开展“运河水质净化”实验,美术教师组织拱宸桥写生……10余门如《大运河里的船》等精品课程,让运河文化渗透到每一门学科,并和全体教师集体备课的《运河红・党的二十大》系列课程一起,形成“人人都是思政教师,课课都有思政元素”的育人格局。
联盟融合,编织跨区域育人网络。2016年发起成立“大运河沿岸城市学校教育联盟”,如今已吸引7个省市39家单位加入。通过“沿着运河去研学”跨校研学等活动,学生从杭州出发,沿着运河,北上京津冀,西进齐鲁豫,在行走中触摸运河沿线的红色印记、工业遗产、民俗文化,实现“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联动。
家校社融合,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创新“运河四礼”特色德育活动——新生入学礼在运河畔启蒙,成长礼走进运河博物馆,入队礼在运河文化长廊宣誓,毕业礼以“运河梦”为主题演讲,六年“运河人生导航”贯穿始终,将家庭、学校、社会资源串联成链,形成“三位一体”思政教育共同体。
新生走运河活动
“运河韵”创新:弹出时代活力“变奏曲”
项目化学习,让思政“活”起来。针对运河保护中的现实问题,开展“运河桥梁防撞系统设计”“运河水生生物保护”等跨学科项目,学生通过调研、设计、实践,提出可行性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培育责任担当。例如,结合艮山桥防撞设施碰撞事件,党员教师莫春燕带领学生现场开展“运河安全与国家安全”思政课,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让抽象的理论变成可触摸的成长体验。
数字化赋能,让思政“潮”起来。开发“亲子走运河”小程序,整合沿线历史典故、红色场馆、实践基地等资源,吸引了5省1市11校数万师生家长“线上+线下”参与,以脚步点亮运河图谱,让运河精神成为跨越地域的文化共识;制作《运河少年说》系列微视频,由学生担任“主播”讲述运河故事,在搜狐浙江、学校视频号等平台播放,让传统文化借助新媒体触达年轻一代。
成果固化,让思政“实”起来。将运河思政教育成果转化为可复制的经验,出版《运河沿岸课程丛书》(一套三册),形成《“若水德育”实施指南》,为联盟校提供育人范式。学校思政工作经验多次在《中国德育》《中国教育报》《杭州日报》等媒体报道,成为运河沿线学校思政教育的标杆。
从运河畔的一堂堂实景思政课,到跨区域联盟的文化共振;从学科融合的课程创新,到数字化赋能的传播变革,杭州市京都小学正以“运河思政”为笔,在新时代的教育画卷上勾勒出独特的育人图景。正如校长洪俊所说:“运河不仅是地理的河,更是精神的河。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运河精神的传承者,让思政教育如运河之水,润物无声却力量绵长。”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