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国内
“有事找斗爷”
2025年04月15日16:25 来源:长安街知事 作者:王润
小号 中号 大号

约好到李金斗、张蕴华老师家中拜访,刚到院外停车场,保安就主动跑来引导:“李老师特意来打过招呼了!”而小区门卫一听是找“李老师”的,原本严肃的表情立刻放松下来,脸上泛起温和的笑意。

上楼敲门,斗爷那张家喻户晓的笑脸出现在门后,他身后是夫人张蕴华——荣获中国曲艺最高奖项“牡丹奖”和“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的著名单弦表演艺术家。两位曲艺名家亲切的问候不仅透着老北京的礼数周到,爽朗的笑声更让人如沐春风。桌子上已经摆上了泡好的香茶,墙上挂着大大一个“笑”字,也像是咧着嘴眯着眼乐呵呵地说着“欢迎”。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与著名单弦表演艺术家张蕴华夫妇在家中。崔家宁/摄

相声大师曾是性格内向的苦孩子

二老家中最显眼处是一张相声表演用的“场面桌”,掀开台布,露出满桌的道具。“这是唱太平歌词时用的玉子。我这块玉子有年头了,是我师爷王长友当年用过的,我一直留着……”李金斗一边展示,一边说道:“你看这折扇,是精心烤过的,所以用它敲打的时候,声音很大,却一点也不疼。”“这个手绢,行话叫‘幅子’。”说着,他拿起一块大“幅子”,连说带唱来了段传统相声《卖布头》。

张蕴华也拿出表演单弦时用的“八角鼓”,左手执鼓,右手或用手指灵巧弹击鼓面,或手搓鼓面,发出各种不同的悦耳声音:“当八角鼓和三弦合奏时,就更好听了,有一种古韵味道!”

李金斗隆重介绍:“我的夫人张蕴华老师成绩比我大,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相声演员,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是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和很多重要奖项的艺术家,前年还出版了荣获中国金唱片奖的鼓曲专辑《曲蕴华章》。”

这对携手走过金婚的艺术伉俪当年相识时,还都只是北京市曲艺团学习班的学员。而且他们不是因为“笑”到一起,而是“苦”在了一起。这“苦”,有同病相怜的“苦涩”身世,有各自痴迷专业的“刻苦”学习,更有历经风雨携手同行的“同甘共苦”。

李金斗和张蕴华夫妇年轻时合影。牛群/摄

“从小失去父母,使我的性格内向,苦藏在心里,别人不知道。”李金斗回忆上学时,每到节假日,看到同学们高高兴兴回家,心里就不是滋味儿,有同学约他去家中吃饭,他也都婉拒,“过强的自尊心,使我不愿接受别人的恩惠,更不愿打扰别人。而且看到别人一家欢聚一堂,更让我觉得孤独,那种感觉很长时间都过不去……”

和李金斗同在曲艺团学习班的张蕴华,那个时候也不太合群,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勤学苦练单弦艺术上。李金斗后来得知,张蕴华和父亲感情深厚,从小酷爱单弦就是受父亲熏陶,但她6岁时,父亲过世了,这也让她把对父亲的深情寄托在了单弦艺术上,成为著名谭派单弦创始人谭凤元先生的关门弟子。

两个各有伤心事又都用心钻研业务的年轻人,互相有了惺惺相惜之情。李金斗曾问天天拿着小笸箩练习八角鼓的张蕴华:“你怎么那么爱唱单弦啊?”张蕴华则反问他:“你怎么那么爱说相声啊?”随着二人成为各自专业的佼佼者,经常一起参加演出,接触的机会多了,也就有了更多的业务交流和互相关心。

有情人终成眷属,1971年中秋节,李金斗和张蕴华在14平方米的简易楼小屋里结了婚。婚礼那天,李金斗的恩师赵振铎掏钱办了三桌酒席,很多好友都来祝贺。李金斗至今记得,当天晚上,侯宝林先生也来了,“他老人家拉着我们俩的手,说:‘有了家了,就得好好研究业务了!’”这句话,李金斗和张蕴华记了一辈子。

如今,老两口依然演出不断,而且桃李满天下。李金斗门下弟子75人,张蕴华的单弦传人也遍布京津冀。曲艺传承讲究口传心授,他们家中的客厅书房自然而然变成了“曲艺课堂”,徒弟晚辈们常来求教,同行好友也多来切磋。二老除了传授技艺,还经常摆上一大桌好菜招待大家,曾跟师爷学过厨艺的李金斗,更要做上几道拿手菜:烧带鱼、韭菜炒大虾、独面筋、红烧肉……他们的家,让文化传承,更有烟火味道。

《武松打虎》成就三连冠

很多观众认识李金斗,是从他和陈涌泉说的那段引起全国轰动的相声《武松打虎》开始的。

1985年,北京市决定举行“首届中青年演员调演”的消息震动了整个文艺界,大家都盼着重整旗鼓、一展身手。李金斗的搭档陈涌泉跑到医院,把这个重要消息告诉了刚为胃癌出血的养母献了血、在病床前连轴转照顾养母的李金斗。二十年来的首次演员大赛,怎么能错过呢!

没有作品,李金斗费尽周折才争取到一个被“淘汰”的剧本《武松打虎》。他和陈涌泉认真研究,认为剧本基础不错,但需要精心修改,尤其学唱京剧部分,要靠演员表演出彩。于是李金斗一边在医院里照顾养母,一边和陈涌泉一起修改打磨剧本。等到养母出院时,剧本也可以进入排练了。

为了精益求精,他们找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多次上门求教。“那是我终生难忘的学习机会,亲耳聆听大师教导和领略大师风采,感受他诲人不倦的无私施教精神,是我们的福气和幸运!”李金斗至今记得当时年过七旬的李万春如何帮助他们加工节目:“他为陈涌泉扮演的武松加了上场时的四句高亢唱腔,每次演出都会赢得满堂彩;为我串演的酒保、猎户、老虎和县令四个角色,都设计了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并把京剧动作巧妙融入到相声表演中,让每个人物都生动有趣,活灵活现。”李金斗感叹道:“当时李先生一招一式给我示范,我一遍遍做给他看,直到他满意才行。”

李金斗和搭档陈涌泉表演相声《武松打虎》 资料图

李金斗、陈涌泉带着这个反复修改了八次的作品参赛,经历了一次次闯关,终于在正式演出时赢得了观众如潮的笑声和掌声。李金斗凭借《武松打虎》中的出众表现,荣获曲艺组唯一一项“优秀表演奖”,之后又先后荣获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首届电视相声邀请赛”的逗哏一等奖和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新曲目大奖赛”一等奖,成就了“三连冠”的传奇,也从此在他热爱的相声事业道路上阔步向前,形成“清雅中见火爆,粗犷中藏细腻”的独特风格。

“有事找斗爷”

李金斗重情。养母患癌后竟奇迹般地活了20年,他的精心照料、笑话滋润,何尝不是对抗病魔的良方。

李金斗的尊师重道同样为人称道,他跟随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赵振铎学艺数载,尊师如父,不仅学艺,也学做人。李金斗的师爷王长友晚年患病,赵振铎曾带领李金斗一起精心伺候,师徒二人亲自为排便困难的老人抠便,缓解其痛苦。赵振铎病重时,李金斗不仅全心尽力为恩师求医问诊,还与师父的两个儿子日夜轮班守在病床前伺候。1996年,赵振铎去世,李金斗披麻戴孝,为恩师亲自操持葬礼,悲痛过度导致体重骤降十余斤。

李金斗的古道热肠、豪爽仗义有目共睹,曲艺界流传着一句“有事找斗爷”,各种红白喜事多请他主持,他也总是乐此不疲,为曲艺界奔波。李金斗75个徒弟,除了大徒弟刘颖是他主动收的,其他全是曲艺界的长辈朋友介绍给李金斗的。他对徒弟不仅拒收“三节两寿”礼金,反为徒弟们贴钱办事。每位徒弟出道,他都会费心费力操办专场演出,并甘为配角,为徒弟们担任捧哏。李金斗说:“没有师爷和师傅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他们当年对我都特别好,我从他们那里学东西,得到各种照顾,所以我也会这么对待徒弟们。”

2003年,李金斗和宋德全等相声友人创建“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二十年,他不仅没有收过一分演出费,而且剧场里的大小花销都主动负担。牌匾由他找人专门定做,地毯由他特意从新疆运来,剧场里每一样东西,斗爷都精心挑选上好的材质,但演出票价,却一直是20元,二十年没涨价。

李金斗说:“相声是老百姓的艺术,所以我们要给老百姓演出,为老百姓创作,让老百姓满意。”很多知名相声演员前来义演;不少退休了的老演员,把这里当作再次绽放光彩的舞台;外地演员们也专程来此演出。李金斗一家成了“接待站”,不仅负责车接车送,而且招待大家吃饭住宿,有时候还让朋友们住在家中。“最多的时候,我家住过12个人。”

李金斗家中,墙上挂着同行和朋友送他的字画;柜子上摆着观众给他画的素描;桌子玻璃板下,压着各种演出照,每一张都记录着他带给大家美好欢乐的瞬间。临别前,李金斗打开柜门,小心翼翼取出一本精心收藏的相册。他轻轻翻开每一页,手指着每张黑白老照片上的人物如数家珍:“这是罗荣寿先生、王长友先生、快板大王高凤山先生、高德亮先生表演数来宝,这是王世臣先生、赵玉贵先生表演《拉洋片》……”当年曲艺团搬迁,这些资料照片差点进了废品站,幸亏李金斗及时发现,抢救出了这批记录老一辈艺术家舞台风采的珍贵老照片。他将这些绝版孤品重新洗印、装裱,视为“镇宅之宝”。

李金斗展示相册。崔家宁/摄

采访结束,斗爷执意送我们到小区外,一路上遇到街坊邻居,都热情地跟他打招呼,唠两句家常。看着他在风中的身影,想到二老的为人处事,更深刻地感悟到:文化的传承,艺术家的魅力,不仅在流光溢彩的舞台,更在烟火缭绕、真情流露的日常。

特别鸣谢:中国曲艺家协会


责任编辑:高玮怡
关键词:

李金斗,相声

关闭